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2篇
  免费   682篇
  国内免费   1529篇
测绘学   164篇
大气科学   2469篇
地球物理   473篇
地质学   683篇
海洋学   77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17篇
自然地理   36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21.
渤海、北黄海海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随着历年冬季气候差异而不同.暖冬海冰覆盖范围不足海域的15%,而寒冬可覆盖海域80%以上.概述了海冰监测及资料来源.冰覆盖面积、外缘线位置和冰况等级等被作为反映结冰海域冰情的指标.用大连和营口站的气温表示渤海、北黄海海域的局地气候.用1952~2000年大连的月平均气温描述冰情的变化.给出冰情指数由1952/1953年到1999/2000年随大连站月平均气温变化.影响渤海和北黄海冰情和气候的因子很多,诸如大气环流的演变和太阳活动等.分析了多种因子与冰情的滞后相关,指出20世纪90年代渤海冰情持续偏轻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当一致;渤海和北黄海冰情的年际变化与El-Nino现象以及太阳活动周期有关;讨论了海冰季节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22.
南海北部海区温跃层分布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希  沙文钰  李妍 《海洋预报》2001,18(4):9-17
利用二十一层海温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我国南海北部海区温跃层的强度、深度及厚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海陆架浅水区域内,存在着随季节变化明显的辐射型温跃层;3-5月是温跃层的成长期:6-8月是该海域温跃层的强盛期;而9-11月温跃层开始减弱,到了冬季(12月到次年2月)温跃层变得最终,趋于消亡。结合本海区温跃层的这种变化特征,分析了该海域净辐射通量的分布状况及随季节的变化特征,证明了净辐射通量是影响该海域温跃层季节性分布特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23.
渤海海峡断面温度结构及流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作者采用 POM模式 ,利用从卫星遥感资料反演的风和海表温度 (SST)数据并考虑 M2分潮作用 ,对渤海海域的温度、流场的三维结构进行数值计算。根据数值模式的计算结果 ,重点分析渤海海峡温度结构和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风应力和 SST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渤海海峡的水交换流型、温度结构和流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224.
青岛近海大型水母漂移集合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水母垂直运动等自主运动,基于集合预报和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方法,建立青岛近海大型水母的集合漂移预测模型。并利用2012—2013年青岛近海水母实时监测数据和集合漂移预测模型,快速预测水母集合漂移轨迹、速度、趋势和可能影响范围等要素。通过分析水母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在水母如何自主运动及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多轨迹漂移预测结果比单轨迹的更合理、科学、可信,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量,对水母灾害的应急处置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5.
北极海冰的年代际转型与中国冻雨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璐  黄菲  周晓 《海洋学报》2015,37(11):105-117
基于1961-2013年HadISST海冰密集度资料,定义了北极海冰的季节性融冰指数,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相应地,中国冻雨发生频数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较小但显著增长,中国冻雨频数年际变化振幅较大,且主要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维持振荡特征,没有显著的线性趋势,中国冻雨频数变化振幅减小,与北极海冰相关较弱,主要相关因子为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而90年代中期以后,北极海冰融化加快,特别是2007年以后,季节性融冰范围大大增加,而中国冻雨频数处于低发时段,其变化与太平洋扇区海冰及堪察加半岛附近海温呈显著负相关,季节性融冰的显著区域也从东西伯利亚海逆时针旋转向波弗特海-加拿大群岛北部扩张,同时向北极中央区扩张。不同年代影响冻雨的海温或海冰关键海区不同,产生特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响应,进而影响到我国冻雨。  相似文献   
226.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平均丰度高于冬季,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反之,为冬季高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在富营养的近岸陆架海域丰度较高,而原绿球藻高丰度则出现在陆坡开阔海域。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主要分布在跃层以上,跃层以下丰度迅速降低;原绿球藻高丰度主要出现在真光层底部;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水层中的高值同样出现在真光层底部,且与Pico级份叶绿素a浓度分布一致;异养浮游细菌在水体中的分布与聚球藻类似。这些分布格局的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4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生理适应性的差异。在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群落中,各类群碳生物量的贡献因季节和海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聚球藻在夏季近岸陆架区占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41%,原绿球藻在陆坡开阔海成为主要贡献者(50%),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碳生物量以冬季为高(在近岸陆架区占比68%)。冬、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碳生物量均高于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碳生物量。  相似文献   
227.
刘煜  白珊  刘钦政  吴辉碇 《海洋预报》2005,22(Z1):35-43
在海冰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应用于渤海的质点-网格海冰模式.该模式采用质点-网格法,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海冰模式的数值扩散问题.该模式采用冰厚分布函数取代传统渤海业务海冰预报模式中平整冰、堆积冰和开阔水的三类海冰分型.应用质点-网格海冰模式对2003年~2004年冬季渤海冰情进行了业务化逐日数值预报试验,并对预报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28.
利用1995~2013年间NCEP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台湾西南部海域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受ENSO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西南部海域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其分布期主要集中于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夏季台湾海峡不存在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强度异常要滞后ENSO 1个月,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强度较正常年份要弱,而当拉尼娜事件发生时,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强度较正常年份要强;风应力旋度偶极子的分布还存在准16.0个月和准45.3个月的显著年际变化周期,其变化同ENSO循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9.
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6年6、8、10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溶解态Al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讨论了水团混合、悬浮颗粒物及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航次溶解态铝的水平分布规律相似,都是近岸浓度最高,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浓度降低,6、8、10月溶解态Al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9±77)、(109±80)和(138±73)nmol/L,统计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溶解态铝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影响溶解态铝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团混合、底沉积物的再悬浮以及浮游植物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30.
华北地区夏季降雨量与南海海温长期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华北地区7个站与17个站1951-1997年夏季(6,7,8月)降雨量与气候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对其成因作了探讨。结果表明,用北京、天津、邢台、烟台、郑州、太原和济南等7个站可代表该地区夏季降雨量与气候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过去47a该地区依次经历了湿凉、湿热、湿凉、干热、湿热几个时期,降雨量的长期变化与南海前冬(1-2月)海温成负相关。前冬南海海温偏高,意味着初夏南海地区大气对流低频振动偏弱,南海夏季风爆发较晚,西南季风较弱,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华北地区大气低层北风加强,华北地区夏季少雨,前冬南海海温偏低时情况则相反,考虑冬季(1-2月)南海南温和7-8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纬度)的影响用均生函数建模,试验结果与用子波变换重构方法考虑华北地区夏季降雨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二者相吻合,预测试验结果与过去3a的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