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239篇
海洋学   176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合理的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测算方法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和保障.通过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修正因素和构建GIS空间聚类模型来优化修正和相关测算,并采用基于GIS的图、数、库一体化的数据组织方法,实现了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测算.测算结果体现了征地补偿的空间分布及差异规律,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测算提供了新的思...  相似文献   
442.
生物膜作用下沉积物-水界面溶液中pH和磷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城市排污水渠中的沉积物样品和底栖生物样品,应用微电极原位pH测量技术测量沉积物-水界面溶液的pH值,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沉积物提取液中上覆水和空隙水中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研究了沉积物表面的生物膜对城市河流沉积物-水界面微环境中pH值和磷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沉积物表面的生物膜由藻类(蓝藻门颤藻属Oscillatoria和硅藻门的菱形藻Nitzschia)和微生物组成,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作用,沉积物空隙水中的溶解氧和CO2发生变化,因而改变了界面附近的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物理化学条件,同时改变了界面附近溶液中磷的浓度和浓度梯度。在生物膜作用下,剖面中空隙水的pH和pH变化梯度、磷的浓度和浓度梯度高于非生物作用条件下。磷在生物藻垫的空隙水中高度富集。在生物膜存在情况下,在空隙水中形成了与非生物作用下相反的pH值和磷浓度的耦合关系。无生物作用的沉积物空隙水中pH越偏离中性,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增加,空隙水中磷含量增加;在生物膜作用下,pH由弱酸性向中性变化时,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增加,空隙水中磷含量增加。依据界面附近pH值和磷的变化规律,可以将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的生物作用分为生物膜的固定作用区和攫取作用区。  相似文献   
443.
经济增加值(EVA)指标将促使企业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提供新的业绩衡量标准和决策依据。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经济评价时也应做相应改革,即使用经济增加值(EVA)指标进行项目评价,以实现项目决策和业绩评价的完美结合,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44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3种规格的合浦珠母贝在不同盐度和pH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度对合浦珠母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盐度21—36的范围内,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单位体重耗氧率、排氨率随其个体的增大而变小;pH对合浦珠母贝的耗氧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  相似文献   
445.
对采自天津潮间带的污泥进行热休克处理,厌氧条件下富集混合菌群进行产氢试验;设置起始pH从4.0到8.0(间隔0.5个单位),比较混合菌群在不同pH培养条件下产氢量;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不同起始pH培养条件下的混合菌群组成。结果表明,在起始pH为7.0时,混合菌群产氢量最高。不同起始pH对产氢量的影响,依...  相似文献   
446.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和35℃)、盐度(0、5、10、15和20)、pH(5、6、7、8和9)和体质量(1.93±0.08、3.43±0.12、7.95±0.34、11.74±0.41和15.84±0.61 g)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窒息点的影响,并建立温度、盐度、pH、体质量与罗非鱼窒息点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温度t、盐度S、pH和体质量m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窒息点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盐度、pH和体质量分别为25.28℃、3.6、8.06、6.3 g时,窒息点(DAP)最低,回归方程为DAP=0.000 9 t 2-0.045 5 t+0.726 6(R2=0.952 1),DAP=-0.000 1 S 3+0.004 2 S 2-0.023 9 S+0.111 9(R2=0.922 8),DAP=0.009 3 pH2-0.149 9 pH+0.7174(R2=0.976 8);DAP=-0.000 3 m3+0.011 1 m2-0.104 3 m+0.362 8(R2=0.948 4)。在溶氧不足情况下,温度25.28℃、盐度3.6、pH 8.06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提高幼鱼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447.
基于多重网格求解的土壤属性高精度曲面建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可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建模的一种较高精度的曲面建模方法.本研究选择南方红壤丘陵区江西省吉安市辖区、吉安县和泰和县为研究区,采集150个表层土壤(0~20cm)样品,分别随机选取60、90和120个点作为模拟数据集,90、60和30个点作为验证数据集,基于多重网格(MG)作为...  相似文献   
448.
基于PSE模型的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平军  修春亮 《地理研究》2011,30(2):301-310
脆弱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时间函数和空间函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抑制脆弱性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具有典型的"压力(P)-敏感(S)-弹性(E)"的特征.据此,构建了一个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脆弱性评价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选取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作为案例进行评价,从脆弱性的视角来研究矿业城...  相似文献   
449.
土壤硒的丰缺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密切相关,依据李家熙的土壤硒含量划分标准,石头河地区存在中硒土壤(0.2~0.4×10-6)和富硒土壤(0.4×10-6)。小麦籽实分析均为富硒小麦,与富硒土壤关系密切。硒形态分析表明土壤中硒的强/弱有机结合态、水溶态、残渣态、铁锰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变化均为:水稻土水系沉积物褐土。硒的全量及形态含量受pH值影响较大,在酸性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CaCO3,可提高土壤的pH值,增加硒的溶解度,有利于提高植物对土壤硒的吸收。  相似文献   
450.
We discovered the first peat section covering the entire Holocene in the Hrubý Jeseník Mountains, representing an island of unique alpine vegetation whose history may display transitional features between the Hercynian and Carpathian regions. We analysed pollen, plant macrofossils (more abundant in bottom layers), testate amoebae (more abundant in upper layers), peat stratigraphy and chemistry. We found that the landscape development indeed differed from other Hercynian mountains located westward. This is represented by Pinus cembra and Larix during the Pleistocene/Holocene transition, the early expansion of spruce around 10,450 cal yr BP, and survival of Larix during the climatic optimum. The early Holocene climatic fluctuations are traced in our profile by species compositions of both the mire and surrounding forests. The mire started to develop as a calcium-rich percolation fen with some species recently considered to be postglacial relicts (Meesia triquetra, Betula nana), shifted into ombrotrophy around 7450 cal yr BP by autogenic succession and changed into a pauperised, nutrient-enriched spruce woodland due to modern forestry activities. We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its recent vegetation is not a product of natural processes. From a methodological viewpoint we demonstrated how using multiple biotic proxies and extensive training sets in transfer functions may overcome taphonomic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