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15篇
  免费   2667篇
  国内免费   446篇
测绘学   180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0901篇
地质学   1531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931篇
自然地理   43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399篇
  2020年   343篇
  2019年   399篇
  2018年   402篇
  2017年   398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452篇
  2014年   553篇
  2013年   577篇
  2012年   542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575篇
  2009年   798篇
  2008年   575篇
  2007年   650篇
  2006年   626篇
  2005年   638篇
  2004年   574篇
  2003年   565篇
  2002年   447篇
  2001年   422篇
  2000年   386篇
  1999年   330篇
  1998年   339篇
  1997年   319篇
  1996年   335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212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341.
通过对沐川沙湾间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和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认为该区3级以上地震活动与铜街子电站水库畜水有关。1993~1995年沐川西部连续发生的3次5.0级以上地震属水库诱发的构造性地震。  相似文献   
342.
2002年3月3日大桥水库诱发了Ms4.6级水库地震,其发震构造是安宁河东支断裂近傍具有正断层性质的一个分支断裂。据大桥台网7年多库区地震观测事件记录,地震空间分布上水体附近有一个明显的活跃过程,大坝上游发生小震群,大坝下游发生主震序列。地震的震源深度在蓄水前后有明显变化。4.6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主压应力轴方位和倾角与大多数活动断裂上的地震有明显的差别,主压应力轴的倾角与其它的水库地震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343.
山西大同-阳高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仇转  刘巍 《山西地震》2005,(2):1-7,10
通过对大同盆地历史地震活动及大同盆地历史地震活动与华北地震区、山西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关系的研究,得出山西大同-阳高1989年6.1级地震活动是这一地区历史地震的延续,是华北北部中强地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义前震的重要意义,其后对应发生的河北张北6.2级地震。标志着华北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期已进入尾声。  相似文献   
344.
根据一些学者的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证实岩石在大破裂前能够产生一种长周期、小振幅的低频事件,并依此来解释大震前井水位长周期事件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震前井水位长周期事件反映了震源的内部信息,是大震前断裂失稳扩展前预扩展所产生的一种波,是震源成核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345.
晋北区中小地震活动与晋冀蒙交界区6级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晋北区中小地震(3.0≤ML≤5.0)的活动特征。统计发现,在1989 年山西大同-阳高6.1、1996年内蒙包头6.4和1998年河北张北6.2 级中强地震前1~2 年内晋北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年频次有明显的增强-衰减-发震这一特征;震前主震近场区的地震条带活动对主震位置有预示意义,而较远场的地震活动仅反映主震前应力水平的增强。并有震前活动向未来强震区靠近的特征。  相似文献   
346.
青藏块体东北缘和川滇GPS监测区1991(1993)、1999和2001年高精度GPS观测资料揭示:2001年11月14日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北、东缘构造区域水平运动变形场动态演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即:在继承性运动总体背景下,临近大震发生时两区域运动强度同步减弱且变形状态发生变化。结合地质构造分析研究认为,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运动变形的关联性变化与大震孕育后期大范围应力应变快速积累所形成的扰动应力场有关;随着块体内部大震的发生、应变能的大量释放和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可能会促使块体边界地带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相关构造部位(尤其是未被历史强震破裂贯通的地带)的应力应变的进一步积累或破裂释放。  相似文献   
347.
龙思胜 《中国地震》2005,21(1):70-83
以《全国小震目录》(1965年1月1日~2002年lO月31日)和《四川地震台网快报目录》(2002年11月1日~2003年9月30日)为基础资料,研究了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性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单断裂强震区”和“多断裂强震区”概念。发现川滇地区主要单断裂强震区在发生一些强震之后,已经陆续进入地震平静时段,近期发生强震的能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滇西南”、“龙陵-腾冲”、“丽江-武定”地区分别在较短时段内发生多次强震,表明这几个多断裂强震区陆续进入活跃时段,成为1984年以来川滇地区的地震主体活动区域。多断裂强震区具有区内中小断裂汇集、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时段多次出现、在同一活跃时段内又具有活跃小段与小段间距的小段组合形式等特征。对已有的和可能新生的多断裂强震区进行早期判定,以及对活跃时段、小段组合进行动态跟踪,对于川滇地区地震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8.
岩石水压致裂和诱发地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7种岩石各制备了几类不同预裂纹的系列试件,并在不同围压下进行水压致裂强度实验。结合典型的水库诱发地震的实际资料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实验结果,以及应用岩石强度理论和岩石断裂力学的一些原理、方法,进行岩石孔隙水压诱发地震的探讨。初步结果为:(1)若岩体内构造应力很小,一定大小的孔隙水压力σp,可直接使岩体内的薄弱面致裂并发生小地震。(2)若构造应力较大,存在两类诱发地震的可能:①对岩体浅部一些走向与构造应力的主压应力σ1方向相近的薄弱面,σp可促使其发生张性破裂并诱发小地震。②当构造应力接近于断裂的抗剪强度时,因σp,降低了断裂面上的正应力σn,使原处于稳定状态的断裂失稳,发生滑移破裂并诱发出地震。σp导致断裂的破裂深度增大,使诱发地震的震级大于原潜在的地震震级。(3)各种岩体均存在着一个极限深度,此深度后不再有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349.
Time and space variant soil properties at a liquefied site were simultaneously identified in the time domain by using borehole array strong motion records. During soil liquefaction at a site, soils usually show a wide variety of non-linear behavior along the depth as well as non-stationary behavior. Strong ground motion records were obtained at Port Island borehole array observatory, Kobe, during the 1995 Hyogoken-Nanbu earthquake. In this study, the instrumented soil was modeled by the equivalent linear MDOF system, and an extended Kalman filter with local iteration was employ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oils.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was successfully conducted, and 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s of the soils at the liquefied site were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depths all at once.  相似文献   
350.
A new efficient method is developed for the analysis of pile-group effects on the seismic stiffness and strength design of buildings with pile foundations. An efficient continuum model consisting of a dynamic Winkler-type soil element and a pile is used to express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structure-pile-soil system with only a small numerical error. The pile-group effect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rough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s among piles which are defined for interstory drifts and pile-head bending moments. It is shown that, while the pile-group effect reduces the interstory drift of buildings in general, it may increase the bending moment of piles at the head. This means that the treatment without the pile-group effect results in the conservative design for super-structures and requires a revised member design for pi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