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从四川剑门关侏罗-白垩系红层中检测出包括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长链三环萜、霍烷及甾烷等系列分子化石。分析了这些分子化石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利用分子化石的多项参数(如w(C21^-)/w(C22^ ),w(Pr)/w(Ph),w(Pr)/w(nC17),w(Ph)/w(nC18),伽马蜡烷指数、甾烷等)对沉积环境的盐度、氧化-还原条件、陆相标志等方面作了探讨。这些分子化石参数证实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剑门关-带的沉积环境应为低盐度淡水、弱氧化的陆相沉积环境,所研究的陆相样品高碳数正构烷烃均以本植物有关的C27,C29为主峰,未出现草本植物的C21主峰,反映了研究区总体格局是一种以木本植物占绝对优势、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与红盆发育的气候条件吻合,充分体现了分子化石在恢复古环境、古植被和古气候方面有极大潜力。  相似文献   
6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水文地质条件与铀成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陈法正 《铀矿地质》2002,18(5):287-294
本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古水地质、古气候及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认为现在为开放式盆地的鄂尔多斯盆地在渐新世以前具典型的渗入盆地特征。突破了前人认为该盆地为开放式盆地,不利于铀成矿的评价结论。其古水地质条件、古气候条件及地质构造条件对发育区域层间氧化带非常有利,层间氧化带的发育期和主成矿期自中侏罗世晚期至始新世末,持续时间达115Ma。圈定的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经钻探验证,具良好的含矿性,未来该地区有望成为我国一个新的铀矿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63.
长白山地泥炭分布、沉积速率与全新世气候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阐述了长白山地泥炭分布规律,计算了泥炭厚度累积速率和碳累积速率。早全新世泥炭仅在南部局地沉积,速率较小,中全新世沉积普遍,速率最大,晚全新世继续沉积,速率较大;相应地,气候上早全新世开始转暖,偏凉,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晚全新世偏冷、偏湿。这一结论与孢粉分析、同位素和泥炭地层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4.
孟加拉湾深海记录中的等深流活动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念乔  陈萍等 《地球科学》2002,27(5):570-575
实地观测和对沉积记录的研究表明,孟加拉湾存在大的等深流活动。通过采自孟加拉深海东部和中部的3支活塞岩心的学积学研究表明,那些氧化色彩强烈,钼质生物壳体溶蚀严重,不存在粒序层理的粉砂质薄层实际上是等沉积作用的产物,源自两极的等深流是全球温盐循环系统的关键组分,它们的过去150ka的历史中曾经多次得到强化,不仅对研究区的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可能作为纽带,加强了低纬地区与极区在气候意义上的遥相关,等深流的强化与冰川旋顺之间似乎不存在密切关联,氧同位素第3,4,5期内均可发现明显的强化记录,关于强化的控制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5.
文章基于天津滨海新区54个典型地质钻孔和860余个工程地质钻孔资料的分析,通过钻孔联合剖面和砂体厚度统计,研究了滨海新区全新世古河道分布和演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全新世时期发育3期古河道,陆相古河道为曲流河河道带,海相古河道为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及分支河口砂坝。其中,全新世中期又分为3个亚期,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时期海进和海退作用过程密切相关;埋深25 m内的浅埋古河道分为蓟运河、海河和古黄河三个系统,古河道的形成明显受海平面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元素分析在古海水原始信息保存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经历了沉积、埋藏、成岩等过程,是否仍然保存了原始古海水的地球化学信息这一长期争论和未解决问题开展了研究与探讨。通过常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和钙质泥页岩的ΣREE值、Y/Ho值、Er/Nd值、Mn/Sr值,以及δEu和REE与δCe的相关性等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碳酸盐岩和钙质泥页岩受陆源物质影响较小、成岩蚀变较弱,较好地保存了该时期古海水的原始信息。这为进一步多角度多方法进行不同时期古海水原始信息保存性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可靠基础和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67.
Sediment accumulation can occur in response to a change in either tectonic or climatic driving forces. Here, we explore these controls on the deposition of the Lima Conglomerate, Peru. We use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age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 the provenance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paleo-erosion rates recorded by these deposits. Isochron burial dating with cosmogenic 10Be and 26Al yield an age of c. 500 ka for the base (490 ± 70 ka) and the uppermost sample situated c. 30 m higher upsection (490 ± 80 ka). Results of paleo-erosion rate estimates with concentrations of in situ 10Be show a c. 60% increase from 105 ± 10 mm ka-1 for the base to 169 ± 14 mm ka-1 for the uppermost sample. Finally, provenance tracing with in situ U/Pb ages on detrital zircon implies that the material has been derived from the entire drainage basin. The combination of results suggests that sediment accumulation occurred in response to an erosional pulse, which affected the entire basin within a short time interval. Because 10Be data represents a large spatial record of erosion, we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where a breakout of a lake or a focused release of material in response to earthquake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large material flux. Instead, the erosional pulse was likely to have occurred at the scale of the entire basin, supporting the idea of a larger-scale, most likely climate driven control. In this context, the accumulation age of c. 500 ka falls into an orbital cycle fostering the emerging picture in the literature that sediment routing in the Andes have most likely been driven by climate and cyclic changes. We suggest that the Andean mountain range offers an ideal laboratory to explore the erosional history in relation to climate patterns, at least in Peru. © 201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8.
色林错湖位于青藏高原内部,是西藏第一大咸水内陆湖。研究区剖面选自色林错第三湖泊阶地,利用常用气候替代指标色度,结合粒度、碳酸盐含量[CaCO3(%)]、矿物分析和全有机质(TOC)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采用14C测年方法对剖面进行准确的年代划分,初步探讨了末次冰盛期以来色林错湖泊沉积物色度增强机制的差异性。研究表明: a*b*与中粗粒砂、磁化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亮度L*与CaCO3(%)具较好相关性;因而沉积物色度变化可反应区域古气候变化。同时对湖泊沉积物矿物分析发现,影响色度变化的制色矿物主要是针铁矿,且以还原环境为主。红度a*高值与亮度L*低值对应气候暖湿气候环境,沉积物粒度较粗,碳酸盐含量低,有机质含量高,磁化率较高值;反之,红度a*低值,L*高值,粒度较细,碳酸盐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磁化率低值,对应干冷气候。在17.4~15.5 cal ka BP阶段,对应干冷的气候特点;在15.5~10.4 cal ka BP阶段,对应温暖湿润的气候;在10.4~5.2 cal ka BP阶段,整体属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其中,在9.7~9.4 cal ka BP和8.75~8.5 cal ka BP为两个重要的冷事件,属于干湿的气候特点;在5.2~1.2 cal ka BP阶段,反映了干冷的气候特征;在4.3~4.0 cal ka BP,3.3~3.0 cal ka BP和2.4~1.75 cal ka BP,反映了干旱温暖的气候特点;在1.2 cal ka BP以后,色林错湖湖水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69.
为了了解黄土高原中部全新世古气候演化特征,通过对陕西富平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31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3个带,分别代表早、中、晚3个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松-菊-香蒲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针叶树植物花粉含量较高为特征;Ⅱ带为松-栎-蒿-环纹藻组合带,以乔木花粉增加、草本植物花粉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栎-松-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增加、乔木花粉减少为特征.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干草原,气候干凉-干冷;中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与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半湿润;晚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气候干旱偏暖-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70.
利用较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确定出古居延绿洲渠系分布和引水口的位置以及古渠道线路的走向,发现古居延绿洲主要分布在现代绿洲的东侧,至少有6处引水口分布于距雅布赖、东城圈和马圈城一线西侧的水道上。渠系由西向东进入各垦区,各引水口随水道西迁向西延伸。渠系与遗址、古耕地和红柳包间的联系以及14C\}测年数据表明:  多数渠系始建于汉代,以后长期延用,盛于西夏,弃于元末明初;   古居延绿洲早期荒漠化始于1300aB.P.;   天然水系向西迁移最终导致了古居延绿洲的废弃和完全荒漠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