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26篇 |
免费 | 4522篇 |
国内免费 | 34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2篇 |
大气科学 | 1004篇 |
地球物理 | 10733篇 |
地质学 | 9401篇 |
海洋学 | 2472篇 |
天文学 | 2025篇 |
综合类 | 1082篇 |
自然地理 | 29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359篇 |
2022年 | 680篇 |
2021年 | 764篇 |
2020年 | 888篇 |
2019年 | 976篇 |
2018年 | 812篇 |
2017年 | 807篇 |
2016年 | 814篇 |
2015年 | 920篇 |
2014年 | 1095篇 |
2013年 | 1061篇 |
2012年 | 1228篇 |
2011年 | 1282篇 |
2010年 | 1060篇 |
2009年 | 1392篇 |
2008年 | 1343篇 |
2007年 | 1527篇 |
2006年 | 1531篇 |
2005年 | 1311篇 |
2004年 | 1320篇 |
2003年 | 1236篇 |
2002年 | 1025篇 |
2001年 | 864篇 |
2000年 | 880篇 |
1999年 | 760篇 |
1998年 | 805篇 |
1997年 | 540篇 |
1996年 | 561篇 |
1995年 | 484篇 |
1994年 | 442篇 |
1993年 | 388篇 |
1992年 | 289篇 |
1991年 | 182篇 |
1990年 | 120篇 |
1989年 | 140篇 |
1988年 | 97篇 |
1987年 | 92篇 |
1986年 | 60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5篇 |
1954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902.
二维分形技术在地震勘探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二维分形布朗运动在地震勘探构造解释中的应用,并针对地震资料,提出了具体实用的算法,并以此算用C^++语言编制了相应处理软件,对实测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03.
904.
905.
元素迁移的分维结构、级序路径及共轭地球化学异常存在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量元素在矿源岩(层)中迁移遵循严格的级序路径,并且存在两种迁移倾向。迁移的结果图象是一分维结构。两种共轭地球化学异常出现的有利环境是温度高度反差地区和大断裂系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906.
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石棉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穹隆体经历了三次变形变质时期:早期为收缩滑脱变形的区域动力变质、中期热隆伸展动热变质和后期岩浆热接触变质。对主期变质划分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红柱石-十字石带和矽线石带,确定为低压相系,利用变质反应、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建立了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演化的p-T-t-D轨迹。轨迹图呈顺时针形式,具碰撞造山带环境的特点,变形变质过程受变质体前缘西油房韧性剪切带逆冲-推覆作用和后缘碰撞晚期岩浆大规模上侵的双重制约,为深源岩浆热动力变质成因,属穹状岩浆核杂岩构造。 相似文献
907.
本文通过叙述“11.26”地震谣传事件的形成及其在当地党委、政府有力指挥下,迅速予以平息,确保社会安定稳定。闸述了产生地震谣传事件的主要原因以及由此引发深思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08.
笔者对穿越大别山造山带的六安—大冶宽角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力拟合。拟合结果表明严格按宽角反射地震速度换算成的密度剖面所产生的是一个重力高,它反映出大别山是一个穹隆,与实测大别山重力低大相径庭。只有将位于大别山山根上,南北大别之间设置一个从地表直达莫霍界面的巨大低密度体,重力曲线才能得到很好的拟合。这个低密度体应为近北西走向的花岗岩带。它与反射地震剖面上石镇透明反射地震带位置吻合,但宽度远较反射地震透明带为大。重力曲线的拟合进一步说明,在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后的白垩纪时,大别山出现一个伸展期,在这个时期,大别山穹隆形成,并伴随有大规模花岗岩的侵入,超高压变质岩从地壳中下部折返到地表。研究说明,联合应用反射地震、宽角反射地震和重力,进行综合解释是必要的,可以得到更令人信服的地质结论。 相似文献
909.
YANG Can Sayed Hesammoddin KAZEMEINI FAN Wenfang Christopher JUHLIN LIU Dame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1,85(5):1118-1126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ny CO2 sequestration project is seismic monitoring for tracking changes in subsurface physical properties, such as velocity and density. Different reservoirs have different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AVO) responses, which can define underground conditions.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investigate walkaway 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VSP) AVO response to CO2 injection at the Ketzin site, the first European onshore CO2 sequestration pilot study dealing with research on geological storage of CO2. First, we performed rock physics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jected CO2 on seismic velocity using the Biot-Gassmann eq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model, the seismic response for different CO2 injection saturation was studied using ray tracing modeling. We then created synthetic walkaway VSP data, which we then processed. In contrast, synthetic seismic traces were created from borehole data. Finally, we found that the amplitude of CO2 injected sand layer with different gas saturations were increased with the offse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brine target layer. This is the typical class III AVO anomaly for gas sand layer. The AVO responses matched the synthetic seismic traces very well. Therefore, walkaway VSP AVO response can monitor CO2 distribution in the Ketzin area. 相似文献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