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0篇
  免费   275篇
  国内免费   542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220篇
地球物理   364篇
地质学   896篇
海洋学   303篇
天文学   70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耀斑伽玛射线谱中包含着作用区太阳大气元素丰度及加速高能粒子元素丰度的重要信息.综述了这一刚刚兴起的伽玛射线谱诊断元素丰度的新领域及其所获得的若干新结果.  相似文献   
942.
利用贵州威宁雪山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一次冰雹过程观测资料,基于MATLAB软件对雷达观测数据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基础上利用模糊逻辑算法对冰雹云中水成物粒子进行识别分类,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综合小波去噪能够有效去除差分传播相位(ФDP)存才的脉动和毛刺,保证ФDP的连续性和平滑度,保留有效ФDP值,其用于雷达反射率因子衰减订正具有较好的效果。(2)冰雹形成与低密度霰(LDG)、高密度霰(HDG)以及过冷水(SCW)的增减演变较为对应,霰粒子是冰雹形成的关键粒子。(3)从霰粒子出现到识别出冰雹时间为26 min,约4个体扫时间,从识别出冰雹到地面观测到降雹32 min,约5个体扫时间。(4)冰雹识别结果与地面观测总体一致,所构建的识别参量阈值基本合理,研究所构建的粒子相态识别方法在贵州威宁具有普适性,可为冰雹早起识别、预警和人工防雹作业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43.
球形粒子毫米波k-Z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振会  滕煦  纪雷  赵凤环 《气象学报》2011,69(6):1020-1028
由于毫米波更接近云粒子尺度,毫米波雷达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探测云粒子及尺度较小的降水粒子.但是,在使用毫米波雷达探测时,要考虑云和降水粒子散射和吸收以及大气气体吸收所造成的衰减.结合毫米波测云雷达数据处理的实际需要,研究云中衰减系数k与雷达反射率因子Z的关系.假设粒子为小球形,云、雨滴谱分别服从K-M分布和Γ分布,通过模拟...  相似文献   
944.
In gravel‐bed rivers, the microtopography of the bed is known to exert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generation of turbulent flow structures that owe their origin to fluid shear generated near the bed. Although field and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have indicated that flows over gravel beds contain a range of coherent flow structures, the kinematic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se structures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to quantify simultaneously both the kinema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herent flow structures based upon combined planar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and particle imaging velocimetry (PLIF‐PIV).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primary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coherent flow structures is at the bed, where merging hairpin vortices form around bed clasts and generate larger‐scale fluid motions that advect downstream.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45.
In the simulation‐optimization approach, a coupled optimization and groundwater flow/transport model is used to solve groundwater management problems. The efficiency of the numerical method, which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groundwater flow, is one the major reason to obtain the best solution for a management problem.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advantages of the analytic element method (AEM) in the simulation‐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the solution of groundwater management problems. For this study, the AEM an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DM) based flow models were developed and coupled with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based optimization model. Furthermore, the AEM‐PSO and FDM‐PSO models developed were applied in hypothetical as well as real field conditions to address groundwater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For the real field situation, the models developed were applied to the Dore River basin in France to minimize the installation and operational cost of new pumping wells taking the location and discharge of the pumping wells as decision variables. The constraints of the problem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help of stakeholders and water authority officials. The AEM flow model was developed to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model particularly when at each iteration, the optimization model calls for a simulation model to calculate the values of groundwater hea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some points, the AEM‐PSO model is efficient in identifying the optimal location of wells and consequently results in optimal costs, sometimes difficult when using the FDM.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46.
一次积层混合云飞机播云对云微物理过程影响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乐  姚展予 《气象》2011,37(2):194-202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主要关注的是催化后云和降水过程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这首先表现在云和降水的宏微观过程有无明显变化,因此了解播云作业后的云微物理结构的变化是很必要的.2009年4月18日在河北张家口进行了一次飞机播云实验,本文采用飞机探测所取得的PMS资料,分析了播云对云微物理过程影响,并进行了云物理因子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后播云高度上液态含水量大幅度降低,粒子平均直径由催化前20.4μm增大到23.9 μm;云中粒子谱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催化后冰晶减少,降水尺度粒子显著增加;而且在播云1小时后影响区地面累计降雨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47.
以优势高和地位指数的估测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地位指数曲线模型的参数.结合实例与免疫算法比较,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的参数使模型的总体误差更小,精度更高,拟合效果更理想,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提高了幼林的估算精度.研究的结果为森林经营中生长模型参数的求解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应用思路,也拓宽了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林业科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8.
为了获得不同初始颗粒粒径分布和含水率对层间错动带颗粒破碎和剪切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泥夹碎屑、泥夹粉砂、全泥型3种不同层间错动带类型与现场3种不同含水率(10%、7%和3%)试样在法向压力2~10 MPa作用下的反复直剪试验和剪切面颗粒粒径分析试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粗颗粒越多(d60越大),采用相对颗粒破碎势Br量化的颗粒破碎程度越大;②较干颗粒(低含水率)由于磨损产生了更多的细小颗粒,而较湿颗粒(高含水率)由于破裂和摩擦产生了较大颗粒;③粗颗粒仅对峰值抗剪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且粗颗粒越多,残余强度包线非线性越强;④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线性减小,且低含水率试样残余强度包线非线性最强;⑤残余内摩擦角随颗粒破碎后的黏粒含量(<2 μm)线性减小。提出的残余内摩擦角初步预测公式可供实际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49.
武亚军  杨建波  张孟喜 《岩土力学》2013,34(8):2129-2135
考虑加载方式的影响开展室内模型试验,对4组相同性质的泥浆试样(含水率为100%)分别采用不同的加载方式,即-80 kPa、-60 kPa→80 kPa、-40 kPa→-80 kPa、-20 kPa→-80 kPa进行加载,加载过程中对试样的出水量、沉降量和侧向变形进行跟踪监测,并对处理后土体的含水率、塑性指数和十字板剪切强度等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真空加载方式对吹填流泥的固结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2)初始真空荷载为-20 kPa时所得到的土体沉降量最大、强度最高,始终保持-80 kPa荷载情况下所得到的土体沉降量最小、强度最低;(3)从塑性指数的分布特征来看,土颗粒随着土中水的排出发生移动,初始真空荷载越大,这种趋势越明显,部分土颗粒会聚积在排水板周围而导致土体渗透性能的降低,严重时会影响土体的后续固结。建议在流泥淤泥的真空固结过程中采用低初始荷载方式进行加载。  相似文献   
950.
在选取各项指标参照值并设定相应规范变换式的基础上,将参数多元组合算子加以改进,提出适用于多区域、多项指标的、具有普适性的水安全评价组合极值公式,并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公式中的参数。将优化好的具有普适性的组合极值公式应用于实例分析计算,评价结果与其他多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表明该公式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由于基于指标规范化的组合极值公式不受评价指标数目多少的限制,为水安全评价模型的普适化、简单化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