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64篇 |
免费 | 181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1篇 |
大气科学 | 41篇 |
地球物理 | 536篇 |
地质学 | 245篇 |
海洋学 | 19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20篇 |
自然地理 | 11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106篇 |
2021年 | 135篇 |
2020年 | 158篇 |
2019年 | 156篇 |
2018年 | 97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124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62篇 |
2012年 | 111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67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与可达性——以江苏省射阳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GIS 软件平台,运用核密度估算、最近邻距离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等模型分析江苏省射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与可达性。研究表明:在可达性成本上,镇中心半小时经济圈为5 km,成本从中心沿公路网向外围呈增长态势;村中心半小时经济圈半径为1 km,呈现“满天星”分布格局;耕作成本一般为5 min,西部村庄可达性高于东部。在点格局上,农村居民点分布集聚,呈现“西密东疏”的空间格局特征。在规模空间格局上,农村居民点规模普遍较小,具有“太极”状结构。在可达性空间格局上,镇中心平均可达性呈现“双管”结构,高值区在射阳县西部和中部形成条带状分布;村中心平均可达性空间上类似“树枝”结构,呈现中西部高值集聚和东部低值连片分布的格局;耕作平均可达性具有南部高值、东部低值连片和中部高值集聚特征。空间可达性可划分为可达性高值区、可达性中值区和可达性低值区三级,射阳县可达性以中值为主,具有圈层状和“公路沿线”布局特征。 相似文献
962.
基于样本自动扩充的街区式农村居民地遥感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基于非监督分类机制的居民地提取方法相比较,基于监督分类机制的居民地提取方法具有较高的提取精度。但是,基于监督分类机制的方法依赖于人工标注的训练样本,繁琐的标注工作限制了这类方法在遥感大数据时代的应用。利用监督居民地提取方法具有较高提取精度的优点,同时克服这类方法需要人工标注样本的缺点,能够建立更为实用的居民地提取方法。为此,针对中国华北平原广泛分布的街区式农村居民地,提出一种基于监督分类机制且仅需单个人工标注样本的居民地遥感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居民地在遥感影像上的特征设计居民地排除规则,对划分的影像块进行初步分类;然后,从划分为非居民地的影像块中随机挑选一定量的影像块作为负样本,以人工标注的单个正样本为基础进行正样本扩充;最后,采用k-近邻分类法训练居民地分类器,对初步判定为居民地的影像块做进一步分类。试验结果表明,方法能够准确地提取影像中的居民地,对地物背景存在差异的遥感影像具有良好的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963.
964.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典型案例剖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对国际典型案例剖析,系统阐释了土地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社会资本培育在协调乡村人地关系,提升内生动力,构建乡村新型主体,实现乡村地域“人-地-业”耦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土地整治适应了乡村人地关系变化,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乡村转型发展提供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是提升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而民众主观能动性、新型经营主体的构建是增强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因素。乡村社会良好的价值观、信任、责任及其社会网络的培育与构建有助于提高乡村主体凝聚力与协作力,提高乡村地区发展质量,提升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益。 相似文献
96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tatu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 two areas of Azilal province in the Atlas Mountains, seeking to identify what is needed to counter any breakdown in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enjoyed by the farmers. Irrigated terrace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velihood strategies in the areas studied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more productive and sustainable. In some areas it is reported to be endangered by socioeconomic changes and highland land degradation caused by excessive shifting cultivation, sheep and goat grazing, and charcoal production. Field visits made during summer 1998 to establish the condition of irrigated terrace and runoff agriculture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 showed that in at least one of the villages supportive social capital has ensured that challenges are being met and beneficial innovations are being made.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success was evident from community to community, with some farmers maintaining adequate lifestyles and innovating, while in other communities prospects are less promising. 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have clearly been felt and may also have triggered some of the highland degradation and difficulties, which clearly threaten some irrigated terrace agriculture and other livelihoo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966.
论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破解乡村空间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发展空间受限、权属关系不明和组织体系不畅等系统性问题,成为乡村空间治理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乡村空间“物质—权属—组织”综合治理的视角出发,尝试解析乡村空间治理在推动乡村空间重构、权属关系重塑和组织体系重建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乡村空间治理优化城乡格局、改善城乡互动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结论如下:物质空间治理可作为乡村空间结构和功能优化的重要手段,空间权属治理有助于保障乡村空间不同参与主体的发展权利,空间组织治理可提升乡村空间的组织效率;乡村空间治理导向的“人口—土地—产业”转型过程为“深化空间治理—活化乡村空间—优化人地关系—改善城乡格局”的分析思路创造条件;乡村空间治理推动城乡发展格局不断演化,城乡互动关系改善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破解乡村发展困境的重要依据。最后,本文构建了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互动分析框架,并探讨了乡村空间治理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关系及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67.
精明增长提倡在生态优先基础上,依据实际条件合理规划和调整经济发展的结构和规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当前,精明增长主要应用于城市发展实践中,伴随着乡村发展问题凸显和乡村重要性重新被发现,许多地区也开始尝试将精明增长运用到乡村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中。论文在回顾国内外精明增长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精明增长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梳理总结,系统分析了乡村精明增长的内容框架和实施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进展,结合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提出未来乡村精明增长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科学问题,以期为地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68.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综合运用GIS 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 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 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9.
Using hydro-meteorological time series of 50 years and in situ measurements, the dominant runoff processes in perennial Andean headwater catchments in Chile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hydrological model HBV light. First, cluster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dry, wet and intermediate years. From these, sub-periods were identified with contrasting seasonal climatic influences on streamflow. By calibrating the model across different periods, impacts on model performance, parameter sensitivity and identifiability were investigated,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differences i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The modelling approach suggested that, independently of a dry or wet period of calibration, the streamflow response is mostly consistent with flux from groundwater storage, while only a small fraction comes from direct routing of snowmelt. The variation of mode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groundwater rate coefficient, was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differing recharge in wet and dry years. The resulting snowmelt–groundwater model is a realistic hypothesis of the hydrological operation of such complex, data scarce and semi-arid Andean catchments. This model may also be a useful tool for predictions of seasonal water availability and a basis for further field studies. 相似文献
970.
基于ArcGIS,将汾河源区景观带谱分为亚高山草甸带、针阔叶林带、灌丛荒草带和河流两岸农田耕作带等4个类型,并对不同景观带表土沉积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源区表土沉积物以粉砂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极细砂和粘土,细砂和中粗砂含量较低;总体上沉积物分选差,呈正偏和极正偏的分布,峰态中等到尖窄;沉积物沉积环境复杂多样,风成、海相/河流沉积并存,与区域地质构造运动、风成物质堆积和河流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发现该区表土沉积以SiO2、Al2O3、Fe2O3为主,与上部陆壳(UCC)和中国黄土(CL)相比具有显著的同源性;而Ca和Mg等活动性元素则随海拔高度影响的降水变化呈现明显的垂向差异;沉积物化学风化基本处于脱Ca和Na的初级阶段,属寒冷干燥条件下的低等化学风化。研究旨在揭示沉积物粒度特征和地球化学行为,为进一步认识汾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