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270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华北地区的共轭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采用小地震活动图象和4.0级(Ms)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一幅华北地区震源构造在地面的投影分布图,它显示4条NNE-NE向和1条NWW-NW向地震构造带交切成的共轭剪切构造格架。每条地震构造带又由一系列共轭剪切构造组成。由发生在带内的5个大震序列共轭破裂特征发现,共轭地震构造的孕震与控震作用是地震构造带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22.
Seismogenicmodelofearthquakesingroups intectonicblockandanalysisforsomefeaturesofearthquakeprecursoryfieldGuo-MinZHANG;Lu-Min...  相似文献   
23.
本文采用地震学方法 ,分析了台湾南投“9·2 1”地震。结果表明震前存在孕震空区和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4.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块边缘驱动作用主要通过岩石圈下层的网络状塑性流动实现其向板内的远程传递 ,并控制上层的构造变形。相应地造成构造应力场的的多层分布格局 ,主要包括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多震层 (属于上部地壳 )和浅层 (浅表地壳 )应力场。这些层中最大压应力方向可分别采用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平分线、震源机制解和井孔应力测量等方法加以确定。根据对亚洲中—东部下层与多震层应力场的对比表明 ,大部分地区二者的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表明了下层对上层的控制 ,这对了解板内应力场的一般趋势与格架提供了基础。靠近驱动边界的局部地段 ,由于上部地壳直接的传递作用 ,往往导致上、下层应力方向的显著偏差 ,有可能成为进一步了解深浅层联系和差异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5.
本文在野外实地考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对1993年3月20日拉孜、昂仁间6.6级地震等震线重新进行了校定并探讨其发震构造.通过对笔者近十年在青藏高原地震地质工作的总结,对西藏最新南北向地震构造带的成生、活动性及其最大地震潜在能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6.
StudyofCurieisothermalsurfaceinSichuanBasinandtheseismicareaonitswesternmar┐ginXIANZHANG(张先),XI-FENGHU(虎喜凤),JING-XIUSHEN(沈京秀...  相似文献   
27.
ObservationandresearchonULFandVLFseismo-electromagneticradiationJIA-ZHIYUAN(袁家治);KozoTakahashi;SHU-QINGQIAN(钱书清),YokioFujinaw...  相似文献   
28.
Salvi  S.  Quattrocchi  F.  Brunori  C. A.  Doumaz  F.  Angelone  M.  Billi  A.  Buongiorno  F.  Funiciello  R.  Guerra  M.  Mele  G.  Pizzino  L.  Salvini  F. 《Natural Hazards》1999,20(2-3):255-278
A priority task for correct environmental planningis to evaluate Natural Hazards, especially inhighly populated areas. In particular, thoroughinvestiga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Earth Sciencetechniques must be addressed for the Seismic HazardAssessment (SHA) in tectonically active areas. Notonly the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multidisciplinaryanalysis of all the SHA-related data sets is bestperformed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we show how a research-oriented GIS isbuilt and used in a practical case. The Geochemical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2IS) was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the Gargano promontory(southern Italy) in the framework of an EC researchproject, the Geochemical Seismic Zonation (GSZ)Project. This multidisciplinary – multiscalingpowerful tool is described in its structure, updatingprocedures and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Preliminaryresults are presented on the detection of geochemically active fault zones and theircorrelation with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otherevidences of seismogenic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29.
对2003年北黄海5.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背景、地震序列、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及地震学参数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该次地震为前-主-余型,经历了一个活跃-平静-发震的过程;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了孕震空区和一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  相似文献   
30.
云南省单台地震预报6年报准了12次5.2~7.3级地震。总结了反映孕震过程的矢量凹形、应力凹形、地电凹形等3种凹形震兆,阐述了水汞、水氡突跳,形变相关系数和地磁最大相关系数等前兆图像及其预报作用。认为:按照以场求源的思路,追踪孕震过程,是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