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1篇 |
免费 | 179篇 |
国内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5篇 |
大气科学 | 68篇 |
地球物理 | 119篇 |
地质学 | 278篇 |
海洋学 | 99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73篇 |
自然地理 | 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1995年以来,针对严重的区域性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逐渐加强,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江苏省政府分阶段实施限期禁止开采工作,首先在超采区实行地下水禁采,到2005年底,在苏锡常地区全面禁止开采地下水,全区地下水环境、地面沉降状况出现明显好转,地下水水位普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逐渐减缓。根据近年来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基岩标、分层标的系统监测资料,对地下水禁采后地质环境的效应特别是地面沉降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并对该区今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2.
93.
提出了一种利用机载定位定向系统(POS)数据辅助航空影像进行影像匹配和变化检测的方法。首先利用带POS数据的老影像解求新影像的外方位元素,然后在老立体影像上提取特征点,根据前方交会和共线条件方程得到新影像上同名点的近似位置,再与新影像进行匹配,寻找匹配不好的点作为变化区域的初始位置。以此为基础选择精检测窗口,进行边缘提取和跟踪,并进行链码匹配,最终确定发生变化的区域。试验证实,本文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塔东低凸起带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锶同位素比值特征、有序度等的分析,认为塔东地区带寒武系-奥陶系准同生阶段的泥-粉晶白云岩由受潮汐作用的海水泵汲作用形成;成岩阶段的细-中晶白云岩、粗-巨晶白云岩是在埋藏成岩环境中经过调整白云岩化以及成岩后期的外来热液作用引起的埋藏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95.
基于拉格朗日插值法修正地形影响的分布式降水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量一直是进行水文分析计算的输入项,对其分布状况的模拟直接影响水文分析成果精度。降水中心位置及其中心降水量对暴雨分析尤为重要,而目前尚未见对降水中心位置方面的模型研究。在对目前国内外降水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系统降水如不受地形影响其降水量等值线在平面上的分布近似为一组同心椭圆这一原理,建立了一种能够模拟次降水过程的降水中心位置及其中心降水量的新型分布式降水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地形影响因素修正。由于模型建立原理简单,易于实现对流域未设站研究点的实时降水量估计,同时由于模型能够指明降水中心位置及其中心降水量,因此在流域暴雨分析和洪水预报中具有实用价值。模型经实践检验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96.
97.
根据1916—2010年淮河蚌埠水文站大洪水资料,运用信息预测理论,构建大洪水可公度有序网络结构,同时采用峰谷定位法、前兆法等方法对淮河大洪水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2013—2014年淮河(蚌埠站)将有可能发生大洪水. 相似文献
98.
99.
100.
笔者旨在依靠重磁、遥感、GIS信息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从宏观裂缝描述、成因分析、发育规律等方面开展多尺度碳酸盐岩裂缝发育区线性异常的综合研究,寻找不同尺度断裂、裂缝间的空间关系,作出对储层裂缝方位及发育带的预测.提出了运用重磁与遥感多元信息复合技术进行裂缝解释的思路和方法,以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地区扎纳若尔和俄罗斯尤罗伯钦—托霍姆碳酸盐岩油田为例,阐明了地球物理线性异常反映的断裂和宏观裂缝的表征意义,剖析了线性异常数量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物理场和线性异常的分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宏观裂缝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