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8篇
  免费   1705篇
  国内免费   2014篇
测绘学   156篇
大气科学   2678篇
地球物理   2663篇
地质学   3831篇
海洋学   931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325篇
自然地理   1222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337篇
  2020年   354篇
  2019年   377篇
  2018年   333篇
  2017年   356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528篇
  2013年   663篇
  2012年   460篇
  2011年   512篇
  2010年   466篇
  2009年   548篇
  2008年   664篇
  2007年   548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460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363篇
  2002年   325篇
  2001年   303篇
  2000年   289篇
  1999年   287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222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在9210工程业务环境下,结合县局的预报工作实际,建立了以数值预报指导产品为基础,以人机交互系统为平台,以提高县局预报业务效率为目的,制作的县级预报思路,并投入实际业务运行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2.
雷达雨量计资料用于径流模拟(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测雨雷达结合稠密和稀疏雨量站网估计流域降水分布,将小同方法获得的降水分布输入降水径流模型TOPMODEL,模拟1998,1999夏季GAME/HUBEX试验区梅山和鲇鱼山集水区的径流,并与实测径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1)雷达结合集水区内雨量计网模拟径流的精度优于传统的用稠密雨量计网模拟径流的精度;2)利用雷达结合集水区外相对稀疏的雨量计网模拟径流的精度和用集水区内稠密雨量计网模拟径流的精度相当,显示了测雨雷达在径流模拟和洪水预报中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3.
应用LASGREMM模式 ,对淇、卫河流域“96·8”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预报分析。结果表明 ,LAS GREM模式不仅能较准确地预报淇、卫河流域暴雨落区 ,而且可以进一步分析天气过程的特点及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04.
长江流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不稳定条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周玉淑  邓国  黄仪虹 《气象学报》2003,61(3):323-333
文中分析了 1998年 7月 2 0~ 2 3日发生于长江流域的持续性降水和暴雨过程 ,在分析大尺度降水和中小尺度暴雨相对应的环流场和天气实况的基础上 ,主要分析相应大气层结的对流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条件 ,并对切变线上涡层不稳定做了重点介绍和分析 ,计算了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判据和涡层不稳定判据。结果表明 :降水期间大气低层有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能量的积聚 ,在这两类不稳定条件都基本满足的情况下 ,涡层不稳定的维持对此次降水过程中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环境场 ,具体的计算分析还表明环境场的配置制约着切变线上低涡扰动的发展 ,是造成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5.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206.
上地幔变黏度小尺度对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二维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上地幔-岩石圈系统的变黏度小尺度对流. 考虑该系统的黏度随温度以指数形式变化,数值结果表明,当黏度随温度变化较剧烈时,由于低温高黏度,系统的最上部物质不参与对流,系统发育形成一个类似于岩石圈的静止盖层. 计算表面热流、地形起伏及重力异常与对流格局有较好的相关性,高热流、上升地形对应于对流的上升区,反之低热流、下降地形与对流的下降区对应.  相似文献   
207.
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测量敏感场计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研究中,测量敏感场是设计测量仪器和研究图像重建算法的前提工作. 本文用数值方法计算多相流动电磁波成像测井测量敏感场. 根据测量探头电极阵列的对称性,将三维敏感场问题划分为轴向和横向两个平面问题,然后应用有限元算法求解两个平面电势分布问题,对于不同介质模型,计算各种测量条件下测量区域内电势分布,进而根据电势分布计算测量敏感场. 结果表明测量敏感区域为发射电极到测量电极的弧形区域,在发射电极到测量电极的电势梯度线上,测量敏感函数近似于一个指数函数.  相似文献   
208.
以河北省黄壁庄水库副坝坝基的渗漏塌坑为例,利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智能化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在天然流场下,测量出水库自然渗漏量地下水的渗透流速流向、垂直向流速流向,每米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工程必须的水文地质参数。确定性地诊断和检测出黄壁水库坝基渗漏隐患出现的具体位置和高程,从而为大坝的渗漏处理和安全处理提供详细的现场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209.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高地震剖面图像信噪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了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高地震剖面信噪比的新方法,首先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要求的格式,对地震剖面数据进行转换,得到地震剖面图像,分析了地震数据特点和初步地震图像的实验结果后,设计了新的预处理方法——“二维沿层滤波”,在此基础上,利用可以计算帧间运动速度及其变化都较大的改进的光流分析技术,计算出多幅地震剖面对应点的偏移量,然后应用图像积累技术对这多幅地震剖面进行积累,实现对三维地震数据体提高信噪比的处理,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信息,不但可以提高整个数据体的信噪比,而且可以减少信号能量的损失,并保持原来的信号能量关系,使地震剖面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为地震解释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10.
A case study of warm air advection over the Arctic marginalsea-ice zone is presented, based on aircraft observations with direct flux measurements carriedout in early spring, 1998. A shallow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BL) was observed, which wasgradually cooling with distance downwind of the ice edge. This process was mainly connected with astrong stable stratification and downward turbulent heat fluxes of about 10–20 W m-2, but wasalso due to radiative cooling. Two mesoscale models, one hydrostatic and the other non-hydrostatic,having different turbulence closures, were applied. Despite thes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the models, the results of both agreed well with the observed data. Various closure assumptions had amore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results tha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dels.Such an assumption was, for example,the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for momentum (z0) and heat (zT). This stronglyaffected the wind and temperature fields not only close to the surface but also within and abovethe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The best results were achieved using a formulation for z0 that took intoaccount the form drag effect of sea-ice ridges together withzT = 0.1z0. The stability within theelevated inversion strongly depended on the minimum eddy diffusivity Kmin. A simple ad hocparameterization seems applicable, where Kmin is calculated as 0.005 timesthe neutral eddy diffusivity. Although the longwave radiative cooling was largest within the ABL, theapplication of a radiation scheme was less important there than above the ABL. This was related to theinteraction of the turbulent and radiative fluxes. To reproduce the strong inversion, it wasnecessary to us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solutions higher than those applied in most regional andlarge-scale atmospheric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