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 new seismic design manner, namely building mass damper (BMD), which is inspir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mid‐story isolation and tuned mass damper design concepts, recently attracts immense attention. It is mainly because that the use of partial structural mass of the building as an energy absorber in the BMD design can overcome the drawback of limited response reduction due to insufficient added tuned mass in the conventional tuned mass damper design. In this study, an optimum BMD (OBMD) design approach, namely optimum dynamic characteristic control approach, based on a simplified 3‐lumped‐mass structure model is proposed to seismically protect both the superstructure (or tuned mass) and the substructure (or primary structure), respectively, above and below the control layer. A series of sensitivity analys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different parameters, including mass, frequency, and damping ratios, of a building model designed with a BMD system were conducted. The test results verify the practical feasibility of the BMD concept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OBMD design. Furthermore, by comparing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a mid‐story isolated counterpart,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posed OBMD design can have a comparable and even better control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02.
该文在总结现有的注记自动配置方法的基础上,认为应该从优化理论和规则库相结合的方面来处理注记自动配置的问题;同时讨论了注记配置中涉及的优化理论问题,把它作为注记自动配置和算法设计的依据,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并指出注记自动配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03.
地名注记自动配置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讨论了地名注记自动配置涉及的关键问题,包括:注记参数,压盖地物的优先级,注记与地图符号的关系,注记与地物的压盖检测及注记大小的自动确定等,并给出了解决方法,提出了基于栅格数据的线状地物的地名注记自动配置算法,介绍了笔者开发的地名注记软件AutoLabel。  相似文献   
104.
基于遥感方法的东平湖水域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多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重点分析最佳组合波段的选择和水体信息特征提取的图像处理方法,为遥感技术在水环境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利用数字遥感技术实现随时间变化的水域动态监测和枯水期、丰水期的水域变化的动态监测,为水资源开发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5.
赤潮藻类温度生态幅的定量表达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在Moisan的温度和比生长率关系基础上,依据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赤潮藻类温度生态幅(最适温度、适温范围、耐受范围)的定量表达模型。同时,依据此模型可定量导出赤潮藻类的生物学零度。其次,结合实验培养数据,建立了东海原甲藻比生长率的温度响应模式,并利用研究结果定量得到该藻种的温度生态幅,这与已有的实验研究和现场监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6.
海洋声场环境是决定海军作战行动成败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海洋的垂直温度结构作为影响声速场的最重要因素,为了更精确更为实际的反映其分布特点,对其各种数据进行同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中针对海温数据来源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海温数据同化的最优插值方法,较好地完成了各种观测数据与背景数据的同化,并用各种数据进行了检验,其结果表明,利用最优插值法对海温数据进行同化处理是可行的,且同化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7.
褐藻酸降解菌A7的发酵及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洪蕊  唐景春 《海洋科学》2008,32(11):93-96
以海藻废弃物堆肥中分离到的薄壁杆菌属(Gracillibacillus)的褐藻酸降解菌A7为研究对象,对该菌的生长及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的最适产酶条件为:温度30℃,海藻酸钠的质量分数0.5%,pH9.5,NaCl浓度0.5mol/L,以蛋白胨为主要氮源。在最佳条件下培养96h达到最高酶活力12.79U/mL。  相似文献   
108.
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辐是指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藻类能生长和繁殖的水平范围,由藻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光照强度适宜生长范围和光照强度耐受限度构成。为了定量获取藻类生长的光照生态幅,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分别研究了三个温度(18、22、25℃)条件下六个不同光照强度[28.32、55.15、75.06、96.59、111.66和135.75μmol/(m2·s)]对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数和最大比生长率的影响,依据Shelford耐受性定律建立了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光照耐受性模型,并得到了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和光强耐受限度的定量表达。结果表明:无论是米氏凯伦藻还是东海原甲藻,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在实验设定的光照强度水平范围内,均分别存在一个适宜藻类生长的最适光强Iopt,且当光强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增大;而当IIopt时,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显著减小。此外,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藻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率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建立的藻类生长光照耐受性模型与Shelford耐受定律较为吻合,并定量得到了米氏凯伦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81.48、80.15、79.27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3.11-162.96、32.57-160.3、32.03-158.54μmol/(m2·s);东海原甲藻在18、22、25℃下的最适生长光强分别为79.39、78.19、76.69μmol/(m2·s);光强适宜生长范围分别为31.89-158.78、31.77-156.38、31.18-153.38μmol/(m2·s)。  相似文献   
109.
基于Shepard和OI方法对雨量计逐时资料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入地形影响效应的日降水量气候分析场,分别运用Shepard和最优插值(OI)两种插值方法对广东和广西2007年5月20日—8月30日汛期小时雨量计降水量进行插值,得到0.125°×0.125°分辨率的规范化网格资料。结果表明:无论是直接插值还是用降水比率(地形影响效应的日降水量气候分析场)插值,两种方法均能很好地体现广东和广西雨量计站点观测降水的季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虽然用直接插值方法比用降水比率插值方法得到的降水空间分布更为平滑,但估值精度没有用降水比率插值方法高。通过交叉检验进一步表明,总体上OI方法优于Shepard方法,而考虑地形影响效应的降水比率OI方法为最优,能有效提高相关性,并减少均方根误差和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10.
现行的场预报方法,一般是根据预报量之间的统计关系,进行场分解,而后用经验正交函数建立预报方程,但却很少考虑到外界因子的作用。本文尝试把影响因于引入经验正交预报方法中。在这种优选因子场预报方法中,作者不仅考虑预报量之间内部的相互关系,而且也考虑了外部因子的影响,借助于从综合因子中优选因子,可以建立对于预报数量和等级都适用的最优预报方程。提出了权重相关系数的概念。与其他相关系数之间的明显差别是,它具有场的特征。本文还介绍了水湿的盐度预报的一些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