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0篇
  免费   444篇
  国内免费   41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451篇
地质学   1840篇
海洋学   258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3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黄小巾      吴中海  李家存    尼玛次仁  刘艳辉    黄小龙  张铎     《地质通报》2014,33(04):578-593
利用LANDSAT ETM+和ASTGTM数据构建了滇西北裂陷带三维可视化图像,并对区内各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解译与分析,然后针对该区31个主要断陷盆地,提取了多种指示边界断裂活动性的构造地貌参数,最后归纳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的特点,并将活动性区分为强、中、弱三级。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存在明显差异性和分区性。整体而言,丽江—大理断陷带与程海—宾川断裂带活动性最为显著,其次为剑川断裂带,通甸—巍山断裂带的活动性在4组中最弱。总体而言,滇西北裂陷带的断裂强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边界上,在纬度上以南、北端的断裂活动性为最强,中部弱;经度上为中间弱,东、西两边较强,并且该区断裂活动性的分区性及差异与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性整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断裂活动性与地震活动之间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72.

塔里木盆地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多期断裂系统和隆凹构造,在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均发生了横向迁移。通过大量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断裂分析,结合地层残余厚度及分布状况,参考重点层系构造图,经研究发现,不同地质时期的断裂系统具有按照先后顺序有规律的横向迁移特征。同时,不同时期塔里木盆地隆凹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塔里木盆地独有的早期深埋、中期二叠纪火山活动及晚期快速沉降三大地质事件的发生,地层沉积沉降和构造隆升的不均衡性,使得烃源岩在平面上的演化程度呈现不均一性。按现今构造单元可分为古隆起生烃终止区、古隆起阶段生烃区、凹陷生烃衰竭区、凹陷阶段生烃区和凹陷周期持续生烃区等5类烃源岩演化区。现今台盆区仅有阿满过渡带、塔北隆起中段、草湖次凹、麦盖提斜坡及塔西南山前等5个地区发育有效烃源岩,持续生烃或阶段生烃,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晚期成藏提供了不竭的烃源。

  相似文献   
973.

殉人的植物性食物组成分析是了解个体乃至群体生活习性和生活状况的重要基础, 对于殉人的身份辨识及殉葬制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商周时期存在大量墓葬殉人现象, 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殉人与墓主关系、殉人身份辨识等方面, 对其植物性食物来源的分析十分薄弱。本研究选取陕西旬邑西头遗址M90的37具殉人作为对象, 对其牙齿表面附着牙结石进行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 并对墓葬中随葬动物骨骼等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结果显示, M90年代应为商末周初时期; 发现有粟类植物、小麦族(Triticeae)、块根块茎、食用豆类、坚果类等5类植物淀粉粒, 以及粟稃壳、禾草类稃壳、早熟禾亚科和黍亚科等茎叶植硅体。综合商周时期旬邑地区植物考古的证据, 认为西头遗址殉人的植物性食物结构较为多样, 以当时社会主流的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等粟类作物为主, 小麦族植物占比较少, 块根块茎、食用豆类和坚果类植物亦有部分摄入。从淀粉粒的损伤特征和稃壳类植硅体的发现来看, 食物在食用前经过了碾磨或蒸煮等加工处理, 其谷物脱壳水平应较为先进。此外, 殉人在以粟黍为主的主粮摄入上无明显差别, 仅在小麦族植物的食用上有所区别。目前所知商周时期殉人的食谱均以粟黍为主的C4类植物为主, 但由于殉人与墓主关系及殉人身份等级的差异, 在以小麦族植物为代表的C3类植物摄入上差异明显, 这种差异性的饮食结构显示了不同时期先民在饮食上的选择偏好, 以及等级差异对古人饮食的影响。本研究首次从植物利用角度对殉人的食谱进行分析, 填补了以往文献、植物大遗存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对古人饮食来源认识的不足, 为商周时期殉葬制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74.
古汾河改道是运城盆地新生代时期一次重要的地表巨变过程,对于古汾河改道时限目前仍存在着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2种观点,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以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为调查对象,在光释光测年的基础上,厘定了沉积序列转换的关键时限;结合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析了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的成因及地质主控因素。研究认为:运城盆地栲栳塬晚更新世沉积序列具有双层结构的特点,下部为一套河流相砂体,上部为一套风成相黄土,二者之间的界限大约在7.6~6.3万年;碎屑锆石年龄序列对比分析认为,栲栳塬晚更新世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与运城盆地汾河古河道的沉积特征基本一致,晚更新世中期,由于峨眉台地的区域性抬升,古汾河发生改道进而退出运城盆地,栲栳塬早期的河流相沉积之上开始接受持续的风成相沉积;运城盆地晚更新世中期的构造抬升事件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均有响应,预示着青藏高原在该时期存在一期明显的构造隆升,其远程效应是造成汾河改道退出运城盆地的主要动力。该研究成果从沉积角度为运城盆地古汾河的改道时限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75.
哈拉阿拉特组是西准噶尔哈拉阿拉特山一带分布最广, 研究程度最低, 时代认识分歧最大, 火山岩在该区全部组级地层中所占比例最高, 且层位相对较新的海相火山-沉积建造。笔者在该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 对哈拉阿拉特组中下部层位辉石安山岩与流纹岩进行LA-ICP-MS测年, 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06.9±5.5)Ma(MSWD=1.8)与(304.5±3.1)Ma(MSWD=0.63), 二者误差范围内一致, 综合所测锆石的CL图像特征, 指示其代表了哈拉阿拉特组的形成时代。结合前人化石资料将哈拉阿拉特组时代确定为晚石炭世, 认为其中下部层位时代不老于306.9Ma为宜。这一成果准确约束了区内海相火山地层的时代, 并为研究西准噶尔构造带的火山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976.
中国芒硝类矿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对芒硝矿的地质研究进展,包括芒硝分类、沉积环境、成因以及在地质上的作用等。芒硝矿的成因和成矿理论研究是当前芒硝矿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77.
摇蚊亚化石为摇蚊幼虫的几丁质头壳, 可以完好地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 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重视。近年来, 利用摇蚊亚化石头壳相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区、新疆-内蒙半干旱区开展了摇蚊-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并以之为基础重建了区域古环境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湖泊的营养盐演化定量重建结果表明, 该地区营养本底相对较高, 50~60μg/L总磷为该地区湖泊营养背景值, 且80~110μg/L总磷为湖泊草-藻型生态转变的营养阈值; 西北干旱区水文气候重建研究工作则证实该区域存在干旱的中世纪暖期和湿润的小冰期气候。 我国不同湖区摇蚊幼虫-环境因子数据库的研究, 丰富了湖泊摇蚊幼虫生态学知识, 提升了摇蚊亚化石在古环境、古气候信息解译中的应用能力。相比于国际同类研究, 国内已建立的转换函数在推导能力上与欧美地区相当, 但摇蚊亚化石分类体系与属种的生态属性研究尚需加强; 此外, 利用摇蚊亚化石在我国不同区域开展温度定量重建也有待推进。本文综述了我国在基于摇蚊亚化石的古环境重建和古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现有成果, 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进一步强调了摇蚊亚化石作为有效生物代用指标在我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78.
渤海西部TJC-1孔磁性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渤海西部海域TJC-1孔(孔深200.3m)磁性地层学的研究, 揭示了研究区更新统的高分辨率地层框架, 结果显示TJC-1孔底界年龄为2.28Ma, 根据年龄-深度曲线分为3个沉积阶段: 阶段Ⅰ年龄为0~0.781Ma, 埋深0~71.48m, 沉积物以粉、细砂为主, 位于Brunhes正极性时, 包括Blake、Big Lost等极性事件; 阶段Ⅱ年龄为0.781~1.068Ma, 埋深71.48~91.31m, 沉积物以细、中砂为主, 位于Matuyama负极性时, Jaramillo正极性亚时分布其间; 阶段Ⅲ年龄为1.068~2.280Ma, 埋深91.31~200.30m, 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和粘土相间分布, 位于Matuyama负极性时, 包括Olduvai和Reunion正极性亚时。该孔所获B/M 极性界限的深度(71.48m)与渤海及周边其他钻孔存在较大差别, 推测主要由第四纪早期以来渤海不同地区不同构造背景下沉积厚度的差异导致。  相似文献   
979.
基于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取得的各类实测地质资料,大致查明了宁波平原晚第四纪的沉积物组成及分布特征,建立了沉积剖面结构;采用14C和热释光测年、有孔虫和孢粉鉴定等方法,划分出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研究了沉积物的古环境信息,推测本区晚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历程为:湿热-温凉干燥-暖干-温凉湿润-温暖-冷干-温热湿润-温暖,其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各发生一次海侵,规模渐次增大;另外,总结出近十多万年以来本区古气候与全球变化相吻合,并且揭示了古气候变化过程及其与海平面升降、海陆变迁密切相关,气候转暖引起海侵,气候变冷发生海退。  相似文献   
980.
白银市"四旱"气候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白银市4站1957—2000年44年的降水资料,计算了“四旱”干旱指数,分析了各旱段干旱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全市每年都有干旱发生,即每年至少有一站发生某一干旱。在4个旱段中,春旱频率最高,春末夏初旱次之,干旱频率从甫至北增加;全市90%的年份降水偏差一致,但南部的降水比北部多一倍且稳定性较好。另外初步分析了“四旱”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