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3篇
  免费   1602篇
  国内免费   2272篇
测绘学   577篇
大气科学   859篇
地球物理   2404篇
地质学   5985篇
海洋学   810篇
天文学   264篇
综合类   537篇
自然地理   1271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382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415篇
  2019年   481篇
  2018年   407篇
  2017年   414篇
  2016年   487篇
  2015年   486篇
  2014年   545篇
  2013年   547篇
  2012年   603篇
  2011年   572篇
  2010年   448篇
  2009年   502篇
  2008年   549篇
  2007年   566篇
  2006年   549篇
  2005年   417篇
  2004年   428篇
  2003年   376篇
  2002年   316篇
  2001年   284篇
  2000年   315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261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166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 mining aims to discover a collection of Boolean spatial features, which are frequently located in close geographic proximity to each other. Existing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s usually require users to specify two thresholds, i.e. the prevalence threshold for measuring the prevalence of candidate co‐location patterns and distance threshold to search the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s. However, these two thresholds ar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in practice, and improper thresholds may lead to the misidentification of useful patterns and the incorrect reporting of meaningless patterns. The multi‐scale approach proposed in this study overcomes this limitation. Initially, the prevalence of candidate co‐location patterns is measured statistically by using a significance test, and a non‐parametric model is developed to construct the null distribution of feature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Next, the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s are explored at multi‐scales instead of single scale (or distance threshold) discovery. The validity of the co‐location patterns i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ifetime. Experiments on both synthetic and ecological datasets show that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s are discovered correctly and completely by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jectivity in discovery of spatial co‐location patterns is reduced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42.
海图出版数据更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海图更新源数据和我国海图出版数据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利用海图更新源数据实现海图出版数据在服务器端交互式更新和在客户端自动更新的关键技术,并具体探讨了在MicroStation V8系统平台下,通过二次开发的途径实现海图出版数据更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3.
基于信息熵的遥感分类最优空间尺度选择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影像分类为例,从类别可分性的角度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的最优空间尺度选择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信息熵的最优尺度选择方法的结果有很好的合理性,符合实际的分类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际遥感分类中的空间尺度选择。  相似文献   
44.
分析POS数据存在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推导基于POS的立体像对相对定向模型,建立POS系统误差回归补偿模型。三个不同比例尺测区试验数据的结果表明:POS系统提供的外方位元素中角元素误差是引起模型上下视差的主要误差源;利用回归补偿模型对POS数据进行改正后模型上下视差明显减小;在无需区域网平差的情况下,直接通过相对定向消除POS系统误差,定位精度有较大提高,从而证明该补偿模型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5.
孙庆珍  董晓马  任忠斌 《测绘科学》2011,36(1):24-25,142
本文针对目前城市环境中大气污染扩散的可视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大气点源扩散模型和GIS技术相集成的方法对点源污染扩散的可视化问题进行了探索。在研究中,首先在总体上介绍了点源扩散模型和GIS技术的集成框架,然后描述了大气点源扩散模型可视化实现的方法和过程,并给出了典型条件下的可视化结果图,它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大气点源扩散的动态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   
46.
介绍了大比例尺地形图入库前质量评价的重要性,给出了模糊数学评价法应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入库前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数据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为大比例尺地形图入库提供了质量保障的依据。  相似文献   
47.
基于开源平台构建WebGIS应用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光师 《测绘科学》2011,36(6):259-261
本文介绍了开源GIS平台Geoserver及开源客户端OpenLayers,在此基础之上架构了一个三层B/S结构的WebGlS的应用系统,分析了各层的基本功能;对WebGIS系统的GIS服务器配置、空间数据库创建、客户端实现过程中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开源GIS平台可以开发低成...  相似文献   
48.
小波分析在重力界面反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Parker-Oldenburg反演方法,分析了低通滤波器B(K)的不同阈值对位场分离的影响。分别采用小波变换和低通滤波对青藏高原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位场分解和莫霍面反演,并将反演结果与地震资料作比较。结果表明,在重力位场分解中小波多尺度分解可以代替低通滤波器B(K),避免了阈值的选取。  相似文献   
49.
一类小波基函数的构造及其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Shannon函数有很好的滤波性能,但向两端衰减速度缓慢;Gauss“窗”函数有很好的控制小波衰减的特性,但其低通滤波效果较差。根据这两个函数各自的优点构造了一类新的小波基函数,分别为满足低通的父小波和带通的一阶、二阶母小波,讨论了它们的正交性、完备性和紧支集性等性质,以GPS资料为例,分析其信号平滑和压缩效应、边缘效应和奇异点检测,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大地测量数据处理提供一种小波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0.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中,根据四元数与直余弦矩阵的关系可以得到3种转换矩阵。充分分析了这3种转换方案所产生的误差。并在恒定角速率下对3种不同转换矩阵中漂移误差、不对称误差和刻度误差进行评估,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