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3篇
  免费   1207篇
  国内免费   1515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942篇
地球物理   2359篇
地质学   2399篇
海洋学   2770篇
天文学   72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1058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328篇
  2019年   364篇
  2018年   332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335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533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446篇
  2008年   522篇
  2007年   503篇
  2006年   509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364篇
  2003年   340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1.
Seasonal variations in diversity and biomass of diatoms, tintinnids, and dinoflagellate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microplankton and faecal material to the vertical flux of particulates were investigated at one time series station T (station 18) between 2002 and 2005 and at a grid of stations during November 2004 in the coastal and oceanic area off Concepción (36°S), Chile. The variations were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water column temperature, dissolved oxygen, nutrient concentration, offshore Ekman transport, and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Abundance was estimated as cell numbers per litre and biomass in terms of biovolume and carbon units.A sharp decrease with depth was observed in the abundance of both phytoplankton and microzooplankton during the whole annual cycle; over 70% of their abundance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10 m of the water column. Also, a clear seasonality in microplankton distribution was observed at station T, with maxima for diatoms, tintinnids, and dinoflagellates every summer (centred on January) from 2002 to 2005.On the grid of stations, the maximum integrated (0-50 m) micro-phytoplankton abundances (>1 × 109 cells m−2) occurred at the coastal stations, an area directly influenced by upwelling. A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observed for the integrated (0-200 m) faecal carbon (with values up to 632 mg C m−2). Tintinnids were distributed in all the first 300 miles from the coast and dinoflagellates were more abundant in oceanic waters.At station T, the average POC export production (below 50 m depth) was 16.6% (SD = 17%; range 2-67%; n = 16). The biological-mediated fluxes of carbon between the upper productive layer and the sedimen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Concepción depend upon key groups of phytoplankton (Thalassiosira spp., Chaetoceros spp.) and zooplankton (euphausiids) through the export of either cells or faecal materia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2.
铅是一种具有累积性的有害元素,是海洋监测调查中沉积物介质的必测元素之一,常用测定方法有双硫腙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等[1],前两种方法灵敏度较低,测定时一般需要预富集,操作较繁琐;后一种方法虽然灵敏度高,但仪器昂贵,对操作人员要求高.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由于灵敏度高、检出限低且线性范围宽,在铅的分析中日益被重视.  相似文献   
83.
本文记述了南海晚第四纪沉积物中发现的两个新种[线形辐环藻(Actinocyclus lineatus Liu,Cheng et Lan sp.nov.)、星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aeus Cheng,Liu et Lan sp.nov.)]以及在我国首次记录的圆筛藻的7个种。  相似文献   
84.
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气通量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J.Launiaimen和T.Vihma提出的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对我国在1992年11月至1993年2月TOGA—COARE—IOP实验中所获资料计算处理。得出所在站位的海一气间显效、潜热及动量通量。指出西大平洋暖池海区游热通量与显效通量之比为10.14:1;风速大于8m/s后各通量随风速的变化率明显增加;动量与热量的块体通量系数Cd和Ce,h随风速变化有相似的规律;Monin—Obukhov大气稳定度参数Z/L与△T/U_(10)之间有较好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以粤西水东湾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布为基本数据,使用对应分析方法并结合地形与波流特征,分析了海湾动力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海湾现代沉积环境可划分为4个动力沉积区。  相似文献   
86.
本文提出河流携带入海的沉积物或沿岸剥蚀物中矿物的分布及再组合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为了确定控制鲁南两城河至白马河沉积物样品中矿物分布及再组合的主要因素,作者对该区109个沉积物样品的重矿物资料进行了Q型和R型因子分析。研究指出,在诸多的河流中,白马河和两城河是控制该区沉积物分布的最上要的河流;矿物的化学稳定性是决定该区矿物再组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7.
海底浅层介质切变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分析了中国沿海海底浅层介质切变波的传播特性,讨论了多种海底浅层介质切变波与压缩波、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并与Hamilton和Chen等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海底浅层介质存在切变模量,切变波可以被测量出来,切变波速为50—600m·s-1,测量频率在50—200kHz之间,用波速比可以评价海底浅层介质的应力 应变性质。研究工作有助于描述和评价中国沿海海底浅层介质声学物理性状,并为最终建立中国沿海海底地声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
基于近年来有关日本海的古海洋古环境研究成果,总结概述了日本海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日本海作为西北太平洋一个主要的边缘海,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古气候古环境演化,与全球其他地区一样受控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同时也发育一些由气候的不稳定性、海峡的开合与其他一些地球气候系统的非线性活动所驱动的突发性快速气候变化事件。日本海的古海平面、古海水温度、古洋流等因子的变化还受到冰盖扩张和退缩、构造运动、冰川性地壳均衡补偿、东亚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总体说来,目前对日本海的研究程度还不高,对它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过程、驱动和响应机制的了解还很有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9.
利用2000年9月在杭州湾进行的原型水文泥沙测验所获取的648个悬沙粒度样品,进行了样品粒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杭州湾测验区域,粒径为4.00~20.20μm的悬沙出现频率最高;悬沙的中值粒径值自东向西迅速增大;北岸海域悬沙的中值粒径值大于南岸海域悬沙的中值粒径值。  相似文献   
90.
根据2001年7月对南黄海的大面积调查,研究了南黄海夏季pCO2的分布机制,着重讨论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并给出了南黄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总体上是CO2的1个弱源,大约向大气中释放45.05×104t C。夏季南黄海表层海水pCO2分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均性,其汇区主要由长江冲淡水造成,影响区域占汇区吸收CO2的99.9%;而在源区,下层海水涌升虽然面积较小却占源区释放CO2的35.2%。可见陆架边缘海区源/汇格局的地域差异非常之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