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4篇 |
免费 | 238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5篇 |
大气科学 | 46篇 |
地球物理 | 254篇 |
地质学 | 436篇 |
海洋学 | 84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173篇 |
自然地理 | 11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96篇 |
2016年 | 81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145篇 |
2011年 | 129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117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115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ndscapeecology,producedbyaGermannamedC.Trollin1939,wenttoresurrectioninthe1980safterhavingwaveredforoverfortyyears,andnowithasbeenanimportant,complicatedandcomprehensivecrossdiscipline.Inthe21stcentury,thesocialsustainabledevelopmentwillbethemajo… 相似文献
12.
典型地貌景观指数的多尺度效应分析——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指数作为定量描述景观特征的指数,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进行景观指数的尺度效应研究,对进一步理解格局与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TM影像为基础,选择山西省运城市平原、丘陵、山地及综合地貌4种不同地貌类型,对7个常用景观指数进行了多尺度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形上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结合度(COHESION)3个指数有明显的粒度效应,随粒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最大斑块指数(LPI)、周长面积比分维数(PAFRAC)、景观聚集度(CONTAG)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4个指数随粒度的增加几乎不发生变化.不同地貌的景观指数随幅度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景观形状指数(LSI)随幅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余6个指数在较小幅度范围内变化比较复杂,但随着幅度的增大有逐渐趋于平稳的趋势.针对研究区不同地貌类型,其景观指数在不同粒度和幅度下有较大区别,可以根据景观指数值的大小来区分地貌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大数据文本挖掘和分析工具,对比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和非武汉地区居民所发布的微文,探究了武汉樱花在不同居民群体间情感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本地居民樱花微文的关注点多而分散,非本地居民的关注点少而集中;2)武汉樱花对不同地区居民情感的影响与疫情发展状况紧密相关;3)武汉樱花在疫情期间对武汉居民具有情感支持效应,对非武汉地区居民具有情感凝聚效应;4)疫情改变人的情感和景观解读背景,并赋予景观新的意义,新的景观意义反作用于居民,构成情感闭合回路。最后提出建议,抗疫恢复工作应多关注居民心理层面的缺失,从居民与城市、景观的情感关系入手,向武汉居民传达城市美好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地区旅游开发的自然景观保护--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针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旅游开发中自然环境的特点,探讨溶洞景观的保护、喀斯特地表生态环境保护、水体的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学角度复原元代滦河上游的景观与物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方法,根据元代古籍中的景观与物候信息复原了13~14世纪滦河上游及其邻近地区的自然景观:(1) 坝下的落叶阔叶林景观;(2) 坝缘和坝上东部的草甸草原景观;(3) 坝上西部的典型草原景观;(4) 北部的沙地疏林草原景观;(5) 河湖湿地景观。事实表明:从宏观上看,元代的景观结构与现代基本一致。另外,通过物候现象的古今对比,发现14世纪30年代夏季芍药的始花期比现代约提早10天,而14世纪中叶初雪较现代约提早10天。 相似文献
16.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岭南疍民居住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疍家艇、船屋、窝棚及水栏、砖木房、钢筋水泥楼房等疍民居住建筑文化景观,指出其聚落特征经历了单一艇停泊、疍家艇集中停泊、岸边窝棚区、水栏区到岸上渔民新村的变化过程;在居住的地理环境方面,疍民的居住空间经历了从水上、岛屿、浅滩到陆地的变化过程;在聚居形式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我国典型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为例,综合使用GIS技术、道路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其道路网络结构特征的成因及其景观生态效应。在确定了24个独立的空间研究单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深圳市道路网络结构特征的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差异对道路网络结构特征的影响和道路格局特征的景观整体及重要组分的格局效应。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密度的增加导致交通用地密度、节点和廊道储量增加,道路网络结构复杂程度、格局指数降低;资源条件、环境和生态保护约束是导致道路网络复杂性增加、结构发育水平下降、网络格局指数不断降低的主要原因;深圳市的道路网络格局特征对全市景观整体格局没有表现显著的约束性影响,对建设用地显示出环境保护约束和空间吸引两个方面的综合效应,对于林地则表现出生态保护约束、空间排斥和物理分割三个方面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8.
南洞庭湖湿地景观文化的结构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是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由三个国际重要湿地组成的湖泊。作为洞庭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蕴藏着独特的景观文化资源,在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1999~2005年的调查结果,系统地分析了南洞庭湖湿地景观文化资源的结构特征:①物质文化(稻耕文化、船文化、建筑文化、生产文化、工程文化等);②精神文化(端午节、民俗艺术、湖乡忌禁、饮食文化、抗洪抢险、植物文化等);③制度文化(傩文化、楚文化、历史遗迹、湿地文物等);阐述了湿地文化的起源及地位,重点研究了15种景观文化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南洞庭湖景观文化的本质特征(湿地文化与水文化)具有国际重要湿地背景,典型的湘楚文化特点,突出的湿地特色,独特的世界遗产特点,同时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88,40(1):116-131
Book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Boundary Control and Legal Priniciples . Curtis M. Brown , Walter G. Robillard and Donald A. Wilson . Lost Initiatives: Canada's Forest Industries, Forest Policy, and Forest Conservation . R. Peter Gillis and Thomas R. Roach . The Navajo Atlas: Resources, People, and History of the Dine Bikeyah . James M. Goodman . The City and the Sign . M. Gottdiener AND Alexandros Ph . Lagopoulos , EDS. The Comfortable House: North American Suburban Architecture 1890–1930 . Alan Gowans . Arabic-Islamic Cities. Building and Planning Principles . Besim Salim Hakim . Contemporary Climatology . Ann Henderson -Sellers and Peter J. Robinson . A Trace of Desert Waters . Samuel G. Houghton . Geograph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1: Selected Writings of Gilbert F. White. Vol. 2: Themes from the Work of Gilbert F. White . Robert W. Kates AND Ian Burton , ED. Spatial Dimensions of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Rural Punjab) . Gopal Krishan . Maps of the Holy Land: Cartobibliography of Printed Maps, 1475–1900 . Compiled by Eran Laor , assisted by Shoshana Klein . The Geography of Third World Cities . Stella Lowder . A Perspective on U.S. Farm Problems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 Lance Mc Kinzie , Timothy G. Baker AND Wallace E. Tyner . Soil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R.P.C . Morgan , ED Geopolitics . Patrick O'Sullivan . Landscape, Meanings and Values . Edmund C. Penning -Rowsell AND David Lowenthal , EDS. 相似文献
20.
Zhaoyin WANG Shimin TIAN Yujun YI Guoan YU 《国际泥沙研究》2007,22(4):247-262
River regulation and river training have been performed for various purposes and negative effects have been shown in numerous cases. In some cases the negative effects are so serious that humans have to consider to "renaturalize" the regulated rivers. Only by using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ed river management the diverse river uses and natural fluvial processes and ecological systems may be harmonized. Based on analysis of case studies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river management and four principles of river training. The integrated river management comprises: 1) taking the watershed, upper stream basin including the tributaries,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and the estuary as an integrated entity in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and 2) mitig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n hydrology,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fluvial processes, land use and river us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while in achieving economic benefit from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flood safety management and hydropower exploitation. River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ur principles: 1) extending the duration of river water flowing on the continent, which may be achieved by extending the river course or reducing the flow velocity; 2) controlling various patterns of erosions and reducing the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rivers; 3) increasing the diversity of habitat and enhancing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river and riparian waters; and 4) restoring natural landscap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