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24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This effort aims to determine the generation source sites in the Luzon Strait for energetic, long-crest, transbasin internal waves (IW) observed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NSCS). The roles of islands distributed on eastern side of the strait, Kuroshio, submarine ridges, shoaling thermocline, and strait configuration played in the IW generation are examined using the cruise data analysis, satellite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dynamical analysis. The islands and channels on eastern side of the strait are excluded from a list of possible IW source sites owing to their unmatched horizontal dimensions to the scale of IW crest line length, and the relative low Reynolds number. The Kuroshio has a potential to be a radiator for the long-crest IW disturbances, meanwhile, the Kuroshio west (east) wing absorbs the eastward (westward) propagating IW disturbance. Namely, the Kuroshio blockades the outside west-east propagating IW disturbances. The 3-D configuration of the Luzon Stra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sudden, more than one order widening of the cross-section areas at the outlets on both sides, providing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IW type initial disturbance formation. In the Luzon Strait, the thermocline is featured by a westward shoaling all the year around, providing the dynamical conditions for the amplitude growth (declination) to the westward (eastward) propagating IW type disturbance. Thus,the west slope of western submarine ridge at the western outlet of the Luzon Strait is a high possibility source sites for energetic,long-crest, transbasin Iws in the NSCS. The interpretation results of satellite SAR images during a 13 a period from 1995 to 2007 provide the convincing evidence for the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592.
完全非线性孤立波的直墙反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报道了应用边界积分方法模拟完全非线性孤立波的传播与直墙反射,给出了波形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模型对计算孤立波的传播与直墙反射是有效的。三阶Boussinesq方程的孤立波解比低阶方程的孤立波解更接近完全非线性的数值解.当来波波高增大时,孤立波直墙反射的相位滞后变小。若考虑大波高孤立波的直墙反射或波——波相互作用,一阶理论预报的相位滞后往往低估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93.
何啸  贾村  孟静  刘娟  陈旭  杨小欣 《海洋科学》2023,47(3):1-14
内波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波动形式。内孤立波是典型的非线性内波,多发于陆架边缘海,如南海等海域,对陆架海域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内孤立波在陆架地形上的传播问题,先基于弱非线性与全非线性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振幅、地形高度条件下内孤立波的演化的过程,探讨了动力系数对内孤立波演化过程的影响,对比了两模型的模拟结果在内孤立波演化过程、能量分配以及能量耗散的差异,后分析了南海的动力系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内孤立波不发生破碎的情况下,弱非线性模型与全非线性模拟结果相近。当发生破碎过程时,弱非线性模型可准确模拟头波,但无法通过强非线性的破碎过程耗散能量,只能以裂变的方式辐射能量。在弱非线性模型中,随地形高度增加,频散系数减小到零,平方非线性系数由负转正,立方非线性系数绝对值增大一个量级,并主导陆架地形上内孤立波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比南海夏季与冬季非线性内波动力系数空间分布,发现内孤立波在传播过程由于夏季平方非线性效应、立方非线性效应与频散效应较强的影响,其在夏季更易发生陡化与裂变,波列发生频率高。  相似文献   
594.
内孤立波破碎混合是陆架地形上海洋混合过程重要的能量汇,为了探究内孤立波在连续跃层密度分层中能量变化及能量耗散规律,本文使用OpenFOAM建立数值水槽,基于双曲正切曲线设置连续跃层密度分层开展了一系列工况的模拟,针对跃层厚度对内孤立波能量传递及其耗散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跃层厚度与跃层处流速剪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随着跃层厚度的增加能量耗散先减小后增大。跃层厚度较小时,跃层处流速剪切强,理查德森数小,易产生开尔文-亥姆霍兹(Kelvin–Helmholtz)不稳定现象;随着跃层厚度的增大,流速剪切减小,理查德森数增大,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消失;跃层厚度达到临界值后,层结稳定性减小,理查德森数减小,流场的翻转混合过程加强,能量耗散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95.
内孤立波中半潜平台动力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内孤立波mKdV理论,采用时域有限位移运动方程,结合改进的Morison公式,研究了两层流体中内孤立波与带分段式悬链系泊约束半潜平台的相互作用问题。针对东沙群岛南部海域附近某实测内孤立波特征参数,计算分析了在该内孤立波作用下SEDCO-700型半潜平台的内孤立波载荷、运动响应及其系泊张力的变化特性。研究表明,内孤立波不仅会对半潜平台产生突发性冲击载荷作用,使其产生大幅度水平漂移运动,并导致其系泊张力显著增大,因此在半潜平台等深海平台的设计与应用中,内孤立波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596.
基于实验室水槽实验,研究了内孤立波在海底山脊地形存在下的破碎过程。实验设置了两层流体的分层环境,定量地控制了上下层水体厚度及密度,使用不同高度的高斯地形模拟实际的海山作用,讨论了不同高度地形作用下内孤立波破碎过程的异同。实验结果表明,内孤立波的破碎过程中由于逆压梯度的存在,在地形处发生边界层分离,产生了底边界层反向射流和涡脱落现象,计算了内孤立波破碎过程中产生的底部切应力的分布。本文通过实验模拟了内孤立波再海山作用下的破碎过程,进一步探究了海山对内孤立波破碎的影响和底部切应力的作用,对于研究自然界中海洋内孤立波在海山区域的破碎现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