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淮南煤田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与煤层气资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迹法研究淮南煤田的构造热演化特征,探讨其煤层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自晚古生代以来,至少发生过三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分别在240,140和80Ma左右;古地温梯度比现地温梯度低,估计本区整个剥蚀厚度大于2000m。从该区的构造热演化特征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该区煤化作用主要发生在240-140Ma之间,即中生代以来的第一、二次构造事件使晚古生代煤逐渐变质为气煤级,少部分达肥煤级。煤层主要气量不是太高,白垩纪晚期的构造热运动导致热成因煤层气逸失,构造发育的地区逸失较多,煤层气资源潜力可能不大;构造发育的地区逸夫较少,可能是煤层气开发较为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22.
镜质体反射率(Ro)与其生烃率有关,因此,由Ro应可求取其生烃率;同时,在求取了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参数之后,若已知其受热史,则可计算出镜质体的生烃率;反过来,若已知镜质体的生烃率,应可反推其受热史。基于这一基本原理,本文在建立和标定镜质体成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可将其应用于存在着抬升、剥蚀和古地温非线性变化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热史恢复的原理模型,结合海拉尔盆地海参7井的实测Ro值,有效地恢复了其古热史  相似文献   
23.
中条山区前寒武纪铜矿床地质历史演化及成矿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条山区铜矿床是在中条古裂谷地质构造环境中演化形成的。本文从涑水杂岩期-绛县期-中条期-西阳河期等不同时代地质历史演化,分别探讨了中条山区不同类型铜矿床时空分布和成因上的内在联系。它们早期形成的矿源层受不同时代的层位和岩性控制,但在后期的2000~2100Ma和1800~1900Ma较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对不同类型铜矿床进行了叠加和改造,使铜质进一步富集,最终形成工业矿床  相似文献   
24.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是阿克库勒地区主要含油气层,岩溶作用是影响奥陶系储层发育的最主要因素。本文详细论述了该区下奥陶统发育多期岩溶,海西早期是主岩溶期,该期岩溶主要形成于表生大气淡水条件下,岩溶作用深度和范围受志留-泥盆系和上奥陶统隔水层限制。指出岩溶斜坡区的地表岩溶带及潜流岩溶带上部是有利的储层发育和油气主要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25.
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和S1记录的古地磁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成龙 《第四纪研究》2008,28(5):854-865
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和S1的高精度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结果,讨论了白草塬剖面记录古地磁场的特征,从古地磁学角度探讨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的连续性。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物中,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是主要的亚铁磁性矿物,粗粒的碎屑磁铁矿是其天然剩磁和特征剩磁的主要载体。白草塬剖面L1和S1没有记录任何地磁漂移。其中,L1没有记录MonoLake或Laschamp地磁漂移的原因可归结于黄土沉积物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和/或粗颗粒载磁矿物的重磁化,但前者是主要原因,而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是导致S1没有记录Blake地磁漂移的主要原因。因此,白草塬剖面的L1和S1分别存在约2000年和4000~6000年的沉积不连续。  相似文献   
26.
伍斌  吴乃琴 《第四纪研究》2008,28(5):901-908
通过对黄土高原西峰黄土剖面S5古土壤层的蜗牛化石组合研究发现,西峰地区在S5形成时(对应海洋氧同位素MIS1513期)气候环境经历了几次显著的波动。MIS15期地层中绝大多数蜗牛壳体被溶蚀,气候非常暖湿,夏季风强盛;MIS14是个弱冰期,蜗牛组合显示气候以凉湿为主,仍然有较强的夏季风影响;MIS13期以暖湿的气候为主,夏季风增强。对温湿蜗牛种类冠状砂螺(Gastrocopta coreana)含量变化的功率谱分析显示出明显的23ka周期,表明岁差轨道驱动的低纬太阳辐射是控制黄土高原夏季风变化的主导因素;冷干种类杂色虹蛹螺(Pupilla aeoli)含量变化具有明显的100ka和弱的43ka周期,说明即使在气候特征总体暖湿的背景下,冬季风仍具有以全球冰量(100ka)为主导周期的变化特征。在海洋和冰芯记录中MIS13和MIS15时期并不是最温暖的间冰期,但在黄土高原受到强夏季风的持续影响,这可能与此时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的增强和北大西洋深层流强度的加强有关。S5中S5SS1与S5SS3两层强烈发育的古土壤可能有着不同的发育机制,S5SS1因其较发育的母质、超长的成壤期,形成了比S5SS3更强的成壤特征。分析认为全球冰量与轨道驱动的北半球太阳辐射对MIS1513时期黄土高原气候环境的演替和冬、夏季风的消长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7.
利用哈尼湖钻孔剖面深837~304cm高分辨率的123个孢粉数据和序列中的8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中国东北地区13.1~4.5cal.kaB.P.的植被与气候历史:13.1~11.9cal.kaB.P.植被变化明显,整个时段气温较低,后期有回暖趋势,在12.8~12.1cal.kaB.P.的快速变干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在本区的体现;11.9~10.0cal.kaB.P.孢粉显示为以云杉、冷杉等针叶树为主,气候湿冷;10.0~8.2cal.kaB.P.针叶林逐步演替为落叶阔叶林,为升温阶段;8.2~4.5cal.kaB.P.落叶阔叶林进一步发展,气候温暖湿润。同时孢粉序列也反映出,东北地区在气候变暖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冷暖干湿波动,大致可与我国北方和南方其他地区的气候事件对应。经频谱分析表明,本区在研究期间存在1100a,700a,500a及300a的气候变化的准周期。  相似文献   
28.
The Yongchun pluton is a Late Cretaceous adakitic intrusion in South Fujian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with associated metal mineralizati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Yongchun pluton is helpful in tectono‐magmatic 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is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the origin of related porphyry‐type deposits. Zircons from three samples of the pluton were analyzed by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yielding U–Pb ages of 99.50 ±0.87 Ma, 97.74 ±0.59 Ma, and 99.65 ±0.92 Ma. These ag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ifang, Luoboling, and Sukeng plutons, all of which are related to Cu–Pb–Zn–Mo mineralization within the study area. The Yongchun pluton comprises high‐potassium, calc‐alkaline, metaluminous rocks, with average A/CNK values of 0.91, 87Sr/86Sr ratios of 0.705 51 to 0.706 83, εNd(t) values of ?4.63 to ?5.90, and two‐stage Nd model (T2DM) ages of 1.49–1.39 Ga, indicating the magmas were generat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Mesoproterozoic continental crust mixed with mantle‐derived magmas. The pluton ha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ypical of adakites, such as a high Sr content (average 553 ppm), and low Y (average 15.2 ppm) and Yb (average 1.61 ppm) contents, indicating that the parental magma was formed under high‐pressure conditions. The magmatism was associated with thickening of the lower crust during a change in subduction angle and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at 100 Ma. The compression was limited to South Fujian Province.  相似文献   
29.
关于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在成矿过程中,构造和流体是重要的控矿因素。构造、流体和矿石堆积可以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按成矿作用的规模,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有不同的尺度:①全球的;②区域的;③矿田(床)的;④微观的。文章分别阐述了矿床的和区域的构造—流体—成矿系统,结合矿床和区域实例讨论了它们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具体总结了古老区域流体系统的示踪标志。论文最后讨论了关于古老成矿流体和现代成矿流体、深部成矿流体与浅部成矿流体等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30.
Fire history studies have traditionally emphasized temporal rather than spatial properties of paleo‐fire regimes.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 four methods of mapping paleo‐fires in central Washington from binary point data: indicator kriging, 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Thiessen polygons, and an expert approach. We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each mapping method using a test (validation) dataset an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plots. Interpolation methods perform well, but results vary with fire siz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points. Though all methods involve some subjectivity, automated interpolation methods perform well, are replicable, and can be applied across varying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