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9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68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13篇
地球物理   640篇
地质学   1747篇
海洋学   49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63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袁秀英  韩艳洁 《中国沙漠》1999,19(3):234-238
系统调查了内蒙古固沙造林树木真菌病害状况,采集到罹病树木16科37种(属),鉴定出病害126种、病原真菌76种,比较了不同树种及不同组织器官的病害类型和病原生态群落组成的差异。根据沙区不同的水热指标与地理条件,讨论了病原物的生态地理区系,并分为乌兰布和沙漠固沙造林区、毛乌素沙地固沙造林区和科尔沁沙地固沙林区。  相似文献   
172.
不确定性理论集对分析在沙尘暴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繁强  郭大梅 《中国沙漠》2006,26(2):268-272
应用集对分析(SPA)这一关于不确定性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基于概率统计分析,从SPA的同、异、反分析出发,用联系度公式导出解决预报中合理地使用预报因子的方法,实现预报模型因子结构的动态优化,增强模型预报机制的合理性,达到提高模型预报能力的目的。在以往对沙尘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强风、热力和沙源三大影响因子为着眼点,结合2001\_2003年的沙尘暴天气个例,对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类,分别选取预报因子,建立基于SPA的沙尘暴预报模型。根据数值预报产品输出结果,于2004年春季进行了短期(24 h)预报试用,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3.
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沿线分布着大量的风沙病害,特别是在所横跨经过的长江源区各河流附近、退化草原及滨湖地带。文内对线路所经风沙地段的自然条件、分布范围、沙害成因和工程防护措施效果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铁路沙害的长远防治,诸如完善工程防护措施、植物固沙、设置线路保护区等提出了进一步配套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4.
流沙是我国沙漠化主要成因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北方沙漠及受沙漠化影响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保护交通线路而采取的固沙措施和技术,包括工程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主要介绍了这些措施和技术的类型及特点,以及近60年间(1950–2010年)其在不同地区不同交通线路中的应用,包括包兰线、塔里木沙漠公路和青藏铁路沿线的防风固沙。工程措施,如建挡风墙和铺设沙障,在沙漠交通线的防风固沙中非常有效。化学措施因成本高和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风险而应用并不普遍。生物措施比工程和化学措施成本更高,但因其效果好且防护持续时间长而得到推崇。在一些地方,几种措施组合的固沙效果更好。工程措施对沙面的固定以及有条件的地方用地下水或河水灌溉有助于旱生植物的早期定植。本文最后指出了固沙措施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对解决蒙古高原受沙漠和沙漠化影响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5.
A second‐generation, source‐to‐sink cellular automaton‐based model presented here captures and quantifies many of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evolution of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s by varying only a small number of parameters. The role of sediment supply, sediment availability and transport capacity (together defined as sediment stat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n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 over long time scales is quantified from model simulations. Seven dune‐field patterns can be classified from simulation results varying the sediment supply and transport capacity that control the type and frequency of dune interactions, the sediment avail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ultimately, the development of dune‐field patterns. This model allows predictions to be made about the range of sediment supply and wind strengths required to produce the dune‐field patterns seen in the real world. A new clustered dune‐field pattern is identified from model results and used to propose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superimposed dunes. Bedforms are hypothesized to cluster together, simultaneously forming two spatial scales of bedforms without first developing a large basal dune with small superimposed dunes. Manipulation of boundary conditions produces evolving dune field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configurations of sediment supply. Trends of spacing and crest length increase with decreasing variability as the dune field matures. This simple model is a valuable tool which can be used to elucidate the dominant control of aeolian sediment stat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s.  相似文献   
176.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port of calcareous sand in unidirectional flow and its prediction through existing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s. A flume experiment of four sand samples collected on Oahu, Hawaii, provides 29 sets of sediment transport data in the bed-form and suspended transport stages. The measured transport data are compared with direct predictions from four energy-based transport models developed for siliceous particles. Corrections for the grain-size, fall velocity, and critical velocity of calcareous sand based on recent research are applied to the models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direct calculations and measured data. The comparison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particle shape plays in the transport of calcareous sand. All four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s give consistent predictions an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 measured data. Two of the models respond positively to the corrections in both the bed-form and suspended transport stages indicating that such an approach may provide an interim solution for the transport of calcareous sand.  相似文献   
177.
上海湖沼平原地貌分界线上地层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湖沼平原和滨海平原地貌类型划分应遵从地貌特征,为工程应用方便,可划分地貌亚区。地貌分界线上典型的地质剖面,为湖沼平原第一硬土层与滨海平原暗绿色硬土层属于同一地质时代提供了直接证据。由于古河道、台地等古地貌特征,造就了不同地貌及地貌亚区之间地层差异。  相似文献   
178.
李明  张嘎  张建民  李焯芬 《岩土力学》2011,32(Z1):185-189
工程中经常遇到边坡中含有夹层的情况,对含夹层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很有意义。目前的研究多着重于含夹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对土质边坡涉及较少,尚无系统的试验分析。开挖条件下含夹层土质边坡更容易发生破坏,对其破坏模式的正确认知有助于对其稳定性进行合理的安全评价。进行了含水平砂土夹层边坡开挖的离心模型试验,夹层位于边坡中部。通过与边界和试验条件相同的素土边坡进行对比,分析了中部夹砂层边坡开挖后的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中部砂土夹层的存在降低了边坡在开挖后的稳定性,且其下边界是边坡破坏的薄弱控制面  相似文献   
179.
考虑入渗和蒸发影响的土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47,自引:7,他引:47  
陈守义 《岩土力学》1997,18(2):8-12,22
本研究建议的一种分析方法假定斜坡非饱和土体的水分运动参数及剪强度参数与饱和度的依赖关系均可根据实验或经验确定。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妥任意给定的入渗和蒸发边界条件下斜坡土体的瞬态含水率分布及与其相对应的瞬态抗剪强度参数分布。在此基础上瞬态斜坡安全因数即可通过常规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求得。  相似文献   
180.
阿拉善高原干涸湖床沉积物与华北地区沙尘暴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文章通过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古居延泽干涸湖床沉积物、周缘活动沙丘、沙质草原地表土壤及古代弃荒土地的粒度组成分析,论述干涸湖床沉积物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古居延泽湖床沉积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干涸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占64%以上,可以在一般风暴条件下在大气中搬运几千公里,这意味着西北地区干涸湖床产生的粉尘在风暴作用下可以横扫整个东亚北部地区。中国西北地区冬、春季多西北风造成沙尘暴或扬沙天气,西部沙漠、沙地或沙质草场遭遇强风时沙尘被席卷进气流,但其中粗砂粒扬起的高度、搬运的距离有限,当风力稍稍减弱,粗颗粒砂粒沉降,而粉尘继续悬浮运移。当强风途径下一个沙区时新的沙尘加入,沙尘暴呈“接力方式”继续向东南部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