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68篇 |
免费 | 2543篇 |
国内免费 | 13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7篇 |
大气科学 | 734篇 |
地球物理 | 8077篇 |
地质学 | 3445篇 |
海洋学 | 797篇 |
天文学 | 28篇 |
综合类 | 504篇 |
自然地理 | 12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65篇 |
2022年 | 311篇 |
2021年 | 399篇 |
2020年 | 501篇 |
2019年 | 524篇 |
2018年 | 437篇 |
2017年 | 416篇 |
2016年 | 397篇 |
2015年 | 480篇 |
2014年 | 562篇 |
2013年 | 591篇 |
2012年 | 648篇 |
2011年 | 672篇 |
2010年 | 549篇 |
2009年 | 631篇 |
2008年 | 620篇 |
2007年 | 756篇 |
2006年 | 781篇 |
2005年 | 634篇 |
2004年 | 638篇 |
2003年 | 546篇 |
2002年 | 470篇 |
2001年 | 346篇 |
2000年 | 399篇 |
1999年 | 313篇 |
1998年 | 324篇 |
1997年 | 282篇 |
1996年 | 306篇 |
1995年 | 239篇 |
1994年 | 238篇 |
1993年 | 202篇 |
1992年 | 135篇 |
1991年 | 85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64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1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国每天有数千趟高铁列车驰骋在纵横交错的高铁线路上,构成了十分理想的均布震源,但寻找适合高铁震源地震信号的处理方法是充分挖掘信息的关键.传统的频谱分析结果表明高铁震源所产生的地震信号具有明显的窄带分立谱特征,但无法精确获得高铁震源地震信号的时频变化规律.本文首次将挤压时频分析这种分析工具引入到高铁震源地震信号处理中,对中国南方某高铁沿线采集到的高铁震源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利用挤压时频分析能够更加精确地刻画频率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能够利用单检波器精确刻画高铁列车的运行状态(匀速、加速等);同时利用挤压时频变换还可高精度地重构出所需频带的信号,为提取高铁震源地震信号的特征成分提供了一种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2.
十三陵地震台gPhone重力仪的仪器性能与水文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安置于十三陵地震台的两台gPhone重力仪(109、118号)在2013-04~08的连续观测数据进行潮汐分析和提取重力残差处理。结果表明,gPhone重力仪监测到降水导致μGal量级的重力变化;gPhone重力仪获取的二阶重力残差变化与距离十三陵地震台15km的沙河地震台静水位变化之间存在4d左右延迟的正相关对应关系,显示了地下水位观测对重力观测解释的必要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连续重力观测网补充地下水位观测,提高连续重力观测的数据处理精度。 相似文献
53.
随着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地震科技信息作为学科窗口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该文在阐述地震科技信息重要性的同时,又从本学科的基础、社会的需要、领导层的决策、多学科的利用及后效作用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地震科技信息的综合价值,提出了发展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地震科技信息逐步社会化的远景。 相似文献
54.
对湟源地震台周边各种因素所致的地震记录干扰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干扰源主要有采石场爆破、灌溉水渠、小河、车辆干扰及各种天气及固有干扰等。根据这些干扰源的频谱特性,采用MATLAB语言,设计、编制了不同类型的滤波器,在震相识别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55.
笔者对穿越大别山造山带的六安—大冶宽角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力拟合。拟合结果表明严格按宽角反射地震速度换算成的密度剖面所产生的是一个重力高,它反映出大别山是一个穹隆,与实测大别山重力低大相径庭。只有将位于大别山山根上,南北大别之间设置一个从地表直达莫霍界面的巨大低密度体,重力曲线才能得到很好的拟合。这个低密度体应为近北西走向的花岗岩带。它与反射地震剖面上石镇透明反射地震带位置吻合,但宽度远较反射地震透明带为大。重力曲线的拟合进一步说明,在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后的白垩纪时,大别山出现一个伸展期,在这个时期,大别山穹隆形成,并伴随有大规模花岗岩的侵入,超高压变质岩从地壳中下部折返到地表。研究说明,联合应用反射地震、宽角反射地震和重力,进行综合解释是必要的,可以得到更令人信服的地质结论。 相似文献
56.
57.
由拉格朗日方程导出地基 结构系统地震响应分析的动力方程,利用突变模型分析了系统对地震响应的复杂过程,并分析了振幅响应的跳跃现象和“路径”效应等非线性动力特性,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分析结果对地基 结构系统的参数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8.
建立了由密度异常驱动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数学 物理模型, 发展了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反演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该模型建立在三维直角坐标系框架上, 假设地震层析成像所显示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对应于上地幔物质密度异常, 而该密度异常反映了上地幔小尺度热对流系统的温度异常场. 模型首先将地震层析成像确定的地震波速度异常转换为密度异常, 并视其为对流的驱动力; 进而利用三维傅立叶变换, 在波数域内, 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 求解控制流体行为的运动方程和连续性方程, 最后求得对流的流场. 为检验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使用了两个简单的实验模型: 热体和冷体模型; 俯冲断离( break off)板片模型, 计算了其驱动的地幔流场. 结果表明, 本文提供的理论和方法, 可以直接应用于与区域岩石层构造动力学相关的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59.
以大量高精度2D地震资料分析为基础,对北康盆地碳酸盐台地地震反射特征、演化期次及分布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北康盆地碳酸盐台地自早中新世开始发育,中中新世广泛分布,而从晚中新世开始衰退淹没。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多为孤立台地,台地边缘常发育断层,台地顶部在地震剖面上多呈现为两条平行和亚平行强反射轴,内部呈杂乱和亚平行空白及弱反射轴,底部则多为一条光滑的平行和亚平行弱反射轴。北康盆地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发育可以划分为3个期次,第1期台地发育范围大且厚度较薄;第2期台地范围缩小,受到断层控制明显;第3期台地范围进一步缩小直至被淹没。北康盆地中新世碳酸盐台地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这与周边盆地和现今碳酸盐台地走向一致,其平面分布受到构造隆起和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60.
南海土台风,是在南海局地形成的热带气旋的统称。本文选用1949—2014年CMA-STI 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对研究区域范围(5°~22.5°N、105°~120.5°E)的南海土台风强度及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南海土台风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近似对称的“漏斗状”,即强度从弱—强—弱的变化,在最大强度前后6 h时域内强度变化最显著,夏季台风强度变化比冬季快。(2)土台风强度存在1个增强中心,位于海南岛以东的南海北部近海区域,在中国华南沿岸陆区则减弱明显;台风增强/减弱区域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夏季主要在北部近海/近岸区域18°~23°N附近,冬季随台风活动南移至10~18°N附近靠近西部近海/近岸区域,且冬季的平均减弱速率较夏季大。(3)东向移动的土台风最大强度一般比西向移动的强,其中夏季东移台风平均强度最大,冬季西移台风强度最小;夏季东移台风最大强度前后强度变化最快,冬季西移台风变化最慢;夏季西移台风强度分布呈北强南弱、东移台风强度呈东北向带状分布,冬季东、西移台风强度分布皆呈西强东弱,这种空间分布差异,主要是台风移动路径随季节变化而形成的。(4)海上活动时间的长短与台风最大强度的大小、变化幅度成正比。海上活动时间较短的台风,以西行路径为主,强度的分布较均匀,平均强度较弱,增强/减弱中心较多而小,增强/减弱速率较慢;反之,海上活动时间较长的台风,以东行路径居多,强度的分布呈多中心状,平均强度较强,增强/减弱中心较集中且广阔,增强/减弱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