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98篇 |
免费 | 602篇 |
国内免费 | 13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篇 |
大气科学 | 476篇 |
地球物理 | 1056篇 |
地质学 | 2646篇 |
海洋学 | 289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124篇 |
自然地理 | 1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68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08篇 |
2020年 | 145篇 |
2019年 | 172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98篇 |
2016年 | 181篇 |
2015年 | 166篇 |
2014年 | 199篇 |
2013年 | 262篇 |
2012年 | 221篇 |
2011年 | 203篇 |
2010年 | 201篇 |
2009年 | 212篇 |
2008年 | 188篇 |
2007年 | 239篇 |
2006年 | 234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63篇 |
2003年 | 144篇 |
2002年 | 120篇 |
2001年 | 104篇 |
2000年 | 122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68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对剪切型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提出了描述多自由度体系整体脉冲能量反应的参数,瞬时输入能量等效平均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瞬时输入能量分布系数的概念,提出了估计瞬时输入能量分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103.
传统剩余推力方法的基本假设仅适用于理想塑性材料或应变硬化材料,对具有应变软化特性的坡体其适用性受到限制。基于土体的应变软化性质,探讨了其剪应变和抗剪能力的对应关系。通过引入条块底部的应变协调方程,对滑坡条块推力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考虑应变软化特性的滑坡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新方法。实例分析表明,改进的方法计算得到的滑坡当前稳定性系数介于分别取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所获的结果之间;所得的抗滑桩设计推力值相较残余强度算得的值小,较峰值强度算得的值大,介于两者之间;能考虑土体应变软化特性的设计推力计算是依据滑坡当前状态进行,既能够起到及时遏制滑坡进一步发展的作用,又比较符合坡体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4.
自钻式原位剪切旁压模型不同固结荷载颗粒流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钻式原位剪切旁压仪具有扰动小,能同时测出不同深度土的变形和强度参数,在精确测定土体参数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受分析手段与研究水平的限制,对SBISP多级加载过程中周围土体的变形响应研究较少,而土体变形参数的确定与其变形机制是密切相关的。基于此,应用PFC3D颗粒流程序对不同固结荷载SBISP模型进行了仿真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剪应力的逐级施加,中间区域颗粒的位移量不断增大,且位移矢量方向性更加显著,在第5级剪应力作用下,影响区域位移矢量形状呈现为倒锥形;而随着上覆固结压力的增大,探头周围试样的受影响范围逐渐变小;在探头作用下球颗粒的运动轨迹呈台阶状,台阶形态随距探杆中心距离增大而趋于平缓,球颗粒的Z向位移量亦随之呈负指数形式衰减;此外,剪应力与探头摩擦系数呈正相关关系,但当摩擦系数达到某一阈值时,剪应力-位移曲线不再变化。其研究成果对于深入开展SBISP试验多级加载过程中影响域内土体变形过程与变形模量之间关系研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通过对汶川地震受灾区北川县陈家坝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根据现场松散土质边坡破坏情况,由工程地质类比法选择了计算模型和地震波,采用岩土弹塑性理论和FLAC3D软件分析了多层土质边坡在动荷载作用下边坡单元的剪切拉伸破坏和剪切应变动力响应规律。研究表明,在水平和竖直地震波联合作用下,地震边坡单元首先在坡体内产生剪切破坏。随着震动时间的增加,剪切破坏单元向坡脚和坡肩处延伸,而在坡肩处主要产生拉破坏,一旦剪切破坏面和拉破坏面贯通,将导致边坡失稳。强震过后边坡坡脚鼓出,坡肩下凹,整个坡体呈弧形破坏。 相似文献
108.
Pressure solu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assive sulphide zinc-lead deposits of western Canada and may have been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the mobilization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during diagenesis,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of sedimentary ores.The control of ductile shear zones over gold mineralization could be explained in view of pressure solution of gold-bearing miner-als under shearing stress and the tesultant mobilization of this metal. 相似文献
109.
嵌岩抗拔桩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嵌岩抗拔桩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但就其作用机制研究来说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关于其荷载传递特性、侧阻力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以剪滞模型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验算,讨论了抗拔桩侧阻力分布规律、荷载-变位特性。结果表明:当抗拔荷载低于弹性极限抗拔时,桩侧阻力呈指数规律分布,荷载-变位曲线呈线性变化;当抗拔荷载大于弹性极限抗拔荷载时,桩侧阻力分为两段,其中脱黏段上侧阻力均匀分布,黏结段上侧阻力呈指数规律分布,荷载-变位曲线呈非线性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10.
Chemical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metavolcanic rocks of the Almas Greenstone Belt (AGB), Tocantins State, Brazil have a continental affinity, possibly related to a continental rift environment. They were metamorphosed to amphibolite facies during a regional tectono-metamorphic event (Dn), retrogressed to greenschist facies assemblages and then hydrothermally altered within dextral strike–slip shear zones (Dn+1). Fracture sets related to Dn+2 intersect Sn+1.The Paiol Gold Mine is one of several mineralised zones within metabasic and meta-intermediate rocks of the AGB. It exploits shoots of sulphide–Au–quartz mineralisation that occupy dilational zones approximately perpendicular to an elongation lineation (Ln+1) within mylonitic foliation Sn+1 (Sn+1=S within the S–C fabric). The dilational zones probably formed due to dextral displacement on sinistrally en echelon C surfaces. Minor amounts of gold may have been introduced or remobilised during Dn+2.Coexisting primary and pseudosecondary fluid inclusions in mineralised quartz veins from ore shoots comprise a high-salinity three-phase type (Type II) and a lower salinity two-phase type (Type I). Homogenisation temperatures for Type II inclusions range from 200 to 410 °C and Type I from 90 to 320 °C. The inclusions and their temperature ranges are believed to reflect heat exchange and some mixing between the two fluid types under relatively constant ambient temperatures, but variable (though broadly declining) fluid temperatures. This took place late in Dn+1 in conjunction with greenschist facies retrogression and localised hydrothermally induced metasomatis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