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3篇
  免费   615篇
  国内免费   135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47篇
地球物理   1032篇
地质学   2567篇
海洋学   27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刘欢  林寿发  宋传中 《地质学报》2016,90(6):1098-1111
桐柏杂岩中发育一套典型的L构造岩,其构造位置位于桐柏造山带核部,被两条近似对称的韧性剪切带所夹持,北侧剪切带左旋,南侧剪切带右旋。由于L构造岩构造位置特殊,其位于剪切带、桐柏背形、桐柏穹窿等多种构造体的交叉部位,L构造岩的构造成因解析可以为桐柏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供重要制约。通过对桐柏造山带L构造岩的构造成因机理解析和其变形温压条件的研究,同时结合前人对桐柏山其它主要构造单元的研究,我们提出,桐柏山L构造岩的形成主要受其南北两侧两条韧性剪切带控制,传统意义的桐柏杂岩体白垩纪之前与南北一体的韧性剪切带沿近似东西方向发生管状韧性剪切,剪切作用形成了一套典型的L构造岩。L构造岩的形成指示了桐柏山单元可能经历了一期中下地壳物质的管状的韧性的向东剪切流动,后期白垩纪桐柏山核部的L构造岩经历了大规模的岩浆上升与浮力增加,该L构造岩同剪切带一起发生隆升但管状剪切构造特征并未被改造,随着不均匀隆升桐柏山出现了现今的几何学特征。L构造岩反映出管状剪切形成了现今桐柏造山带近东西向线状构造样式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2.
孟元库  许志琴  马士委  刘晓佳 《地质学报》2016,90(11):3023-3038
一般剪切带主要由纯剪切和简单剪切共同作用,不同的剪切带及不同的构造位置两者所占有的比例不同。利用运动学涡度(Wk)可以定量地分析两者间的比值大小。本文通过极莫尔圆法和有限应变轴率Rs/石英c轴组构法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曲水滑覆型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涡度进行了计算,两种方法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通过极莫尔圆法,对剪切带中的9组糜棱岩样品进行了运动学涡度计算,获得了Wk=0.73~0.96,平均值Wk=0.83。运用有限应变轴率Rs/石英c轴组构法对4个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Wk=0.85~0.93,均值为0.88,两种方法获得了较为一致的应变结果。还根据极莫尔圆图解,计算了该韧性剪切带的减薄量S=0.09~0.35,平均减薄量为0.20。研究表明该韧性剪切带为典型的以简单剪切为主伴有部分纯剪切的一般剪切,该剪切带的形成可能与拉萨地体在中新世时从挤压到侧向伸展的转换有关。该剪切带变形特征和运动学涡度的确定深化了对藏南冈底斯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并对青藏高原中南部的地质研究具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3.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shear strength, deformation, and particle crushing of sand which is mixed by crushed sandstone and mudstone particles. Two triaxial tests—one for unsaturated specimens and the other for saturated specimens—were performed, along with sieve analysis tests.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triaxial tests indicate that, with the increment of the mudstone particle content by weight,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decreases, the cohesion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and both the initial angle of shearing resistance at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decremental angle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Compared to the unsaturated specimens, the deviator stress or normalized deviator stress of the saturated specimens at the same axial stress may decrease due to the wetting action. Thus,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tested materials may be reduced by the wetting action. Results of sieve analysis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mixing of some mudstone particles into the sandstone particle mixture may reduce the amount of particle crushing, but the wetting action may increase the amount. The amount of the crushed particle may arrive at a minimum of 40% of mudstone particle content by weight.  相似文献   
124.
For decades, various well-known empirical correl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commonly used to estimate the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of normally consolidated clays in geotechnical practic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contradictory cases regarding the validity of these correlations, so their applicability and reliability are questionable. In this study, an extensive geotechnical database for normally consolidated clays has been compiled. Next, a Bayesian nonparametric method is exploited to identify the most critical soil index properties in inferring the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and a new predictive model is proposed. Final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predictive model is assessed and compared with two well-known correlations using an independent testing database. It confirms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not only possesses high predictability, but also provides superior performance over other existing empirical correlations.  相似文献   
125.
TTI介质qP波数值模拟方法因为考虑了倾角因素,可以比VTI介质qP波数值模拟方法更加准确地描述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场的传播规律。文中用拟声波方程对TTI介质中的地震波场进行了高阶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在改进衰减函数分布方式后,通过坐标变换,利用改进的完全匹配层(perfectly matched layer,PML)边界控制方程对波场边界进行吸收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后分析了拟声波方程数值模拟中的稳定性问题,并对波场中的伪横波进行压制。通过对不同模型的数值模拟,验证了文中使用的TTI介质拟声波波动方程的稳定性以及所采用的PML边界控制方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6.
在建立页岩岩石物理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等效自相容近似(SCA)岩石物理模型,构建出岩石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组分和孔隙度等的定量关系,得出使理论纵波速度和实际纵波速度最接近的孔隙纵横比,进而将该孔隙纵横比作为约束条件来实现横波速度预测。反演算法利用人工鱼群算法来计算最佳孔隙纵横比,并将预测的横波速度与实际测得的横波速度对比,证明了人工鱼群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7.
师爽  龚朝阳  焦骞骞  许德如  张胜印  常华诚  胡彬 《地质论评》2021,67(5):67060006-67060006
粤西河台金矿区位于钦州湾—杭州湾(钦—杭)结合带南段的云开地区,是典型的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然而,对于剪切带中有利于金成矿的地质环境及其成矿过程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河台矿区高村矿床进行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含金剪切带中各类糜棱岩系列岩石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应力变化—成分变异的对比序列,从而进一步揭示剪切变形与金矿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剪切带中白(绢)云母的含量在9%~40%,并且在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含矿糜棱岩、无矿超糜棱岩、含矿超糜棱岩中含量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白(绢)云母主要为2M1型,b0值分布在0.55505~0.99002 nm之间,在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和无矿超糜棱岩中逐渐增高,分别形成在低压、中压和高压环境。可见,从初糜棱岩到超糜棱岩,随着变形强度的增加,热液活动也随之增强,从而新生成了大量白(绢)云母。然而,在含矿的糜棱岩和超糜棱岩中还存在一些低压白云母,推测其可能是在后期脆性裂隙中由于流体活动所新形成的。因此,成矿可能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早期的韧性剪切变形阶段导致金的初步富集,后期叠加的脆性破裂阶段形成具有工业品位的矿体。另外,无矿超糜棱岩的石英含量(29.8%)明显低于糜棱岩(44.2%),推测在形成石英脉型矿体过程中,部分热液可能来自于其围岩超糜棱岩。因此,相对于初糜棱岩和糜棱岩,超糜棱岩中更有利于金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8.
沿海沿江城市地下开挖产生的工程渣土含泥量大、含水率高且较松散,主要运往渣土场进行堆填处置。由于产量巨大而处置场地有限,许多渣土场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堆填速度快、缺乏排水设施、超高超库容堆填等问题,容易引发堆填体失稳事故。目前对于非饱和工程渣土堆体在快速堆填过程中的失稳机制认识尚不清晰,尤其是对这一过程中的高饱和度工程渣土强度增长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以深圳红坳渣土场填料——花岗岩风化料(CDG)填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初始饱和度土样进行三轴不排水不排气等向压缩和剪切试验,结果表明:非饱和CDG填土不排水抗剪强度随围压增大呈非线性增长,增长速率与试样初始饱和度密切相关;当土样压缩后的饱和度超过0.7,不排水强度随围压的增长速率显著降低。基于有效固结应力法的原理,结合Hilf孔压公式和修正剑桥模型,提出了一种工程渣土不排水抗剪强度估算方法,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对初始饱和度高于0.6的CDG填土的适用性。利用该方法确定的不排水强度cu与正应力σn的关系可应用于高饱和度工程渣土快速堆填中的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9.
黄朝煊  袁文喜  胡国杰 《岩土力学》2021,(1):113-124,134
目前通过对软土地基预加固处理来提高桩基水平承载力已被工程界认可,但如何在工程前期设计过程中估算软土地基预处理后桩基水平承载力提高值仍是技术难点。基于此,参考Bowles[1]的地基土水平抗力计算式,同时考虑成层软土地基预排水固结处理影响,通过数学推导,推求出根据原状软土室内土工试验抗剪强度指标及预加固处理时间,估算软土地基预处理后桩基水平承载力提高值的实用计算方法。考虑桩侧土弹塑性屈服影响,推导出成层软土中水平受荷桩弹塑性解析解及塑性区深度的计算式,给出了桩顶水平位移、桩身最大弯矩的无量纲计算式及相关计算源代码。依托于浙江省某水闸桩基工程案例,根据提出的计算方法对桩基水平承载力、桩顶水平位移及桩身最大弯矩等性状进行预估计算,并与地基预处理前、后现场试桩检测值进行验证对比,认为桩基水平承载力、桩顶水平位移及桩身最大弯矩等预估计算成果与工程现场试桩的检测值较接近,对类似工程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0.
通过对出露在康古尔韧性剪切带西段的色尔特能超镁铁岩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结果显示:色尔特能超镁铁岩发生了强烈蛇纹石化,基本蚀变成蛇纹岩;岩石主量元素具高Mg (w(MgO)=36.15%~37.96%)、高Cr (w(Cr2O3)=0.32%~0.36%)、高Ni (w(NiO)=0.17%~0.21%)、低Si (w(SiO2)=40.50%~41.92%)、贫Al (w(Al2O3)=1.19%~1.77%)、低Fe (w(TFeO)=6.98%~7.87%)特征,Mg#值为94.71~97.73,m/f值为8.03~9.42,属于典型镁质超镁铁岩,推测原岩为斜方辉石橄榄岩;稀土元素总量w(ΣREE)=1.44×10-6~2.92×10-6,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微弱富集近平坦型,w(La)N/w(Yb)N=3.09~5.49,具一定程度的负Eu异常(δEu=0.48~1.09)和负Ce异常(δCe=0.53~0.60);微量元素富集Ba、U、Ta,亏损Nb、Ti。色尔特能超镁铁岩属变质橄榄岩,是SSZ型蛇绿岩的底部组成单元,由原始地幔经2%~10%部分熔融形成的亏损地幔岩,其形成于俯冲带环境中的洋内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