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3篇 |
免费 | 66篇 |
国内免费 | 2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198篇 |
地质学 | 24篇 |
海洋学 | 761篇 |
综合类 | 87篇 |
自然地理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71.
972.
973.
文章建立了基于真实场驱动的三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 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首先, 利用2006—2008年卫星遥感数据及2006与2008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模型能较好地再现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 较好地反映出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分析结果显示,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以内。琼州海峡东部海域和汕头海域浮游植物垂向分布较为均匀, 上升流的贡献均达到90%以上, 表层水平平流输送是浮游植物主要的汇, 生物过程是浮游植物的源。珠江口和汕尾海域浮游植物存在表层和次表层两个高值区, 羽状流贡献35%~40%, 主要促进表层浮游植物生长, 而上升流贡献60%~65%, 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的生长。粤西海域上升流对浮游植物的贡献占92%, 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生长, 而表层浮游植物浓度极低。整体上, 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主要是通过输送营养盐的方式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上升流对营养盐的输送作用是向岸方向的爬升输送和平行于等深线的沿岸流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跃层的存在改变了营养盐的垂向输送过程, 是导致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不同水层浮游植物贡献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体而言,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空间分布差异是以上升流、羽状流主导, 环流—营养盐—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4.
浮游动物牧食、水温及营养可利用性均可影响优势浮游植物功能群的转变,但这些驱动因素的交互作用尚不清楚。为了解云南高原湖泊——洱海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进行月度采样,结合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等,分析驱动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转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96属,划分为27个浮游植物功能群,其中优势功能群有15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浮游植物功能群密度数据可将优势功能群转变过程分为3个由不同类型藻类主导的时期(S期、M期和P期),其中S期(为期18个月)以功能群S1和H1(代表藻为假鱼腥藻、浮丝藻和长孢藻等丝状蓝藻)为主,M期(为期10个月)以功能群M(微囊藻群体)为主,P期(为期8个月)以功能群P和M(脆杆藻和单个微囊藻等)为主。RDA分析及变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主要是总磷)是影响以丝状藻类为主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驱动因素,TSI和水温是影响以微囊藻为主的浮游植物功能群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在富营养化初期湖泊中,降低湖泊营养负荷是首要任务。同时可以考虑增加浮游动物丰度的策略,以增强浮... 相似文献
975.
沂河流域浮游植物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2006年7月至2007年5月首次对沂河流域水体浮游植物展开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该流域共有浮游植物门73属181种及变种.以绿藻和硅藻种类最多,其中沂河7门137种、枋河7门134种、东汶河7门75种、蒙河6门67种、湅河6门70种、柳青河7门80种.应用污染指示种、污染指示群落和浮游植物综合指数评价沂河流域水质,综合评价其水质分别为:东汶河、涑河、蒙河、枋河和沂河均为β-中污,柳青河为α-β-中污;水质从优至劣排序为:辣河>东汶河>枋河>沂河>蒙河>柳青河.橡胶坝建设改变了沂河和枋河的水量时空调配,严重降低了其水流速度,导致浮游植物群落从河流相向湖泊相转变;对东汶河、蒙河、辣河、柳青河四条河流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76.
Two nanociliates of the order Prostomatida,Pseudobalanion planctonicum (12–18 µm) andUrotricha furcata (12–21 µm),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abundant ciliates in the epilimnion of Piburger See, a small mesotrophic lake. Temperature and food availability we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sudden increase in abundance, which reached a maximum of 101 cell ml–1 at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During their exponential development in numbers and biomass, a strong decrease in chlorophylla and in the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especiallyRhodomonas, was observed. We assume, therefore, thatPseudobalanion planctonicum andUrotricha furcata together with rotifers, mainlyPolyarthra dolichoptera, are able to reduce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 the upper epilimnion to the same level as found during the clearwater phas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grazing on bacteria suggest that these nanociliates are omnivorous, although their impact on bacterial assemblages was low (3.1% of the standing stock grazed per day). Feeding on the base of the food web combined with their high abudance at certain times makes them an important link for higher trophic levels. This study constitutes the second report onPseudobalan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icrobial food web in lakes. 相似文献
977.
鱼产潜力可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传统的鱼产潜力估算方法在大型湖泊中往往成本高、采样率低、时效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非冰封期(5—10月)在青海湖的实测数据,通过提取和校对海洋水色遥感MODIS卫星数据反演产品(1 km分辨率)并结合垂向归纳模型(VGPM)构建了青海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鱼产潜力估算模型,估算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实测值对比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5%.利用该模型估算2018—2020年非冰封期青海湖基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鱼产潜力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青海湖鱼产潜力在5—10月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季节波动规律,最大值出现在夏季(7—8月);空间分布上呈现湖心小,岸边及靠近入湖支流河口区域大的分布状态,全湖总鱼产潜力月均变化范围为2.5万~17.6万t.鱼产潜力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受气温、外源营养物质、裸鲤摄食等影响.研究表明青海湖非冰封期的鱼类资源承载力年累计值可达45.8万t,明显高于现有裸鲤资源的现存量和历史产量高峰值,表明青海湖仍然具备很大的鱼类资源承载力与增殖空间.本研究为同类型的大型高原湖泊基于卫星遥感的高效长期鱼产潜力监测估算提供了范例,为青海湖“封湖育鱼”政策制定和增殖放流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8.
程海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是高原封闭型深水湖泊的典型代表.为了揭示程海真光层深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于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程海布设9个点位开展逐月调查.结果显示:光合有效辐射漫射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的年均值分别为1.06±0.25 m-1、4.64±1.27 m;空间变化方面,无论"北、中、南部"还是"西、中、东部",全年、逐月及雨旱季的真光层深度均无显著差异;时间变化方面,5月的真光层深度最高(6.49±1.03 m)、7月的最低(3.63±0.48 m),且全年、雨季、旱季的各月份间差异显著;回归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生物量是程海真光层深度的最主要影响因子,悬浮物浓度次之(主要在雨季),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影响甚微.为进一步识别程海真光层深度的间接影响因子,本文还分析了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本研究可为程海的保护和治理积累数据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79.
980.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流域开发持续的背景下,砷污染已成为我国部分水体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目前对砷污染防控的生态效应与修复效果评价仍缺乏系统识别。湖泊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是重要的生产者,砷等重金属污染可以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物种演替和初级生产力水平,浮游植物已成为指示砷污染水平及其生态效应的敏感指标。本研究以长期受到砷污染胁迫并经历污染治理的阳宗海为研究对象,设置南、中、北3个调查位点,于2015年4月-2019年12月对浮游植物和水质因子开展季节调查和空间分析,通过识别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模式与驱动因子,评价了砷污染与治理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机制和生态修复效果。调查结果显示,采样期间阳宗海浮游植物以蓝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范围为0.7~30.4 mg/L,平均生物量在2016年最低((3.0±1.8) mg/L)、在2017年最高((10.5±8.9) mg/L)。ANOVA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而空间差异不明显。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阳宗海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砷浓度和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水体温度和pH呈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砷和水温是驱动阳宗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显著环境因子。由此可见,在重金属污染湖泊经过修复后,水体砷遗留物的毒性效应仍然对浮游植物生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了水体重金属污染物可能具有长期的沉积物释放作用与持久的生态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