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05篇 |
免费 | 1217篇 |
国内免费 | 25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0篇 |
大气科学 | 1862篇 |
地球物理 | 1076篇 |
地质学 | 3144篇 |
海洋学 | 1598篇 |
天文学 | 1094篇 |
综合类 | 282篇 |
自然地理 | 3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32篇 |
2022年 | 200篇 |
2021年 | 209篇 |
2020年 | 270篇 |
2019年 | 309篇 |
2018年 | 276篇 |
2017年 | 215篇 |
2016年 | 249篇 |
2015年 | 265篇 |
2014年 | 417篇 |
2013年 | 375篇 |
2012年 | 372篇 |
2011年 | 416篇 |
2010年 | 375篇 |
2009年 | 501篇 |
2008年 | 455篇 |
2007年 | 595篇 |
2006年 | 541篇 |
2005年 | 443篇 |
2004年 | 445篇 |
2003年 | 379篇 |
2002年 | 302篇 |
2001年 | 243篇 |
2000年 | 242篇 |
1999年 | 233篇 |
1998年 | 223篇 |
1997年 | 148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20篇 |
1994年 | 103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7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4篇 |
1971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基于动力学方法比较分析了双精度与四精度模式下重力场模型的解算精度,主要包括缔合勒让德函数计算、数值积分器及重力场反演结果。结果显示,在勒让德函数计算方面,部分角度在双精度模式下计算至1 900阶以后会出现溢出问题,而在四精度模式下任何角度都满足精度要求,并且计算结果比双精度模式高8个量级。数值积分器Adams预测校正法积分1 d的位置和速度误差,在四精度模式下比在双精度模式下高4个量级。在精密轨道反演重力场计算方面,动力学方法在双精度及四精度模式下反演结果一致,统计其计算至60阶的累计大地水准面误差为1.29×10~(-5 )m,这是因为动力学方法的线性误差相对计算误差而言是主要误差;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在四精度模式下比在双精度模式下高7个量级,其大地水准面误差分别为8.92×10~(-15) m和8.16×10~(-8) m。 相似文献
102.
103.
为研究大尺度系统风对海风的影响以及海风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山东省123个地面自动站资料、青岛地区三十多个内陆及沿海、海岛观测站以及奥帆赛场3个浮标站资料,对2006年8月21日青岛一次海风个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测中心开发的ARPS(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模式,对海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发现:在较强的离岸风背景下,当内陆气温高于海面气温2℃左右时,海风也可以发生。海风首先在海岸线附近的海上开始,发展的同时向内陆及远海地区推进。海风低层环流很浅,主要位于500 m以下。在较强的偏北离岸风下,海风向内陆推进的距离很短。偏北的大尺度系统风由于渤海冷下垫面的影响,不利于青岛海风的维持。海风开始时,在1500~2500 m高度处同时有反环流出现,但直到傍晚前后,海风的垂直环流圈才发展得比较清晰,其高度也更接近地面。海风消亡后,高层的垂直环流圈及反环流维持3 h左右才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04.
北京一次冬季回流暴雪天气过程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流天气是华北地区冬、春、秋季节产生降雨(雪)的主要天气类型,预报员常常因对回流天气系统结构特征认识不足和诊断失误而导致预报的失败,是降雨(雪)预报的难点和重点。利用北京地区高分辨率快速循环同化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BJ-RUC)对2010年1月2—3日一次典型的回流暴雪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数值模式的模拟能力,研究各层主要影响系统结构特征及形成暴雪的关键性条件,探讨典型回流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主要结论为:数值模式对此次暴雪过程的近地面回流冷空气、中低层低值系统及变化特征、主要降雪时段和降雪量模拟效果较好,对降雪落区的模拟存在一定偏差。低层回流偏东风遇到地形后引起垂直运动主要在低层800 hPa以下,所产生的降雪量不大,而其与上游850~700 hPa低涡系统发展东移其前部的上升运动汇合所形成的大范围、深厚、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产生明显降雪的关键性条件。上游低涡系统前部西南暖湿气流相对应的大湿度区移近是产生较强降雪的重要条件。持续的低层回流冷空气湿度较大,对于低层大气起到水汽输送的作用。回流冷空气使低层大气维持长时间的水汽输送并与其上层东移的大湿度区相结合,增加湿层厚度,有利于降雪持续而形成较强降雪。降雪开始时间和降雪强度的变化与对流层中下转偏南风的时间和偏南风风速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05.
探空观测是气象资料同化中最基本的常规观测资料,对同化分析和预报的有效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现有探空观测站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分布不均匀,且每日仅有两次观测,数量偏少,限制了其分析场对中小尺度大气状态的准确再现能力。自我国L波段雷达-数字探空仪更新换代以来,探空观测具备了获取每日4次、垂直分辨为秒级和分钟级的大气廓线资料。本文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通过06时(世界时,下同)加密探空资料和12时常规探空资料的有效同化,研究分析了时间加密探空观测资料对同化分析和预报质量的敏感性影响。结果表明:同化06时的时间加密探空资料的午后暴雨预报质量优于12时常规探空观测。具体而言,同化06时的时间加密探空资料预报的大雨和暴雨的预报技巧高于12时常规探空资料;位势高度、温度和风场等预报场的均方根误差在高层的改进效果更加明显;06时的时间加密探空资料的同化对高层的高空急流和低层的水汽通量散度的预报质量贡献更大。批量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有效同化时间加密探空资料对分析和数值预报效果改进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Application of LICOM to the numerical study of the water exchange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oceans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 IntroductionThe South China Sea (SCS) is the largestmarginal sea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ee Fig. 1). It con-nects with the SCS through the Taiwan Strait, with thePacific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with the Sulu Seathrough the Mindoro and Balabac Straits and with theJava Sea and Andaman Sea through the Sunda Shelf(For convenience, here we refer to the section at 1.5°N,Fig. 2). It is shown that the seasonal SCS circulation ismostly affected by the summer/winter monsoon, andthe no… 相似文献
107.
一次双台风影响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涡旋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上海地区一次双台风环境影响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及分析,探讨了强降水过程中大气中低层的涡旋特征及发展机理。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处于双台风、大陆高压的共同影响下,中低层伴随有较明显的中尺度低涡发展。(2)与涡旋相关的局地垂直涡度由低层开始发展,先期涡度发展集中于850 hPa以下,之后向大气中上层发展增强,涡旋尺度强度也随之发展,最终形成在对流层下半部具有闭合式气旋性环流的深厚涡旋。(3)影响局地涡度变化的水平平流项、垂直平流项、散度制造项和倾斜项对不同时间、不同高度的涡度作用各不相同,其中散度制造项是中低层涡度的主要来源,垂直平流项的输送作用对中上层的涡度发展有重要作用,倾斜项对涡旋发展移动也有部分贡献。(4)通过敏感性试验考察了对流潜热反馈的贡献,发现潜热释放过程通过加热改变大气温压场结构,从而维持并改变局地涡度倾向的中低层辐合及对流上升运动,对涡旋的发展和移动起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比较POM模式模拟与观测(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的南海海面高度(SSH)的季节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和差异.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POM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南海SSH的季节变化;冬季与夏季,春季与秋季南海海面异常场形式完全相反,冬季Ekman输运造成在西海岸的堆积要比夏季在东海岸堆积更明显,而吕宋冷涡中心附近和吕宋海峡海面季节变化振幅最大;除春季以外,在南海绝大部分海域,海面高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风力的控制,南海海面热量通量对SSH的季节变化贡献约为20%,风应力对SSH的季节变化的贡献约为80%. 相似文献
109.
S. K. Chaulya R. S. Singh M. K. Chakraborty B. K. Srivastava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2000,18(3):193-207
An integrated study on biological stabilisation of a dump slope has indicated that biological reclamation with grass and tree spec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long term stability of this coal mine dump in India. The grasses have greater soil binding capacity and help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and improve dump stability. Native grasses such as Bamboo (Dendrocalmus strictus) and Kashi (Saccharum spontaneum) are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grass species which can stabilise the dump slopes. Field observation of growth performance of grasses have indicated that mean grass height, root depth and below-ground root biomass are 185 cm (±68), 45 cm (±5) and 467 g m–2 (±170), respectively after three years of grass growth on Mudidih overburden dump slope in India.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tree species, namely Sisum (Dalbergia sisoo) and Subabool (Leucena lecocephala), in terms of height, diameter increment,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root depth have shown mean values of 219 cm (±94), 48 mm (±6), 4.0 kg m–2 (±1.5) and 1 m (±0.1), respectively. This acts as biological fertility which helps in root prolifer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dump stability. From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roots of these grass and tree species hav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factor of safety of dump from 1.4 to 1.8 and therefore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maintaining long term stability. 相似文献
110.
叠加褶皱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加褶皱作为地壳构造变形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 对于确定多期变形和构造运动期次, 探讨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内外生矿床的空间分布、形成与变形特征均有重要研究意义。在回顾叠加褶皱研究历史与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基础上, 系统地总结了叠加褶皱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指出叠加褶皱主要有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及剪切褶皱作用3种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 选取典型的叠加褶皱, 剖析了其构造样式及形成机制, 并探讨了叠加褶皱研究的难点与可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