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1篇 |
免费 | 274篇 |
国内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3篇 |
大气科学 | 155篇 |
地球物理 | 447篇 |
地质学 | 554篇 |
海洋学 | 125篇 |
天文学 | 43篇 |
综合类 | 160篇 |
自然地理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77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83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76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 solution scheme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or an existing RTDHT system to simulate large-scale finite element(FE) numerical substructures. The analysis of the FE numerical substructure is split into response analysis and signal generation tasks, and executed in two different target computers in real-time. One target computer implements the response analysis task, wherein a large time-step is used to solve the FE substructure, and another target computer implements the signal generation task, wherein an interpolation program is used to generate control signals in a small time-step to meet the input demand of the controller. By using this strategy, the scale of the FE numerical substructure simulation may b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proposed scheme is initially verified by two FE numerical substructure models with 98 and 1240 degrees of freedom(DOFs). Thereafter, RTDHTs of a single frame-foundation structure are implemented where the foundation, considered as the numerical substructure, is simulated by the FE model with 1240 DOFs. Good agreement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RTDHT and those from the FE analysis in ABAQUS a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992.
异常事件对EMD方法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进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6):805-814
作者指出异常事件在数据中形成局部的高频信号 ,运用经验模态分解 (EMD)方法分析这种存在异常事件干扰的数据 ,就会产生本征模函数 (IMF)的频率混叠现象 ,而造成物理过程的重叠 ,使得难以用时间过程曲线表现特定的物理过程。这一问题是 EMD方法中尚未妥善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利用干扰信号极值及其两边的极大与极小值位置与原始数据有明显对应关系的特征 ,将相关 IMF中的异常信息直接滤除 ,再用 Spline插值方法弥补滤除时段的数据 ,得到重新拟合的该 IMF数据。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取出异常信号 ,提取的精度与异常信号的时段长度有关。而且 ,拟合结果消除了异常干扰 ,可以将该 IMF与其余 IMF一起叠加成没有异常干扰的数据。将滤除了异常干扰的数据再次进行 EMD分解 ,可以得到新的 IMF系列 ,而它与不加校正的分解结果有相当大的差别 ,可靠地反映了真实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只有在有效滤除异常干扰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可靠的 IMF系列 ,并准确地描述各种尺度的现象 ;消除了异常干扰的 IMF可以任意单独或组合使用 ,表现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与过程 ;所讨论的方法只适合异常时段较小的情形。对于异常时段接近或大于正常变化周期的干扰还需要探讨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993.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在内蒙古西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额(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以石炭系—二叠系为主要目的层开展了油气地质调查实施的7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的处理和定性分析,在综合信息反演和成像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磁电综合反演剖面图。以钻井、地震和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约束条件,确定了电性层标定和解释的基本原则。利用大地电磁测深反演电阻率低阻标志层,准确地界定了中生界的埋深和厚度,次高阻层半定量地刻画出了石炭系—二叠系的分布,对剖面的地质层位进行了追踪划分,对研究区地层、电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研究成果表明,大地电磁测深法是获取中生界、古生界分布的重要手段。在银-额盆地复杂地质条件和沙漠区恶劣的施工条件下,大地电磁测深法显示出的优势和良好的勘探效果尤为明显,在该区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调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用三维解析信号技术处理华南航磁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于低纬度的华南发育了大量的花岗岩和火山岩 ,其磁场特征不同于其他地区。本文用三维解析信号技术对华南航磁异常进行了处理 ,以探索在不同地质背景地区的解析信号技术的应用效果。根据解析信号的强弱 ,对华南磁场进行了分区 ,并结合地震和华南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磁场分区的深部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996.
997.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措施,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形成环境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文中以北京城轨道交通13号线霍营-回龙观段的观测振动信号作为输入,选择6层、10层和1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5层砌体结构,建立土结相互作用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构各层振动响应以及傅氏谱,从这两方面分析结构响应随距离的变化关... 相似文献
998.
999.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BDS-3)B1C信号相较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卫星信号,从信号结构、编码方式再到导航电文结构都发生了改变,包括引入导频信号、二次编码、BOC调制、LDPC编码和B-CNAV1导航电文结构等.这些改变一方面提高了信号性能(如抗多路径、信号捕获和跟踪精度等);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接收机的信号捕获技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需处理更大的数据流,解决由二次编码带来的符号翻转和BOC调制造成的捕获多峰性问题.针对BDS-3接收机的工程实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有效的两级B1C信号捕获技术.其中第一阶段采用扩展并行平均相关搜获结构,用以解决符号翻转问题,同时实现高效的信号粗捕获;第二阶段在缩小的搜索范围内进行高精度搜索,此步骤可有效避免信号多峰性造成的误锁可能.除此之外,本文还介绍了单信道和多信道组合式捕获技术,用户可根据资源占用和捕获灵敏度需求选取更有效的捕获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允许使用更小更经济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模块,并通过大量并行处理的方法实现快速捕获.相较传统的高精度捕获技术,此方法在采样频率超过50MHz时,能够在保证相近的捕获精度的同时减少至少61%的运算量. 相似文献
1000.
我们通过荧光染色、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Self-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首次研究了棘头梅童鱼(Richardson,1844)的核型特征。雌性核型有24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n=48a,NF=48),而雄性核型包含22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单体和1条中间着丝粒染色体(2n=1m+46a,NF=48)。雌性和雄性核型之间的差异表明,棘头梅童鱼的性染色体系统为X1X1X2X2/X1X2Y型,其中Y为雄性中特有的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三色FISH结果显示,5S rDNA和18S rDNA位点定位在最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X1)以及Y染色体的短臂;X1染色体上有一个特异的臂间端粒信号(ITS),与5S rDNA位点部分重叠。Self-GISH结果显示,在推定的性染色体DNA重复序列聚集。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关于棘头梅童鱼Y染色体起源的假说:Y染色体起源于祖先核型(2n=48a)中的两条端部着丝染色体融合,并且在此过程中伴随着片段缺失。本研究首次在石首鱼科中描述了异形的性染色体,将为其他石首鱼的性染色体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