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试论我国岩石力学的研究状况及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吕爱钟 《岩土力学》2004,25(Z1):1-9
从岩石(岩体)基本性质的试验研究;岩石塑性力学研究及岩石塑性应变梯度理论;岩石流变力学研究;岩石损伤、断裂力学研究;岩石块体力学研究;分形-岩石力学研究;岩石渗流(耦合)力学及环境岩土工程;岩石力学计算方法及位移反分析;智能科学方法在岩石力学问题中的应用;非线性科学方法(混沌)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10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岩石力学的研究状况及其进展,并回顾了岩石力学专家们一些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42.
元古宙蛇绿岩研究现状及其板块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元古宙蛇绿岩研究简史的基础上,对元古宙蛇绍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岩石组合类型,变质作用程度,大地构造背景及源区地球化学制约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就元古宙蛇绿岩的板块构造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3.
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与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红  殷鸿福  盛桂莲  周修高 《地球科学》2004,29(3):263-268,316
18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强烈破坏,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利用"绝灭物种统计法"、"种-区曲线法"和化石记录对400年以来的生物多样性和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进行了分析.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从8×104种/Ma增大到1.2×106种/Ma),而属的绝灭几乎为0;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也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从40种/Ma增大到150种/Ma),并且这个阶段的属的绝灭速率远低于绝灭高峰阶段的相应值(即66属/Ma远小于465属/Ma),可见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相当于二叠-三叠系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44.
辽宁省的鞍山、本溪两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各矿山长期生产遗留的铁尾矿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污染环境、诱发地质灾害等,如何解决已成为地质、环保、水工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45.
王国栋 《地下水》2009,31(4):55-56,166
通过对邯邢铁矿田地下水开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认识到地下水开采现状的严重性,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达到改善当地地下水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6.
刁口乡自然保护区位于利津县东北部,丰富的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资源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和经济来源,但由于区内自然资源开发,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石油外溢引起的大面积水土污染,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根据当地地质环境和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制定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湿地治理设计方案,使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带动当地海洋经济板块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7.
油气盆地低渗透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我国拥有相当数量裂缝型低渗储层的地质储量,在我国油气生产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开展低渗储层中裂缝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预测,无疑对我国的低渗透储层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在油气盆地低渗透储层中对裂缝预测及评价已经形成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方法,但是由于裂缝成因的复杂性、发育的多阶段性,对低渗储层裂缝的预测及评价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较为系统地综述了油气盆地低渗透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现状与进展、不同成因的裂缝预测方法、裂缝研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8.
探地雷达在水利设施现状及隐患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邓世坤 《物探与化探》2000,24(4):296-301
简述探地雷达的一些基本原理,介绍探地雷达用于水利工程设施现状及隐患探测的3个实例,包括拦洪闸底板现状探测;海滨防浪堤隐患探测以及江堤滑塌成因调查。  相似文献   
49.
发展中的中国煤田地质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中国的煤和煤田地质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地质问题。煤炭是中国主要的一次能源。本文概要评述了近年来我国煤田地质学科的显著进展,认为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引入新理论、新方法和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强化与其他一些地学分支的交叉和渗透,今后将更突出研究煤的地球化学、支撑洁净煤技术和煤基材料利用技术的地质基础、煤层气,和高产、高效、安全开采煤炭生产的地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0.
High‐strain zones are potential pathways of melt migration through the crust. Howev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lt‐present high‐strain deformation is commonly limited to cases where the interpreted volume of melt “frozen” within the high‐strain zone is high (>10%).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examine high‐strain zones in the Pembroke Granulite, an otherwise low‐strain outcrop of volcanic arc lower crust exposed in Fiordland, New Zealand. These high‐strain zones display compositional layering, flaser‐shaped mineral grains, and closely spaced foliation planes indicative of high‐strain deformation. Asymmetric leucosome surrounding peritectic garnet grains suggest deformation was synchronous with minor amounts of in situ partial melting. High‐strain zones lack typical mylonite microstructures and instead display typical equilibrium microstructures, such as straight grain boundaries, 120° triple junctions, and subhedral grain shapes. We identify five key microstructures indicative of the former presence of melt within the high‐strain zones: (a) small dihedral angles of interstitial phases; (b) elongate interstitial grains; (c) small aggregates of quartz grains with xenomorphic plagioclase grains connected in three dimensions; (d) fine‐grained, K‐feldspar bearing, multiphase aggregates with or without augite rims; and (e) mm‐ to cm‐scale felsic dykelets. Preservation of key microstructures indicates that deformation ceased as conditions crossed the solidus, breaking the positive feedback loop between deforma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melt. We propose that microstructures indicative of the former presence of melt, such as the five identified above, may be used as a tool for recognising rocks formed during melt‐present high‐strain deformation where low (<5%) volumes of leucosome are “frozen” within the high‐strain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