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272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191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5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9 毫秒
991.
农旅融合发展作为当前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新型乡村社会关系下的旅游产业差异化、合作化、创新化发展,基于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特征,梳理乡村社会关系转型要素构架,构建农旅融合视角下亲缘、地缘、业缘、志缘、外缘关系综合作用的新型乡村社会关系“五缘增上”机理模型。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结合GIS空间分析陈界村农旅融合发展中的社会关系特征,总结得出:乡村社会的五缘关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反馈,亲缘关系趋向功利化,但仍占主导地位,非亲缘关系正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最终,从乡村五缘互补发展路径、乡村人才凝聚振兴路径、利益联合共同信任路径三方面提出发展意见,助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2.
针对陕西省关中区域1978—2017年的农业生产数据,在分析关中40 a农业粮食生产的趋势变化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关中农业生产中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投入等主要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关中农业粮食生产的趋势变化呈现周期为3~7 a的循环增长方式,平均每周期峰值增长率为4.5%。(2) 主成分分析研究后得出,第一主成分全是地理因素指标,方差贡献率达到0.554,对关中地区农业粮食生产起着非常显著的决定影响作用,包括受灾农田面积(不含病虫害)、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成灾农田面积(不含病虫害)、有效灌溉耕地面积、耕地面积;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0.25,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和农业生产的生命补给。包括农业用电量、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投入和主要粮食作物稳产面积、劳动力投入因素指标;第三主成分为农药应用量,方差贡献率为0.068,影响较小。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为0.872。通过对关中地区农业粮食生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政府部门提出数据支撑和相关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3.
植物转基因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植物转基因方法和原理及植物转基因在农业中的应用,分析了限制植物转基因发展的因素,展望了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In common property studies, increasing number of user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major threat for th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perception has been true in a few cases. However, the 40-years empirical research conducted in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settings, reveals that population pressure is not the only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degrad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remote areas, where the local inhabitants highly depend on available natural resources for subsistence livelihood, the economically important resources are kept under different ownership regimes. The local inhabitants have established autochthonous institutions, and formulat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proper management of these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a small fodder user community to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For this purpose a micro-level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in a remote mountain environment in the eastern Hindu Kush. For this research, data has been collected through fieldwork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 that fodder user communities have responded very well to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pressure. To maintain equity and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they have adopted a number of strategies including changing the ownership, and a resource kept under private ownership at the time of low population has been changed to a common property with increase in population. Based on this stud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fragile environment the local inhabitant have both the capacity and capability to change their behaviour with regard to changing resource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increasing number of users, and this situation does not always lead to the tragedy of commons.  相似文献   
995.
讨论了成都客家方言词汇的面貌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容。在词汇方面,成都客家方言词汇既传承了丰富的客家方言特征词,又吸收了一定量的西南官话词语,同时还有其特有的发展变化。在词汇文化方面,成都客家方言词汇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反映了成都客家文化的形态和特征,沉淀了诸如鸟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等原始信仰,还反映了其他的一些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996.
磷是生命体的必需元素,也是粮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仅调控着海洋的初级生产力,而且影响着全球气候系统,并决定着磷矿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和生物圈等子系统有机整合,为研究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基于已有研究,结合“地球系统科学”理论观点,针对磷的生物化学循环获得了以下重要认识: 磷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决定了现今磷在全球范围内(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作为重要的地质营力,改变了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造成了磷矿枯竭的资源危机及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问题;解决磷短缺的资源危机问题和磷过剩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控引起这些问题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997.
毛荐  刘忠胜 《吉林地质》2011,30(3):94-95
本方法采用硝酸-过氧化氢微波消解,硼氢化钾还原冷原子荧光测定大米中的汞,消解液无需赶酸,直接测汞,方法简便快捷,实验检出限浓度为0.024μg/L,线性范围0~40 ng/ml,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98.
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中部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6县(区)1961~2006年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年降水资料。计算历年各地气温、积温、无霜冻期和农业气候生产力,分析河西走廊中部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河西走廊中部气温呈持续升高趋势,1987~2006年的平均气温明显增高,且冬季升温幅度最为显著,秋季次之,春、夏季升温幅度较小;≥0℃和≥10℃积温增多,无霜冻期延长,气候生产力增加。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有利于冬季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生产;干旱发生频率加大,病虫越冬存活率上升,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999.
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古人类活动和文化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早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章通过对田螺山遗址剖面植硅体、硅藻和炭屑等的分析,探讨了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早期的原始农业和古人类活动的文化环境背景。7000~6600cal.aB.P.期间,植硅体和炭屑含量较低,淡水-半咸水硅藻丰富,推测为淡水或泻湖沉积环境,受海水影响较小;  从6600cal.aB.P.开始,水稻植硅体和炭屑含量增加说明田螺山先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水稻;  晚期(约6000cal.aB.P.后)海绵骨针和硅藻海水种含量的增长说明该时期田螺山地区明显受到海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姆渡文化早期,田螺山地区就已经开始水稻栽培,原始农业形态基本是以稻作农业为主;  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之前和之后都可能存在相对海面较高或受海水影响的时期,其与河姆渡文化在田螺山地区兴起与消失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精确农业发展策略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精确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开发精准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示范基地是我国精确农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