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82篇 |
免费 | 1933篇 |
国内免费 | 18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01篇 |
大气科学 | 1059篇 |
地球物理 | 3255篇 |
地质学 | 4192篇 |
海洋学 | 835篇 |
天文学 | 492篇 |
综合类 | 723篇 |
自然地理 | 5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135篇 |
2022年 | 245篇 |
2021年 | 296篇 |
2020年 | 327篇 |
2019年 | 375篇 |
2018年 | 279篇 |
2017年 | 329篇 |
2016年 | 356篇 |
2015年 | 416篇 |
2014年 | 451篇 |
2013年 | 514篇 |
2012年 | 532篇 |
2011年 | 552篇 |
2010年 | 417篇 |
2009年 | 545篇 |
2008年 | 459篇 |
2007年 | 602篇 |
2006年 | 546篇 |
2005年 | 426篇 |
2004年 | 417篇 |
2003年 | 400篇 |
2002年 | 345篇 |
2001年 | 318篇 |
2000年 | 331篇 |
1999年 | 321篇 |
1998年 | 282篇 |
1997年 | 274篇 |
1996年 | 257篇 |
1995年 | 197篇 |
1994年 | 205篇 |
1993年 | 173篇 |
1992年 | 132篇 |
1991年 | 91篇 |
1990年 | 92篇 |
1989年 | 80篇 |
1988年 | 64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7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通过ArcPAD Studio开发环境和VBScript开发工具以及VC++和ArcEngine 9.3,开发了适合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外业调绘软件,解决了内外业作业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实现了两者一体化。通过Configuration和Layer两种开发方式,参考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相关规范,实现了地理要素覆盖数据及地理要素的采集、编辑,实现了样点照片及其相关属性的采集。本文还就数据预处理及采集后的数据后处理进行了阐述,使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外业调绘工作更加完整化、流程化。 相似文献
122.
123.
太湖风浪场的计算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探讨了浅水风浪数值模型—SWAN模型应用于模拟内陆湖泊风浪生成和传播变形时的特点。该模型存在不能有效地模拟近固壁边界处风浪场的缺点,以能正确地模拟湖区的风浪场和节约计算时间为原则,确定了计算范围。对太湖进行了风场和风浪场的现场观测。分别利用规范公式和SWAN模型两种方法、根据观测和预报的风场计算了湖区的有效波高,并将计算结果和现场观测值进行了详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观测的风场,利用两种方法所计算的太湖风浪场的精度基本相当;在根据观测的风场、利用SWAN模型计算内陆湖泊的风浪场时,需要精心选择恰当的风场;在根据预报的风场预报湖区风浪场时,SWAN模型的精度要高于规范公式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4.
利用WAVEWATCHⅢ海浪模式模拟的1993-2011年中国东部海域19 a冬季逐日海浪场资料以及同期CCMP逐日风场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的方法分析了冬季中国东部海域海浪场与提前0~5 d的东亚大陆地面风场的关联特征。结果发现:海浪场与提前1 d的地面风场的关联更有意义;SVD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分别反映了贝加尔湖以东南下的反气旋式偏北扰动大风(或气旋式偏南扰动大风)和中国东部平原入海的气旋式扰动风场(或反气旋式扰动风场)对中国东部海域海浪的扰动影响。此外,SVD分析还揭示了冬季影响中国东部海域海浪的大风关键区和移动路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风关键区从贝加尔湖以东逐步由蒙古南下影响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最后到达中国东部海域。 相似文献
125.
126.
多部多普勒雷达同步探测三维风场反演系统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项目首次启用双多普勒雷达组网同步观测,如何从同步观测的暴雨资料中反演三维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项目需要,建立了国内首套多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同步探测三维风场反演软件系统,并反演出2001年7月13日由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到的一个中β尺度暴雨系统的三维风场,结果显示,该三维风场结构合理,系统能满足外场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7.
青藏高原雷暴云降水与地面电场的观测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在2003年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雷暴云的观测试验中,三次伴有降水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地面电场(Egnd)随降水的漂移现象,而且固态和液态降水对Egnd的极性改变并不相同。为了模拟再现高原雷暴云降水和Egnd之间的关系,选取了8月13日这次具有高原雷暴代表性特征的过程,模拟了雷暴云移经观测点上空期间,测站固、液态降水与Egnd的变化以及雷暴云下部正电荷区的空间分布。模拟的Egnd及固、液态降水与其的对应关系与观测事实较一致。分析结果表明,固态降水主要携带正电荷,液态降水主要携带负电荷,各类带不同极性和数量电荷的降水粒子常共存在雷暴云中,Egnd主要受携带电荷量占主导地位的降水粒子的影响,地面出现强正电场时正好是云在当顶并且地面出现强固态降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8.
129.
Integrating lysimeter drainage and eddy covariance flux measurements in a groundwater recharge model
Vicente Vásquez Anton Thomsen Bo V. Iversen Rasmus Jensen Rasmus Ringgaard 《水文科学杂志》2013,58(9):1520-1537
AbstractField-scale water balance is difficult to characterize because controls exerted by soils and vegetation are mostly inferred from local-scale measurements with relatively small support volumes. Eddy covariance flux and lysimeters have been used to infer and evaluate field-scale water balances because they have larger footprint areas than local soil moisture measurements. This study quantifies heterogeneity of soil deep drainage (D) in four 12.5-m2 repacked lysimeters, compares evapotranspiration from eddy covariance (ETEC) and mass balance residuals of lysimeters (ETwbLys), and models D to estimate groundwater recharge. Variation in measured D was attributed to redirection of snowmelt infiltration and differences in lysimeter hydraulic properties caused by surface soil treatment.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of 2010, 2011 and 2012, ETwbLys (278, 289 and 269 mm, respectively)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TEC (298, 301 and 335 mm). Annual recharge estimated from modelled D was 486, 624 and 613 mm for three calendar years 2010, 2011 and 2012, respectively. In summary, lysimeter D and ETEC can be integrated to estimate and model groundwater recharge.
Editor D. Koutsoyiannis 相似文献
130.
地球物理仪器在国防、资源探测、自然灾害监测和工程质量检测等领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技术进步迅速.国际上,地球物理仪器发展趋于多功能化、轻便化、智能化、可视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方面我国对地球物理仪器的需求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对国外仪器的过分依赖,严重冲击了我们对地球物理仪器的自主研发.在这样的逆境中,我国地球物理技术工作者仍然坚持不懈,在重、磁、电、地震、放射性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具有国际领先的水平.基于这种现状,我国地球物理仪器发展应该坚持适当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研产用相结合,形成标准统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制体系,提高工艺水平和售后服务质量;重视地球深部探测、航空物探、海洋探测、地质灾害监测和国防工程领域的地球物理仪器开发和研制;发挥学术组织的特殊作用,集中力量组织攻关,争取在关键领域中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地球物理技术和仪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