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18篇 |
免费 | 934篇 |
国内免费 | 18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4篇 |
大气科学 | 174篇 |
地球物理 | 1504篇 |
地质学 | 4652篇 |
海洋学 | 664篇 |
天文学 | 34篇 |
综合类 | 209篇 |
自然地理 | 2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96篇 |
2022年 | 150篇 |
2021年 | 177篇 |
2020年 | 207篇 |
2019年 | 272篇 |
2018年 | 210篇 |
2017年 | 236篇 |
2016年 | 253篇 |
2015年 | 279篇 |
2014年 | 334篇 |
2013年 | 279篇 |
2012年 | 318篇 |
2011年 | 336篇 |
2010年 | 283篇 |
2009年 | 360篇 |
2008年 | 367篇 |
2007年 | 396篇 |
2006年 | 424篇 |
2005年 | 306篇 |
2004年 | 313篇 |
2003年 | 260篇 |
2002年 | 228篇 |
2001年 | 223篇 |
2000年 | 188篇 |
1999年 | 186篇 |
1998年 | 159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115篇 |
1995年 | 100篇 |
1994年 | 107篇 |
1993年 | 69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多年来,马家沟组白云岩的成因一直是地质研究者讨论的热点话题.对苏里格地区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的微量元素及C、O、Sr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表明,微量元素表现为高铁、低锰、低锶、低钠;白云石、白云质角砾和孔洞充填白云岩的δ13C和δ18O值较为近似,且白云岩的δ1... 相似文献
102.
断层活动方式与地震地表变形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断层弹性位错理论及断层滑动非均匀模型,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发震断层逆断、正断和水平走滑三种不同活动方式下的地表变形,探讨了断层不同活动方式下的地震应变与位移的分布规律及震级、断层倾角对地震地表变形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地表变形影响因素很多,如地质构造条件、岩性介质特征、断层活动强度、断层产状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等,但分布形态最终决定于断层活动方式,变形大小则决定于断层活动强度,其它均为局地因素,只影响分布形态的局部扭曲。断层不同活动方式下的地震地表变形分布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分布特征可作为地震研究及近活动断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或加固防护参考。 相似文献
103.
利用1955-2009年西藏那曲气象站(NQ站)和2001-2009年BJ野外气象站(BJ站)的观测资料,对NQ站和BJ站气温、风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J站的年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均低于NQ站,年平均风速反之;两站(NQ站-BJ站)温度差的增长率依次为最低温度(0.117℃.a-1)>年平均温度(0.034℃.a-1)>最高温度(-0.014℃.a-1),年平均风速为0.076m.s-1.a-1;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的2006年为界,2001-2005年和2006-2009年分别为人类活动影响较弱期和较强期。人类活动影响较强期与较弱期相比,两站温度差异增加的幅度依次为最低温度(0.512℃)>年平均温度(0.152℃)>最高温度(-0.025℃),年平均风速为-0.198m.s-1。 相似文献
104.
产于玄武岩中的蓝宝石颜色通常较深 ,山东昌乐蓝宝石的颜色因其晶体巨大更显得深暗。这类蓝宝石曾多次进行过改色试验 ,但成效都不大。通过对电子探针及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吸收光谱图测试结果的分析 ,并对山东昌乐蓝宝石的颜色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昌乐蓝宝石的主要致色元素为Fe,Ti,Cr,Ni等 ,Fe2 O3 FeO含量高及TiO2含量少 ,以及成对Fe3 的大量存在是其颜色偏深的重要原因 ;TiO2 含量对蓝宝石颜色纯度影响很大 ,也是蓝宝石改色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5.
尝试建立变截面桩的挠曲线微分方程,继而提出了变截面优化桩的概念,并给出了端承桩的一种优化算法。还以圆截面大孔径挖孔灌注桩为例,在桩顶受竖向荷载、水平横向力及弯矩作用时,进行了最轻重量设计。通过计算表明,使用变截面优化桩可使桩的体积减少30%以上。 相似文献
106.
Abstract The initial volcanic phase of Cretaceous island arc strata in central Puerto Rico,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extinct Greater Antilles Arc, comprises a 6‐km thick pile of lava and volcanic breccia (Río Majada Group). Preserved within the sequence is a conspicuous shift in absolute abundances of the more incompatible elements, including Th, Nb, and the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REE: La, Ce, Pr and Nd). The compositional shift is marked by a decrease in La/Sm from averages of 2.11 in the lowest third of the pile (Formation A) to 1.48 at the top (Formation C), and by a distinctive flattening of LREE segments of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i87Sr/86Sr and ?Nd average about 0.7035 and 8.2, respectively, in early Formation A basalts. These ranges normally overlap samples from later Formations B and C.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latter group are more variable, however, and several samples are considerably more radiogenic than Formation A basalts, such that i87Sr/86Sr averages almost 0.7042 while ?Nd‐values decrease to 7.5 in Formation B and C basalts. Theoretical models of non‐modal melting processes in both amphibole peridotite and spinel lherzolite source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of depleted Th, Nb, and LREE abundances in Puerto Rican basalts. Low Nb concentrations less than normal mid‐oceanic ridge basalts in Formation A basalts indicate the wedge was slightly depleted by low‐volume decompression fusion due to induced convection in the back‐arc region prior to entry of the source into the arc melting zone. However, depleted patterns in Formation C basalts cannot be generated by relatively greater degrees of decompression fusion in the back‐arc, because addition of the La‐enriched slab‐derived component to more depleted source material invariably produces elevated rather than decreased La/Sm. Refluxing of Formation A harzburgitic residua is similarly precluded. In contrast, the observed patterns are readily reproduced by multistage melting models involving hybridized sources containing normal Formation A lherzolite source material blended with recycled, unrefluxed harzburgite residua. Successful models require hybrid sources containing large volumes of recycled harzburgite (up to 50%) during generation of Formation C basalts. Slightly elevated radiometric Sr and Nd isotopes in a few flows from Formation C are attributed to partial refluxing of the hybrid sources within the wedge. 相似文献
107.
小秦岭地区发育有大量古元古代晚期的花岗质浅色脉体, 这为理解同时期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深熔作用和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本文对小秦岭地区三条花岗质浅色脉体中的锆石开展了CL图像、LA-ICP-MS U-Pb年代学及稀土元素的研究。浅色脉体中的锆石具有深熔成因锆石的斑杂状、平面状或弱振荡环带的内部结构及较为自形的外部形态特征, 测得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1867±13) Ma (MSWD=0.22, n=21)、(1849±17) Ma (MSWD=0.79)和(1828±15) Ma (MSWD=0.33, n=20), 代表了该区深熔作用发生的时间。与上述三组年龄相对应, 其锆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由具较弱负Eu异常(Eu/Eu*=0.12~0.81)的重稀土相对富集型, 转变为中等负Eu异常(Eu/Eu*=0.29~0.61)的近平坦重稀土型、再到显著负Eu异常(Eu/Eu*=0.15~0.54)的重稀土富集型, 结合锆石Ti温度计获取其结晶温度为574~708 °C, 表明地壳深熔作用的发生可能与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退变质作用有关。结合前人的变质年代学数据可知, 小秦岭地区1.87~1.82 Ga的深熔作用应与~1.95 Ga时东、西部陆块碰撞造山所致增厚地壳的长期抬升和冷却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8.
109.
突出山铜铁矿床是东天山雅满苏石炭纪弧前-岛弧带中代表性的铁多金属矿床, 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底坎尔组下亚组火山岩中。矽卡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1℃~>380℃, 盐度为1.91%~23.18% NaCleq, 密度为0.76~1.09 g/cm3, 热液硫化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1℃~280℃, 盐度为0.35%~23.05% NaCleq, 密度为0.74~1.13 g/cm3, 表明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的NaCl-H2O体系。(绿泥石)绿帘石矽卡岩、磁铁矿(镜铁矿)矿石、含磁铁矿灰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均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LREE/HREE=2.85~9.21), 以出现负铕异常(δEu=0.22~1.09)和铈异常不发育为特征, 与底坎尔组火山岩相似, 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底坎尔组火山岩。矿区矽卡岩可能是火山热液交代碳酸盐岩形成的, 成矿条件为中-高温、较为宽广的氧化还原环境, 矿床成因属火山热液交代型。 相似文献
110.
对太平洋CL、CM海山调查时获取9个富钴结壳样品,采用化学处理及ICP-MS法进行分析。对贵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富集因子、标准化模式以及来源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海山结壳中贵金属元素Ag、Au、Ru、Rh、Pd、Pt等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1.05×10-6、2.3×10-6、15.6×10-9、22.3×10-9、2.39×10-9和432×10-9。与结核、洋壳及陆地矿石的Pd/(Pt+Pd)、Pt/(Pt+Pd)和Pd/Pt等贵金属元素的比值相比,大洋富钴结壳的 Pd/(Pt+Pd) 比值最低,为0.006;其次是结核,为0.06;洋壳为0.08;陆地矿石的Pd/(Pt+Pd)比值较大,为0.35~0.65。结壳的Pt/(Pt+Pd)比值最高,为0.99;其次是结核,为0.95;洋壳为0.93;陆地矿石的Pt/(Pt+Pd)比值相对较低,为0.33~0.65。统计分析显示了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中贵金属元素的特征参数变化,并且说明富钴结壳中富铂、金、钌、铑,而贫钯。贵金属元素标准化显示,海山富钴结壳均存在着Pt、Au正异常和Pd的负异常,其中Au异常幅度与结核的Au异常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