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53篇
地质学   272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31.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含铁变质岩系的时代和构造环境初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徐备  陈斌 《地质论评》1994,40(4):307-311
内蒙北部苏尼特右旗以北二道井、哈拉干和红格尔地区的含铁变质岩系中变质基性火山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511±76Ma,这表明该岩系属中元古代而不是以往推测的早古生代,等时线的εNd(t)值为+6.3±1.7,属亏损型地幔源区岩相学分析表明它形成于规模不大,具中等水深和较弱水动力条件的较封闭海域。据上述特征推测,华北板块北缘中曾存在中元古代初动型火山陆缘。  相似文献   
132.
被动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41  
被动桩对侧向位移的土层起到遮拦作用的机理主要是土拱效应。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8.1,详细地研究了被动桩中土拱效应的产生机理,分析了导致侧向位移的荷载大小、土体性质、群桩以及桩土接触面性质等影响因素对土拱效应性态和桩土应力分担比的影响,分析表明,桩间距是影响土拱效应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3.
The Blue Ridge escarpment, located with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Mountains of Virginia and North Carolina, forms a distinct, steep boundary between the lower‐elevation Piedmont and higher‐elevation Blue Ridge physiographic provinces.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rate at which this landform and the adjacent landscape are changing, we measured cosmogenic beryllium‐10 (10Be) in quartz separated from sediment samples (n = 50) collected in 32 streams and from three exposed bedrock outcrops along four transects normal to the escarpment, allowing us to calculate erosion rates integrated over 104–105 years. These basin‐averaged erosion rates (5.4–49 m Myr?1)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measured elsewhere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ain Mountains and show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rosion rate and average basin slope. Erosion rates show no relationship with basin size or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Brevard fault zone, a fundamental structural element of the region. The cosmogenic isotopic data, when considered along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basin slopes in each physiographic province, suggest that the escarpment is eroding on average more rapidly than the Blue Ridge uplands, which are eroding more rapidly than the Piedmont lowlands. This difference in erosion rates by geomorphic setting suggests that the elev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plands and lowlands adjacent to the escarpment is being reduced but at extremely slow rate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4.
文中提出了一种具有持续可变滑移后刚度的摩擦型阻尼器。与传统摩擦阻尼器相比,这种阻尼器的滑移后刚度随变形增加而持续增长,承载能力显著提高。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地震水平下的性能目标调整输出力的大小,因此也为不同目标值下的结构控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阻尼器采用套筒-活塞式结构,摩擦片通过橡胶层固化到活塞上,橡胶层同时为摩擦片提供面压。摩擦片与套筒内壁形成滑移面,该滑移面的内径沿轴向呈曲线变化,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表明,抛物线形的滑移面可提供呈三次函数关系的力与位移关系曲线,持续增长的刚度和出力,有利于改善结构的抗倒塌性能。  相似文献   
135.
1993—2002年中国积雪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5,他引:21  
车涛  李新 《冰川冻土》2005,27(1):64-67
利用1993—2002年SSM/I被动微波逐日积雪深度反演结果,研究了我国积雪水资源的分布与变化.结果表明:积雪储量近10a来没有明显的减少或增加趋势,但是存在年际间的波动;我国冬季积雪储量主要分布在东北、北疆、青藏高原东部和其边缘地区,以及华北地区;东北、北疆和青藏高原地区为我国的稳定积雪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储量小于东北地区,但年积雪日数大于东北地区.近10a最大积雪水资源量平均约为102.79km3,其中最大年份为1999/2000年度,约为131.34km3.  相似文献   
136.
南秦岭横丹浊积岩系是一套巨厚的浊流沉积,以向南或南东倾的单斜构造产出。由下而上,该沉积层序包括深水盆地、深水浊积扇和斜坡水道3个相序。相应地,沉积物粒度变粗,厚度变大,火山质组分含量增加,凝灰层大量发育,表明横丹浊积岩系为活动型浊积岩;其古水流方向为NNW—NNE向,物源区为南侧的碧口火山岩系。另外,横丹浊积岩系内还见石英岩、重结晶大理岩成分的砾石,说明其物源还包括被动陆缘环境的沉积物。相序、组构、沉积特征和物源区综合分析表明,横丹浊积岩系为弧前盆地充填物。构筑这一弧前盆地的动力学机制是洋壳板块向南俯冲于扬子板块被动陆缘之下,时代可能晚于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37.
气象卫星资料在估测热带气旋强度方向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常规观测资料稀少的热带洋面上,气象卫星是监测热带气旋的主要工具.基于可见光和红外的Dvorak技术通过一系列经验规则,将热带气旋在卫星云图中表现出来的云系结构特征及特定的参数同其发展强度联系起来,但它无法得到气旋内部辐射信息.相对而言,波长较长的微波能穿透热带气旋中高层云系,反映出与热带气旋强度相关的暖核辐射信息.介绍了国内外利用Dvorak技术和星载微波技术估测热带气旋强度的研究进展,指出它们在应用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展望了该领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8.
本文提出一种提高北斗系统中低纬度无源定位精度的方法,利用星际间单差及高程约束来提高定位精度。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及较好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在中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可达50~200M。  相似文献   
139.
140.
华北地台中元古界串岭沟组暗色页岩中发育一种特殊的砂质脉状构造;层面上表现为不规则密集分布的细砂脊,垂向上由不连续薄砂层和近于直立的"肠状"砂脉体相交互组成.浅色砂脉由较纯的石英粉砂-细砂组成,含微量自生白云石、菱铁矿及微晶碳酸盐岩斑块,与黑色泥质围岩边界截然.研究表明,砂脉构造可能是在早期成岩阶段前由来自薄砂层的细-粉砂灌入甲烷缓慢逃逸通道而成,并由于压实缩短而褶皱成"肠状".薄砂层与黑色页岩形成的能量条件完全不同,可能系由风暴将海岸带或砂坝细砂带入低能环境而形成;甲烷源自沉积中埋藏的微生物席腐烂分解.围岩层面有微生物席成因微皱痕和气体逃逸形成的气泡构造,围岩中发现有细菌化石和草霉状黄铁矿.串岭沟组中密集发育的砂脉构造是目前地层中识别的最古老的甲烷排放证据,并有可能作为指示地质时期陆源碎屑沉积环境甲烷逃逸的沉积标识.大量高效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圈可能是导致元古宙地球表层高温室气候和无冰川发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