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中国陆相大型湖盆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区分布广泛,含油气盆地内新发现了多个油气田,特别是近年来在致密油/页岩油勘探方面获得了突破。根据沉积体系域演化和可容纳空间演变解释层序地层单元,建立层序演化模式,预测油气储集体,适合于研究有成因联系的异旋回地层序列。深水体系的沉积层序体系域研究进展表现为引入强制海退(湖退)的概念,从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格架三分体系域发展为四分体系域和二分体系域,不同尺度的相对整合序列和体系域分布与命名具有紧密联系。强制海(湖)退条件下形成的下降期体系域(FSST)和强制海(湖)退楔体系域(FRW)有内涵细节上的差异。采用A-P-D(加积-进积-降积)准层序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体系域格架下薄层细粒沉积砂体的沉积搬运机理,提高了体系域识别和油气储集体预测的准确度。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和四川盆地侏罗系研究实例表明,湖侵体系域随湖平面上升,浅湖和半深湖范围扩大,沉积中心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薄层砂体和深水浊积扇及多旋回泥页岩—泥灰岩组合,有利于页岩油气储集体的发育,成为“甜点”勘探目标区。展望未来,与页岩油气勘探有关的沉积层序体系域领域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取得重要进展: (1)咸化湖盆深水沉积体系的高频旋回体系域研究; (2)与页岩型和混积型页岩油类型相关的湖侵体系域混积体系研究; (3)体系域级别的层序—古地理研究; (4)体系域格架下的源-汇系统及其古湖泊分布特征研究; (5)湖泊古水深、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地球化学指标分析; (6)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微纳米级孔—缝体系储集能力研究; (7)煤系环境纯湖相泥岩和沼泽相(湖沼或河沼)泥岩对规模天然气生烃贡献率的沉积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42.
新疆萨勒布尔山上志留统克克雄参数表明其物源为布鲁克碎屑浊积岩。该组的REE,主元素地化学参数表明其物源为布鲁克其组的岛弧型火山主沙尔布尔组的岩浆弧建造,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大洋岛弧至活动大陆边缘之间,代表着由大洋向活动大陆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3.
致密砂岩目前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为代表的典型致密砂岩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积砂体,其中重力流沉积砂体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在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和沉积体系等研究基础上,应用沉积模拟技术,再现了研究区长7段重力流沉积砂体形成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在实验条件下,半深湖深湖区的沉积微相类型主要包括砂质碎屑流、浊积岩、深湖泥等。实验研究表明,影响重力流沉积砂体的形成及其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有:(1)泥砂含量决定了重力流的沉积类型;(2)湖盆底形控制重力流的砂体展布;(3)湖水位及流速决定重力流的沉积厚度及规模;(4)多物源交汇决定重力流的横向连通。并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分布区域。综合陇东地区原始地质模型和实验模拟成果,建立了沉积模拟实验条件下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44.
滇东南中三叠统法郎组是重要的含锰地层,前人对其沉积环境的认识却存在着深水浊流沉积和浅水潮坪沉积的争议。本文通过对建水-开远地区典型剖面的研究,认为法郎组为浊积扇沉积。法郎组底部为碳酸盐滑塌沉积、碎眉流沉积与泥岩粉砂岩互层,中上部逐渐由外扇渐变为中扇辫状水道和辫状水道间沉积,顶部为内扇补给水道和溢岸沉积。相对海水深度总体表现为在拉丁早期逐渐加深,到拉丁中晚期有逐渐变浅。锰矿层主要发育在底部的碎屑流沉积中,其彤成可能与拉丁早期相对水深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45.
沙三中亚期东营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定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广泛发育三角洲-浊积体系沉积。根据砂层组沉积的垂向变化特征,将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期东营三角洲自上而下划分为1~9期次,自东向西向湖盆中心进积。与三角洲有关的前缘浊积体包括滑动浊积岩、滑塌浊积岩及远源浊积岩3种类型,其中滑塌浊积岩发育的规模、数目最为稳定,是前缘浊积体定量研究的重要类型。笔者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单因素关系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多因素综合关系,对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东营三角洲前缘浊积体进行定量研究,从而探讨三角洲沉积结构与前缘滑塌浊积体发育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三角洲沉积结构特征(三角洲前缘地层厚度H、砂岩百分含量x等)、浊积岩滑移距离s以及三角洲前缘斜坡坡角的大小α,可以定量地确定,并且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体发育的厚度h与前缘厚度H、前缘砂岩百分含量x成正相关,与浊积体滑移距离s呈负相关,并且得到预测三角洲前缘浊积体厚度h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6.
深水重要油气储层--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振峰 《沉积学报》2012,30(4):646-653
南海北部海域琼东南盆地发育一个大型中央峡谷体系,平面上呈“S”型NE向展布,西起莺歌海盆地中央拗陷带东缘,横穿琼东南盆地中央拗陷带,向东延伸进入西沙海槽。通过2D及3D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揭示该峡谷体系可以划分为4个区段,不同区段不仅具有明显不同的剖面形态,而且具有不同沉积物构成、沉积微相以及不同沉积物源。不同区域峡谷形态及充填分析表明,自西向东,中央峡谷下切深度越来越大,下切层位越来越老。其下切剖面形态发育有“V”、“U”、“W”和复合型。其中“V”型峡谷下切深度最大,冲刷、削截特征最明显。峡谷西段以浊积水道沉积为主,峡谷东段为浊积水道与块体流沉积互层沉积,但在不同区带不同沉积物所占比例有一定差异。浊积水道沉积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西侧,块体流沉积的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陆坡体系,从而,来自于西部浊积水道沉积与来自于北部块体流沉积在中央峡谷内形成了多源多期发育的复杂的峡谷系统。  相似文献   
47.
《Geodinamica Acta》2013,26(4):241-251
The bottom and edges of the Congo submarine canyon are made of deposits which show morphologies of superposed terraces associated with lense side slope. Using 3D seismic, 3.5 kHz acoustic profiles and core datas, these geometries are interpreted as being mainly the result of the polyphase processes due to the activity of turbidity currents. All the turbidite deposits located below the canyon floor and the actual Congo fan belong to a unique depositional sequence which begun at the early Pliocene. Probably, this sequence has been initiated by an important uplift of the West Africa margin.  相似文献   
48.
东营凹陷永554古近系沙四段沟道浊积岩相模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岩心观察基础上,通过薄片鉴定、粒度分析等测试手段,综合地质、物探和测井资料,对东营凹陷永5 5 4井区古近系沙四段砂砾岩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砂砾岩体是在东营凹陷东北边缘陡坡带控盆断层及其派生的次级小断层的控制下,在与凹陷长轴近于平行的断槽中形成的深水沟道浊积岩。该沉积体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碎屑物质以递变悬浮搬运为主,沉积构造具有典型的重力流成因特征。建立了沟道浊积岩退积型相模式,分析了该沟道浊积岩体的储集性能及成因,并对下一步油气勘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9.
50.
Typical contourite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submarine turbidite fan deposits are recogniz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Liptrap Formation at Cape Liatrap, Victoria in southeast Australia. The contourites are well integrated within the turbidite fan deposit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in (5-8 cm), lenticular, well-sorted coarse-grained siltstones to fine-grained sandstones with current-ripples and cross beddings. The palaeocurrent directions of the turbidite fan and contourites are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with the former directed generally westward while the latter varying from 165° to 190° southward. In view of the facies types and architecture, we suggest that the turbidite fan was developed at the base of a westward inclined palaeo-slope, at the front of which the contourites were deposited as a result of southward flowing deep-sea contour (geostrophic) currents. The depositional setting inter- preted for the Liptrap Formation thus may provide a provisional model for the Lower Devonian conti- nental slope and abyssal basin environment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Melbourne Troug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