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95篇 |
免费 | 2303篇 |
国内免费 | 5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07篇 |
大气科学 | 504篇 |
地球物理 | 972篇 |
地质学 | 1707篇 |
海洋学 | 814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715篇 |
自然地理 | 13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68篇 |
2023年 | 259篇 |
2022年 | 385篇 |
2021年 | 447篇 |
2020年 | 431篇 |
2019年 | 394篇 |
2018年 | 296篇 |
2017年 | 427篇 |
2016年 | 418篇 |
2015年 | 410篇 |
2014年 | 398篇 |
2013年 | 583篇 |
2012年 | 468篇 |
2011年 | 398篇 |
2010年 | 342篇 |
2009年 | 396篇 |
2008年 | 422篇 |
2007年 | 436篇 |
2006年 | 375篇 |
2005年 | 338篇 |
2004年 | 321篇 |
2003年 | 246篇 |
2002年 | 212篇 |
2001年 | 193篇 |
2000年 | 133篇 |
1999年 | 87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108篇 |
1996年 | 63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studies focused on the detection of hydrocarbon pollution in the environment using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Particularly the indirect detection of hydrocarbon pollution, using vegetation reflectance in the red edge region,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Bioremediation is one of the method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clean up polluted sites. So far, there have been no studies on monitoring of bioremediation using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feasibility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for monitoring the effect of bioremediation over time. Benzene leakage at connection points along a pipeline was monitored by comparing the red edge position (REP) in 2005 and 2008 using HyMap airborne hyperspectral images. REP values were normalized in order to enhance local variations caused by a change in benzene concentrations. 11 out of 17 locations were classified correctly as remediated, still polluted, or still clean, with a total accuracy of 65%. When only polluted locations that were remediated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user's) accuracy was 71%. 相似文献
92.
依托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完整的数据序列和丰富的光谱信息,遥感特征指数在湿地生态系统发展变化的状态、趋向和规律研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类间距离判别的遥感特征指数选取中常存在过分依赖数据统计特征、入选指数与目标地类间生态学意义不明确、分类模型普适性差等局限性.基于此,本研究以河北省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提出类可... 相似文献
93.
利用地震前后的Landsat-8和Sentinel-2光学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频率域互相关算法提取加利福尼亚州MW7.1及MW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同时针对形变数据易受轨道误差、条带误差及时间失相干的影响,分别采用最小二乘多项式曲线拟合、改进均值相减等方法去除系统误差项。研究表明,MW7.1主震以右旋走滑为主,地表形变的断层迹线呈NNW走向,长度达55 km,最大滑移量约为2.82 m;MW6.4地震的发震断层迹线呈NE走向,长度达15 km,最大滑移量约为1.05 m,推测2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分别为NNW向右旋走滑断裂及NE向左旋走滑断裂,二者形成典型的共轭关系。 相似文献
94.
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演变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地质过程,特别是沉积地质过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航空相片和遥感影像的解译,结合野外考察和地貌与沉积物分析,研究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演变过程,并对其形成和演变原因进行探讨。晚第四纪以来,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从第二排山麓到下游冲积平原,可划分为四期规模较大和三期规模较小的冲积扇;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形成演变受气候、构造或气候—构造耦合作用的共同影响,具有多成因性和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95.
为了解邛崃山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状况,利用卫星遥感和地形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遥感生态指数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指数模型,对邛崃山生态保护红线区2000~2019年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状况开展监测评估。结果表明:就遥感生态指数而言,近20a区域平均值为0.642~0.680,红线区南部多为高值区,北部多为低值区,评价等级为优的区域面积呈明显上升趋势,东北部及西南部的低值区略有扩大,呈弱恶化趋势;就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指数而言,近20a区域平均值为0.482~0.522,红线区南部多为高值区,北部多为低值区,多样性功能整体表现为缓慢增强,其中功能评价等级为强的区域面积呈显著增长趋势,而东北部功能等级改善效果不明显;邛崃山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较好,南部优于北部,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大部分区域有所提升,小部分区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6.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诱发招远市金矿区崩塌的自然和人为因数,然后运用遥感技术对金矿区遥感图像进行处理,提取诱发崩塌的条件因子,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对各项诱发因子进行诊断分析,以此作为判断条件,在G 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诱发崩塌的条件因子进行空间分析,预测出招远金矿区发生崩塌的危害程度,为防治崩塌提供科学依据。预测结果表明,招远金矿区崩塌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其中,高危险区有36820 m2,中易发区有50 610 m2,低易发区有67 200 m2,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97.
98.
滠水河流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系统分析的视角出发,根据滠水河流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构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主要参数包括人口、GDP、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等。通过模型正负反馈环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互动与制约关系,进行子系统划分,并确定人口平均增长率、服务业废水率、工业废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率为敏感性因素,以敏感因素为核心,设计3种不同情景,得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情景为最优方案。通过对不同发展情景的分析与比较,提出滠水河流域有必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该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