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65篇
地质学   547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以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石炭系为例进行少井波阻抗反演,以此结果研究砂泥岩发育位置、剖面形态和厚度.波阻抗资料可分辨最小厚度为20 m,比常规剖面分辨率(30 m)高,可用于沉积相分析.但是用波阻抗资料进行泥岩视厚度计算,所得结果与钻井揭示厚度相比,相对误差为 12%~-15%.经过误差分析得知,相对误差与含泥率服从单峰态分布规律,且受沉积相控制.采用相控误差法校正泥岩视厚度得到真厚度,计算结果为勘探阶段烃源岩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单玄龙  杨亮  王璞珺 《新疆地质》2006,24(4):389-391
针对塔东地区实际地质资料和低勘探程度的特点,应用声波时差、镜质体反射率、沉积速率等多种综合方法,计算11口钻井的奥陶系剥蚀量.平面上奥陶系顶面剥蚀厚度的求取主要依据27条地震剖面资料,应用沉积速率法计算剥蚀量,且剥蚀量的数量级受邻近钻井值的约束,并绘制了奥陶系剥蚀量平面图.研究区奥陶系顶面剥蚀量在111~2 929 m,总体趋势为南部剥蚀量大,北部剥蚀量小,即从盆地边部向盆地内部剥蚀量增加.东部剥蚀量相对较小,西部剥蚀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3.
秦建敏  郗玉珠  韩明  李志军 《水文》2006,26(2):68-70,56
本自动监测冰厚装置原理,是通过测量冰层底面与冰下水中一固定端之间垂直距离来实现的。该距离是一只浮桶从固定端运动到冰层底面的行程。随浮桶一起运动的压差式水位传感器分别给出浮桶位于固定端和冰层底面的位置,而浮桶的运动则依靠数据采集仪控制浮桶内水泵排吸水改变浮桶的重力来实现,并且该仪器能够记录传感器的信号和设置水泵开关的开、闭时间。为了避免浮桶对冰层厚度变化的影响且浮桶不至于与冰层底面冻结,浮桶只是在测量行程时上浮到冰层底面,其他时间均在固定端位置。文中给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现场实测结果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4.
国内外气溶胶观测网络发展进展及相关科学计划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气溶胶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国内外在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观测和科学研究。本文首先对当前全球两大气溶胶观测网络,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和气溶胶自动观测网(AERONET)的组织、规模、设备、数据和气溶胶网络的规范作了介绍,并对近年来国际上的重大气溶胶科学计划的目标、实验方法、步骤作了介绍,说明观测网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气溶胶观测网络的地位做了分析,并指出其在正在开展的中国气溶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5.
利用测井曲线绘制煤岩层真厚对比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次样条函数拟合测井数据,并使用新的采样间隔对其进行采样,将采样数据映射到真厚的钻孔柱状图上,从而绘制出真厚对比图。实际编程中,为保证其拟合精度及计算效率,实际采用的计算步长一般为本层厚度加上下扩展10m。选择采样间隔时,可对测井曲线进行抽稀,以减小数据占用的空间。该方法的使用解决了长期以来地质与测井对比图工作分离、结论出现差异的问题。  相似文献   
66.
南海晚新生代地层结构特征、沉积厚度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地震、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通过分析地震相参数等,研究南海晚新生代(E3-Q)地层结构特征和沉积厚度变化,建立了晚新生代沉积模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南海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7.
中国西北地区云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ISCCP D2云的月平均资料,针对西北地区15种不同类型云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低云量之和以及高云量在3个气候子区的多年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水层云、冰层云、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的光学厚度和云水路径值最大;水层云主要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和陕西南部,冰层云主要出现在北疆地区,水雨层云、冰雨层云和深对流云以及水高层云、冰高层云、卷层云的云量高值区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因此上述地区也是有利于人工增水作业的地区。近20年中,高云量在3个气候区都呈明显下降趋势,中、低云量之和则呈上升趋势。西北地区云与地气系统之间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过程:地面气温的升高,促使地面蒸发加剧,从而导致中、低云量增多而使降水增多,同时高云云量减少。  相似文献   
68.
综合利用地层对比法和沉积速率法估算了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剥蚀厚度,用全盆地34条二维区域地震测线资料,估算了西山窑组剥蚀厚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利用单井的地质分层和精细年代格架数据,估算了西山窑组的单井剥蚀厚度。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剥蚀厚度的估算结果相近,绝对误差最大不超过50m,相对误差在20%以内。估算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西山窑组剥蚀厚度为100-400m,且自北东向南西,剥蚀厚度逐渐增大,在南部剥蚀厚度可大于400m。  相似文献   
69.
以解决工程实践难题为目的,首次提出了根据换能器与薄层所处位置不同,分别利用其不同求薄层厚度公式之观点。研究了声波测井薄层厚度定量计算公式,详细介绍了公式在高背景上检出Vp低值薄层,在低背景上检出Vp高值薄层的应用情况。并就薄层纵波速度的获取以及如何选用合适计算公式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同时,通过实例证明了这些措施对提高薄层厚度定量计算精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0.
The upper spontaneous potential produced by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s of a stable potential field, and its intensity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ntent of the source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radius apart from the sourc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sults show that anomalies of spontaneous potential can indicate oil-bearing sandstone bodies and locate the areas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oil areas which have fewer reservoir beds, the petroleum reservoir thickness can be predicted by determining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potential intensity and apparent equivalent thickness. In the Weixing (卫星) oilfield, which is devoid of sufficient reservoir beds, its apparent equivalent thickness can be predicted by the linear equation h= -0.19x+0.74.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research, we use the spontaneous potential method to predict the equivalent thickness, helping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drill sites to enhance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ful well boring so as to serve the next 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oil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