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1篇
  免费   521篇
  国内免费   770篇
测绘学   168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511篇
地质学   2366篇
海洋学   30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28篇
自然地理   84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24.
中国近海的天然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最新勘探资料,在综合分析中国近海海域天然气勘探现状、资源潜力及其区域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近海海域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及目前比较现实的勘探目标,展示了我国近海海域天然气勘探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25.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沉积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非常规的天然气矿藏,其形成与分布除了需要特定的温压条件外,还需要合适的沉积条件。截止2002年底,世界上共有l16处已直接或间接发现水合物,直接见到水合物样品的只有23处(海洋20处、陆地3处),所以对水合物沉积条件的系统研究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文献报道也较少,目前认为其形成的沉积控制因素主要有岩性、沉积速率、有机碳含量、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等4方面。  相似文献   
26.
离子色谱分析在黄土和粉尘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中存在着大量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以往的测试方法多为原子吸收和ICP—MS,离子色谱法在测试黄土样品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含量中应用不多。将黄土地质标准样品进行消解后用离子色谱进行测试,测试效果良好,重复测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与推荐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准确度和精密度符舍相关的质量控制要求。本实验方法测试的离子含量都在仪器响应呈线性的最佳测试范围之内,标准曲线经回归后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9。黄土样品的分析结果与粉尘气溶胶样品的离子分析结果对比表明,此方法对于探讨粉尘起源以及沙尘暴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28.
“八五”、“九五”期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幅度增长,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的深化研究密切关系到天然气储量的增长势头。克拉通盆地下层序古隆起控气理论和上层序非构造圈闭控气机理是克拉通大中型气田富集分布的基本规律,前陆盆地是我国富气盆地类型之一,其冲断带下盘大型造圈闭群、前缘斜坡岩性尖灭区带与浅层次生气藏、前缘隆起上的断块圈闭群等是该类盆地有利的天然气富集区带。依据充分的地质资料,结合我国天然气勘探实际,提  相似文献   
29.
苏北盐城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盐城凹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上、下2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上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K2t(生)-K2t、E1f1(储)一E1f1 E1f2(盖),古生界、中生界浦口组和泰州组为烃源岩层,泰州组和阜宁组一段为储集层,阜宁组一段顶部至二段暗色泥岩为区域盖层,油气沿深大断裂运移,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在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早期,有利勘探区在深大断裂附近的中、新生界发育地区;下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生)-Pz、K2p(储)-K2p3 K2p4(盖),油气通过断层或不整合运移,油气大量生成的关键时刻为古近纪早期,该系统中气藏分布在古生界被中生界覆盖地区。  相似文献   
30.
At present, the barotropic buoyant stability parameter has been derived from a vertical virtual displacement of a water parcel. The barotropic inertial stability parameter in the eccentrically cyclogeostrophic, basic current field was derived in 2003 from a horizontal cross-stream virtual displacement of a parcel. By expressing acceleration of a parcel due to a virtual displacement, which is arbitrarily sloping within a vertical section across the basic current, in terms of natural coordinates, we derived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baroclinic buoyant stability parameter B 2 2,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 of baroclinic inertial stability parameter I 2 2, the baroclinic joint stability parameter J 2, its buoyant component B 2 and its inertial component I 2. B 2 is far greater than I 2 2, and when neglecting relative vorticity except for vertical shear, a downward convex curve of J 2 plotted against the slope of a virtual displacement follows a trend of B 2 curve. If a parcel displaces along a horizontal surface or an isopycnal surface, however, B 2 vanishes, and J 2 becomes equal to I 2. Actual parcel is apt to displace not only along the bottom slope, but also along the sea surface and an isopycnal interfacial surface, which is approximately equivalent to an isentropic surface, preferred by lateral mixing and exchange of momentum. Such actual displacement makes B 2 vanishing, and grants I 2 an important role. The present analysis of I 2 examining effects due to curvature 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hear vorticities are useful in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aroclinic instability in actual oceanic stre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