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9篇
  免费   1210篇
  国内免费   1317篇
测绘学   1584篇
大气科学   799篇
地球物理   1571篇
地质学   3257篇
海洋学   925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486篇
自然地理   71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340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296篇
  2014年   485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524篇
  2011年   511篇
  2010年   456篇
  2009年   426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561篇
  2006年   480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359篇
  2003年   357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224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71.
土地变更调查是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用地管理信息标注入库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变更信息的完善补充,是确保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真实准确的重要措施。本文结合国家相关规程及技术要求,探讨总结了管理信息标注入库的一般工作流程及部分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72.
通过分析测绘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现状,阐述了建立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必要性,并重点介绍了测绘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监控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功能。  相似文献   
873.
智能型全站仪结合边角后方交会原理在高速铁路测量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在CPⅢ高精度铺轨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自由重叠设站的精度能满足高铁测量的精度要求。在板式无碴轨道底板放样和轨道板安装时,可以根据仪器误差参数计算得出每个测站进行放样时误差不超限的最远放样距离,供测量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74.
重点介绍黑龙江省位置服务中心十年建设过程与研究成果,就中心硬件配备、平台建设进行阐述;对位置服务平台的逻辑组成、功能架构、终端产品接入及服务接口情况作详细说明;针对中心在北斗领域的研究应用、多年来探索的服务模式,以及位置服务标准化建设所做工作进行探讨。文末对黑龙江省位置服务中心下一步的新技术研究与产品化、市场化策略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875.
阐述了CORS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定位模式,详细叙述了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步骤,由此可见,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76.
达州市独立坐标系GNSS网测量中,联测6个IGS参考站点,按B级网的要求解算出了4个控制点在CGCS2000椭球下的独立坐标,并将此作为GNSS控制网的起算数据对剩余23个GNSS控制点进行了平差处理,经过实例分析,该方法可以满足独立坐标系建立要求。  相似文献   
877.
空间大尺寸机构的位置和姿态测量是诸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而传统的一维测量技术在精度、范围和速度上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需求,因此必须探索新的测量技术和方法。激光跟踪仪的单站坐标测量精度在局部范围内能够达到几十个微米量级,如果要在大尺度空间内同样实现该坐标测量精度,则需要建立全局的精密三维控制网。为了解算控制点全局坐标以及测站的位置和姿态参数,文中基于边角观测值和坐标转换模型建立了激光跟踪仪三维边角网整体平差模型。平差过程中,为了削弱激光跟踪仪测角误差的影响,建立了合理的角度和距离观测值权矩阵,为高精度距离观测值赋予较大的权值,从而对其进行约束。将该方法应用于宝钢不锈钢冷轧厂生产线的安装检测和轧辊轴线平行度测量,基于激光跟踪仪自由设站理论实现大尺寸精密三维控制网的建立,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78.
运用SWAT模型对水土保持、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表层土壤施肥量比例、退耕还林及综合措施对于不同非点源污染在灞河流域的消减效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水保措施对N、P、DDT的削减效果最高可达44.4%,相对而言对于溶解磷的削减效果不是很明显。(2)减少施肥量措施对溶解P、总P、NO3-N的削减率相对较高,而对于其它指标的削减效果不是很明显;减少农药施用量措施对DDT的削减效果较好,削减率可达50.92%。(3)减少表层土壤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比例措施对溶解P、总P的削减效果较为明显,而对于其它指标的削减效果不是很明显。(4)退耕还林措施对于各项指标都有着明显的削减作用。(5)综合措施对于各项指标均有着很好的削减作用,总体看来综合措施可大大减少流域内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对于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可起到巨大的作用。研究为灞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明确实际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79.
城市经济网络的研究借鉴了复杂性理论的分析方法,能更细致地刻画城市网络的空间格局。现有的大量研究仍沿袭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思路,注重城市的竞争和位序关系以及城市网络的中心性,未能充分体现城市经济网络和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基本文献的梳理,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将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的基础理论构建阶段;50-90年代的发展创新突破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多元繁荣发展阶段。目前,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城市经济的拓扑结构和空间拟合、全球城市联系的范围测算和质量评价;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的动力学影响以及城市经济网络的安全管控和功能优化。未来要关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整合和挖掘,构建城市经济网络的整体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880.
The Mata Amarilla Formation dates from the early Upper Cretaceous and was deposited during a transition in tectonic regime from the extensional Rocas Verdes Basin to the Austral Foreland Basin. Detailed sedimentological logs and architectural parameters were used to define 13 facies associa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facies associations and associated variations in fluvial architecture have enabled large‐scale changes in accommodation space/sediment supply ratios (A/S ratio) to be defined for the three component sections of the Mata Amarilla Formation. The lower and upper sec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A/S ratio, whereas the middle section corresponds to a low A/S ratio.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small‐scale variations in the A/S ratio were recognized in the middle section. The strong west to east trend in evolution of the fluvial systems coincides with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of the Patagonian fold and thrust belt, which is located to the west of the study area. Intervals of high A/S ratio (i.e. lower and upper sections) are interpreted to have developed during periods of increased loading by the fold and thrust belt caused by tectonic uplift. In contrast, intervals of low A/S ratio (i.e. middle section) were developed during periods of tectonic quiescenc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large‐scale variations in A/S ratio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t rates of migration and growth of the Patagonian fold and thrust belt, whereas the small‐scale variation occurred in response to specific periods of thrusting and folding in the Patagonian fold and thrust belt (i.e. local loads). This field example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cales of variation in A/S ratios across the Austral Foreland Basin could be used to recognize similar tectonically forced variations in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in other foreland basins throughout the world,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the response of fluvial systems to such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