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48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61篇
地质学   331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A chronology of landsliding is presented, including suggestions as to a date for initiation. Periods of activity known from historical sources are correlated with known periods of climatic deterioration. The current morphology of the landslide slop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logical succession and structure. These permit the landslid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o be differentiated on the basis of whole slope and toe morphology, and much of the whole-slope activity can be related to conditions at the toe. Examples of geomorphological maps, slope categories maps, and cross sections are presented along with an example of the ‘evolutionary’ maps which may be derived from Ordnance Survey plans and aerial photographs. These generally indicate that weakening of materials by weathering, seepage erosion at the toe, and marine erosion result in frequent mass movement events of a low magnitude. These events ultimately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larger slipped blocks behind, which fail less frequently. It is suggested that whole-slope failures in this region have a maximum frequency of once in 120 to 150 years, and that problems of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accounts may mean that it is very much less frequent than this.  相似文献   
32.
对利用声幅—变密度测井判断固井质量的测井原理和工作方式及资料的解释处理进行了介绍,并对固井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曲线反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阐述了资料解释中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33.
遗传算法在边坡抗震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遗传算法的思想和拟静力瑞典法基于圆弧滑动面的假定,提出一种用遗传算法搜索最危险滑动面及其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的方法。该方法模拟了生物遗传进化过程,克服了传统方法容易陷和局部极小值的缺点,是一种全局优化算法。并通过一个工程实例对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4.
抗滑桩间土拱力学特性与最大桩间距分析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的基础理论至今未建立起来,工程实践中仍依赖专家经验。本文从方桩桩间土拱形成的原理、力学特性论证入手,较全面地分析了桩间土拱的受力、变形,力的传递和土拱破坏瞬间的最大桩间距。并建立了最大桩间距平面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35.
赣西北修水—永修地区滑脱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修保 《江西地质》2001,15(2):81-86
赣西北修水-永修地区的盖层系统中具备多层次、多级别滑脱构造,本文重点阐述了该滑脱构造的基本特征,并对其形成时代及形成了探讨,认为该区早期属于挤压体制,晚期则属于伸展状态下的重力滑脱体制,并提出印支-燕山期板块碰撞寺形差异及九岭山体不对称挤压是诱发滑脱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6.
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及热释光测量建立了石英在100MPa和方解石在30MPa围压下剩余热释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以此为据,通过三轴摩擦实验前后样品的热释光测量,研究了相应围压、不同错动速率下摩擦滑动对石英和方解石剩余热释光强度的影响及其反映的温度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有理论结果和实际资料,对利用热释光方法断代及推测断层活动方式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7.
冯锦江  李建国 《地震地质》1992,14(4):376-380
通过研究高温高压条件下蒙脱石的变形特征和机制,着重阐述了蒙脱石的显微变形特征与温度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力-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围压为200M Pa条件下,温度升高将导致蒙脱石的变形增大。对相同应变量所需的差异应力则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但是,当温度>500℃时,相同应变量所需差异应力较300℃时显著增大,其屈服强度和变形模量在T≥500℃,σ≥300MPa时均因脱水明显增大。蒙脱石在高温高压下均为渐进失稳  相似文献   
38.
爆破振动使荥河电站六管段管沟裂缝、支墩下沉、钢管弯曲。该段第四系堆积层深厚,淤泥质亚粘土是滑坡形成的内因,在振动荷载作用下,产生触变,稀释,抗剪强度降低是滑坡形成的诱发原因。  相似文献   
39.
在溜砂坡系列研究之二的基础上,对风干砂的运动特征进行了细致观察。将干砂流视为连续介质的流动,对干砂流的运动动力和阻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干砂流垂线流速分布方程和干砂流体底面、表面滑动速度方程。结合挡砂工程,将干砂流体视为沿底面(此种砂坡的天然休止角)滑动的三角体,从而导出粒状碎屑溜砂坡水平土压力(或水平推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40.
为研究1920年海原地震中石碑塬地区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滑移特征及滑移距离,对石碑塬液化滑移区进行钻孔勘探、取样以及探槽开挖。分别对钻孔及所取试样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及颗粒分析、室内动三轴试验,得出石碑塬液化滑移区地层分布情况、震时液化土体层位以及不同地震烈度条件下砂质黄土层的液化情况。综合分析钻孔勘探、颗粒分析、动三轴试验结果,揭示出海原地震中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形成机制:砂质黄土层液化后在自重应力以及地震力的共同作用下"托浮"第一古土壤层以及上部"粉尘化"的非饱和黄土层沿缓斜坡运动,并利用液化滑移地层滑距公式对滑移距离进行估算,得到结果为223.35 m,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灾害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