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8篇
  免费   577篇
  国内免费   868篇
测绘学   125篇
大气科学   683篇
地球物理   689篇
地质学   1609篇
海洋学   535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64篇
自然地理   5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塔中北斜坡鹰山组碳酸盐岩溶蚀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碳酸盐岩的微观溶蚀机理,本文采用溶蚀实验和镜像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塔中北斜坡鹰山组3种类型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及微观溶蚀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亮晶生屑灰岩、云质灰岩和泥晶颗粒灰岩的溶蚀量基本一致。由于对物质成分和岩石微结构的选择性溶蚀,它们的微观溶蚀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亮晶生屑灰岩和泥晶颗粒灰岩样表面整体被溶蚀降低。云质灰岩样表面方解石部分整体被溶蚀降低,形成铸模孔,白云石溶蚀成蜂窝状溶蚀孔,并突出岩石表面,白云石晶间缝溶蚀加大且相互连通,这对油、气和地下水储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张龙其  郭云开  张云菲 《测绘通报》2022,(2):164-167+173
本文首先在当前GIS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学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市场需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等,重组了测绘工程专业的“GIS原理与应用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当前疫情防控需要和网络教学的特点,应用“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发展形成了新的教学方案,可以满足不同行业GIS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实验表明,该方案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并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组合方式多等优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在巩固理论教学方面有显著优势,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为相关专业的GIS实验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天坑独特的地质地貌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类群,认识这些生物类群对于探究物种进化和天坑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陕西汉中天坑群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数据,报道了天坑内新发2种陕西省植物分布记录,即爵床科(Acanthaceae)马蓝属(Strobilanthes Blume)的城口马蓝(S. flexa Benoist)和小檗科(Berberidaceae)十大功劳属(Mahonia Nutt.)的小果十大功劳(M. bodinieri Gagnep.)。   相似文献   
994.
伴随洋壳的俯冲,驼伏其上的海山会导致上覆板块的强烈变形.为解释该构造变形特征,本文运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着重分析海山的斜向俯冲对上覆板块变形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正向俯冲过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海山开始进入俯冲,前缘楔体的增生会被阻止,同时楔体被抬升并出现脱顶构造,未被海山破坏的楔体会出现后冲断层的激活,后冲断层轴平行于海山的俯冲方向.海山进一步俯冲,突起项部发育一系列张扭性质的微断裂和走滑性质的共轭断裂,尾随突起之后的楔体由于重力会产生正断层系统.比起正向俯冲,斜向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后逆冲体、海山两侧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都出现不对称分布,断裂和微断裂束的走向不规则散开,后冲断层的轴向及海山俯冲过后在楔体上产生的凹槽的轨迹都不断斜向迁移,且凹槽两侧的地势不一致等.最后利用文中的物理模拟结果,很好的解释了马尼拉海沟中段俯冲构造的构造特征,同时对其他俯冲大陆边缘的构造解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初夏南海季风低压发展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热带有限区域σ—坐标六层初始方程数值预报模式对1979年6月下旬一次南海季风低压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本例南海季风低压的发展对大地形不敏感,与南海台风的数值试验结果不同.削减湿度场的试验表明,季风低压的发展与大气中水汽含量密切相关,湿度减小,季风低压发展缓慢甚至发展不起来.积云对流过程及其潜热的释放对季风低压发展有显著影响,它使得低压区的上升运动加强.改变低压南侧的西南风强度,导致水汽及能量输送的减小,不利于低压的发展.低压的发展主要由积云对流所驱动.  相似文献   
996.
LUTI模型的概念结构、实现方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牛方曲 《地理科学》2017,37(1):46-54
回顾了LUTI模型概念、起源和发展过程,对模型的一般架构和实现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LUTI模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发现,作为模拟城市空间发展过程常用的数学模型,LUTI模型是基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相互作用规律,从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角度模拟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根据LUTI模型,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是土地利用系统和交通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中交通模型根据城市活动空间分布及交通设施评价城市交通状况,而土地利用模型根据交通可达性和其他影响因素预测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活动空间分布在交通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后,将改变城市房租、交通状况等因素,进而再次导致城市活动空间分布随之变化,如此不断相互作用、趋于平衡。LUTI在国外被广泛用于城市空间政策检验、辅助决策。就LUTI模型的发展而言,已有研究更多地侧重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对模型的理论结构关注较少,导致模型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应用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要求LUTI模型理论上的进一步突破。将LUTI的工作原理植入城市研究的背景中,旨在让读者对LUTI模型原理、结构、实现技术及面临的问题有深入了解,推进LUTI模型在中国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997.
本文结合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深海资料浮标研制,而进行浮标体和系泊系统的各种阻力试验研究,其试验成果已直接应用于深海资料浮标的系泊系统设计。实践表明,本文中各种阻力试验数据的应用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98.
Elastic wave velocity measurement in rocks at high pressures and high temperatures plays a key role in researching the state, properties and movement of the earth interior materials. Nowadays dehydration is believed to b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responsible for the abnormality of seismic velocity (Kern, 1982; Ito, 1990; Christensen, 1989; Popp, Kern, 1993; SONG, et al, 1996; ZHOU, 1998; ZHAO, et al, 1996).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data have revealed that on…  相似文献   
999.
张小丽 《气象》1995,21(8):34-38
通过对参加1994年夏季热带气旋预报方法业务预试验的8个方法进行实例分析,初步指出各方法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以期得到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00.
Gravel-bed rivers characteristically exhibit shallow riffles in wide sections and deeper pools where the channel becomes constricted and narrow. While rivers can adjust to changing flow and sediment supply through some combination of adjustments of channel slope, bed-surface sorting, and channel shape, the degree to which riffle-pools may adopt these changes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flows and sediment supplies remains unclear. This article presents results from a flume experiment investigating how constant- and variable-width channels adjust their morphology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flow and increased sediment supply. Two flume geometries were used: (1) constant-width and (2) variable-width, characterized by a sinusoidal pattern with a mean width equal to that of the first channel. The variable-width channel developed bed undulations in phase with the width, representing riffle-pools. The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three phases for each flume geometry: (1) steady flow, constant sediment supply; (2) unsteady flow, constant sediment supply; and (3) unsteady flow, doubled sediment supply. Unsteady flow was implemented in the form of repeated symmetrical stepped hydrographs, with a mean discharge equal to that in the steady flow phase. In all phases the bed and sediment supply were composed of a sand/gravel mixture ranging from 1 to 8 mm. In both the straight and variable-width channels, transitioning from steady flow to repeated hydrographs did not result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bed morphology. The two channel geometries had different responses to increased sediment supply: the slope of the straight channel increased nearly 40%, while the variable-width channel reduced the relief between bars and pools and decreased the variability in cross-sectional elevation with a slight slope increase. Bar-pool relief varied with repeat discharge hydrographs. Pool elevation changed twice the distance of bar elevations, emphasizing the relevance of pool scour for riffle-pool self-maintenance in channels with width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