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71篇 |
免费 | 2530篇 |
国内免费 | 13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60篇 |
大气科学 | 3054篇 |
地球物理 | 1911篇 |
地质学 | 3653篇 |
海洋学 | 987篇 |
天文学 | 103篇 |
综合类 | 787篇 |
自然地理 | 404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242篇 |
2023年 | 250篇 |
2022年 | 450篇 |
2021年 | 563篇 |
2020年 | 593篇 |
2019年 | 647篇 |
2018年 | 506篇 |
2017年 | 627篇 |
2016年 | 613篇 |
2015年 | 647篇 |
2014年 | 717篇 |
2013年 | 1076篇 |
2012年 | 728篇 |
2011年 | 750篇 |
2010年 | 590篇 |
2009年 | 708篇 |
2008年 | 697篇 |
2007年 | 687篇 |
2006年 | 623篇 |
2005年 | 599篇 |
2004年 | 484篇 |
2003年 | 375篇 |
2002年 | 345篇 |
2001年 | 267篇 |
2000年 | 260篇 |
1999年 | 245篇 |
1998年 | 219篇 |
1997年 | 233篇 |
1996年 | 145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133篇 |
1993年 | 91篇 |
1992年 | 89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基于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库,全国2000、2005、2010年土地覆被数据和山西省行政区边界数据,采用土地覆被动态度、转移概率矩阵和地貌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山西省基本地貌形态类型下的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1)山西省的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总和占省域面积的95%以上。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和草地缩减,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通过分析转移概率矩阵,表明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2个时段内,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化趋势相似,即林地与草地之间大面积的相互转化,耕地、草地分别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林地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从面积变化来看,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主要位于中起伏山地;水域变化主要集中在大起伏山地;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分布于平原和台地;未利用地变化主要在小起伏山地。从动态度来看,耕地、草地和水域动态度,在大起伏山地地区最大;林地动态度在平原区最大;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位于丘陵;未利用地在小起伏山地地区最大。(3)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主要转化在地貌上也存着差异。平原地区林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草地转化。台地和丘陵地区3个主要转化类型相似,2000-2005年主要是林地向草地退化,2005-2010年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的相互转化。在小起伏山地地区,主要是草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但草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较林地向草地的转化多。中起伏和大起伏山地地区主要以草地和耕地向林地的转化为主,也有较高比例的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主要是在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毁林主要发生在地形平缓地区。 相似文献
922.
周硕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9,19(1):1-13
监测和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需要,促进了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相互交融.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一门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学"已初步形成.地壳形变学已拥有空间-地面-深部立体测地系统,具有在多种空间尺度内精确测定现今地壳运动(秒~数十年)和灾害孕育过程的空前强大能力,从而可望击破长期制约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测的地球空间信息的"瓶颈".在21世纪,地壳形变学将成为推动大陆动力学和地震预报的主要科技动力之一,推进精确定量测定大陆动力学现今过程,限定现今大陆动力学性质并在验证解释地质学模型诸方面发挥特有作用.它将促使地震预测摆脱"粘滞状态",由"经验预测"走向"图像动力学预测";在揭示大陆地震孕育时空过程、判定地震大形势、划定危险区、搜寻和跟踪震源动力学演化过程及研究动力学响应耦合等方面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923.
国土资源信息蕴涵了多种数据类型和海量的数据,而且在日常管理和经营中还不断产生新的数据,为了更好地获取和利用国土资源信息,迫切需要解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定期更新或交换数据的任务,其中,空间数据是数据交换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介绍了在国土资源行业之间空间信息交换的总体思想,即在实现国家一级数据中心的基础上,由市地、省到国家级数据中心的数据逐级汇总和增量备份的方式,并进一步分析了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的实现模式以及可采用的技术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了国土资源信息交换体系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924.
利用NSIDC公布的ICESat运行期间的19个任务期的观测数据, 采用重复轨迹分析方法估计近年来南极冰盖高程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南极大陆冰盖整体上呈现消融趋势,基于不同的GIA模型和ICESat激光测高数据的南极大陆冰盖高程变化的趋势约为 -1.17~-1 cm/a。 相似文献
925.
我国北方地区春夏季节沙尘天气频发,精准识别沙尘源区对于沙尘天气预报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意义重大。以新疆为典型研究区,采用2000、2005年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分析了新疆沙尘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土地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了不同类型沙尘源的转化情况。结果显示:新疆沙尘源的正、逆向转化主要跟人类活动相关。(1)沙漠/沙地转化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北边缘地区;转化为裸土类型沙尘源最主要的土地类型为河流/湖泊和草地,其中河流/湖泊的转化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而草地的转化则是由过度放牧所导致。(2)岳普湖、伽师和巴楚等县区存在过度放牧现象;塔里木盆地北部以及准噶尔盆地内部等绿洲-荒漠交错带及人口聚集区域,存在大面积的垦荒现象。(3)新疆地区绿洲-荒漠交错带面积广阔,但其生态系统脆弱,为潜在的沙尘源区,应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禁止过度放牧和无序垦荒。本文研究结果有望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农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6.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是地区制造业在区域之间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所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大小。利用构建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以省区为基本单元,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对这种变化和差异的动因给与解析。研究表明,从1985年到2003年的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呈现出一定的时空演化规律:①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地区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抬升;②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地域差异明显,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且差距随时间的推移呈扩大趋势;③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与其驱动因素关系密切。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决定了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927.
纺织服装制造业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传统产业,其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格局正呈现出新的特征。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运用圈层分析、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上海大都市区纺织服装制造业空间格局形成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上海纺织服装制造业企业布局的郊区化趋势明显,布局热点区从中心城区及近郊区向远郊区转移。2)境外、合资企业主要分布在近郊区,且空间位置变化不明显,相对前两者,在远郊区内资企业布局强度显著提升;大型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东北部,以及交通便捷的近郊区和地方中心区,中型企业在分布范围和郊区分布的强度上均大于大型企业,小微型企业在远郊区分布密度趋于增强,且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3)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机制包括:历史积淀、区位条件变迁、金融危机和政策调控、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928.
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退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石羊河流域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系统退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对石羊河流域近代地表水资源开发及其绿洲变迁,近年来流域用水量分配,降水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流域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位、水质的变化等因素多年来观测研究,认为:降水量对天然植被的生长没有大的作用;由于人口的增加,流域地表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开发过度,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流域生态系统退化。流域经济因素促进社会因素的变化,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自然环境的变迁,社会、经济、自然诸因素相互作用,通过水资源的变化驱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变化。 相似文献
929.
采用CEOF(复经验正交函数)对黄河中下游地区15个代表站点近500年来的旱涝等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历史时期本地区的旱涝分布特点可用三种分布型表征:平均型、东西反相型和南北反相型,对上述三种旱涝分布型的时间振幅,应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突变检验,可以发现平均型和东西反相型近500年来发生旱涝突变,而南北反相型则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930.
Wayne D. Erskine 《The Australian geographer》2011,42(3):289-307
Historical planform changes in a 14.7 km reach of the lower Pages River were determined to assess whether they were autogenic (inherent in the river regime) or allogenic (driven by external changes) in nature so as to better focus river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river restoration works. A pattern metamorphosis or complete change in river morphology occurred during the February 1955 flood. The peak discharge of this event exceeded the slope and grain size (intrinsic) threshold for braiding, converting the narrow, slightly sinuous stream to a wide, braided-like river. Five subsequent intrinsic threshold-exceeding floods did not cause further bar development because an over-widened channel already existed. Autogenic channel planform changes included sinuosity variations due to lateral migration and pattern metamorphosis due to the exceedance of a discharge–slope–grain size geomorphic threshold. Allogenic channel planform changes included: (1) realignment/channel straightening and artificial cutoffs by river training works; (2) lateral migration by increased bank erodibility due to riparian vegetation clearing; (3) lateral migration by the operation of a transitive geomorphic threshold involving the onset of a flood-dominated regime after 1946 and increased catchment runoff after 1830 due to large-scale clearing of catchment vegetation; and (4) the occurrence of a large flood in February 1955. Multiple forcing factors have clearly caused historical channel planform changes of the lower Pages River, making the design of river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works a complex matter outside the scope of simple formulaic protoco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