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7篇
  免费   823篇
  国内免费   1060篇
测绘学   762篇
大气科学   1543篇
地球物理   1006篇
地质学   1545篇
海洋学   525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388篇
自然地理   1270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310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358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324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393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44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王盘兴等在"闭合气压系统环流指数的定义及计算"一文中定义了闭合气压系统的面积指数S、强度指数P和中心位置指数(λc,φc),并给出了它们的计算方案。但其中(λc,φc)的计算方案对低纬系统的计算存在明显误差,误差原因是原方案中的极点球面坐标系不适合低纬系统的计算。本文建立了一套原点位于搜索区Ω中心的新球面坐标系,通过坐标转换实现了低纬闭合气压系统中心位置指数(λc,φc)的准确计算。对7月南亚高压和1月蒙古高压中心位置指数(λc,φc)的实际计算表明,它既消除了低纬系统(南亚高压)(λc,φc)原计算方案的明显误差,又保持了与高纬系统(蒙古高压)(λc,φc)原计算方案计算结果的一致。因此,本文给出了适于计算任意纬度闭合气压系统中心位置指数(λc,φc)的计算方案。  相似文献   
492.
黑河实验区地表植被指数的区域分布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2,他引:10  
贾立  王介民 《高原气象》1999,18(2):245-249,T002
利用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TM卫星资料估算了黑河实验区夏季和近冬季地表标准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分析了NDVI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由于该实验区下垫面的复杂性,NDVI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和季节变化,NDVI的图像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地表植被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493.
利用中国太阳分光观测网的观测资料结合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气溶胶产品分析了北京、兰州、上海3个典型区域城市的气溶胶光学特性。结果表明:北京AOD(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为0.41±0.35,春夏高,秋冬低,Angstrm波长指数α年平均为1.40±0.85表现为细模态粒子,MODIS的光学厚度为0.52±0.39与地面观测相关系数为0.91,存在系统性高估;兰州AOD年平均为0.55±0.21,夏季最低,秋冬较高,α年平均为0.95±0.20表现为粗模态粒子,MODIS光学厚度为0.43±0.21与地面观测相关系数仅为0.07,存在系统性低估;上海AOD年平均为0.55±0.21,无明显季节变化,α平均为1.03±0.25,MODIS光学厚度为0.74±0.30与地面观测相关系数为0.75,存在系统性高估。城市地理位置和复杂地表等原因造成反照率的不确定,MODIS气溶胶产品在这3个城市的反演效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494.
中国东部若干地区大气气溶胶虚折射指数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欢陵  许军  黄正 《大气科学》1991,15(3):18-23
利用直接取样和积分片方法对大气气溶胶的折射指数虚部n_i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给出了中国东部不同类型地区气溶胶n_i的统计特征:城市地区为0.080;郊区为0.063;乡村地区为0.030;高山为0.012;南海区域为0.006。城市和郊区的n_i值,冬半年(11月至次年的5月)比夏半年(6月至10月)大,12月份的n_i为极大值。除南海外,中国东部各类地区的n_i值比国外同类地区偏大,这与把煤炭作为主要能源造成的燃煤烟尘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495.
近30年来中国气候的干湿变化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月平均温度,计算了中国各地水分需要量。根据水分需要量和降水量大小,将我国划分成潮湿、湿润、半湿润、半干燥和干燥5类气候区;并对这5个气候区1950年前后各30年时段的气候干湿状况进行讨论;此外还对影响气候干湿变化的重要因子,我国近30年来的降水进行了分析。 近3O多年来,各气候区的降水及气候状况呈现了不同的变化:潮湿和湿润气候区50年代降水较多,60年代降水偏少,70年代降水呈多变态;半湿润和半干燥气候区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多雨时段,1965年始,降水偏少,处于少雨阶段,  相似文献   
496.
信志红  郭建平  谭凯炎  张利华  孙义  杨荣光 《气象》2019,45(12):1736-1746
选用黄淮海冬麦区4个半冬性小麦品种郯麦98、山农18、徐麦33、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半冬性小麦籽粒灌浆速度变化趋势和气象因子对灌浆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播期冬小麦灌浆速度波动性最小、千粒重最大,迟播10 d冬小麦灌浆速度波动性最大、千粒重最小;华北区品种郯麦98灌浆速度表现最稳定、千粒重最高,而黄淮区品种皖麦52灌浆速度最大;半冬性小麦灌浆持续期为35~39 d;南北气候差异是影响各品种冬小麦灌浆速度不同的原因之一。半冬性小麦各播期灌浆速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灌浆速度变化与相关显著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相符合;灌浆速度峰值期一般出现在开花后15~25 d,迟播冬小麦最大灌浆速度出现时间较对照处理提前,不利于提高粒重;气温条件对冬小麦灌浆速度影响显著,其中最高气温要素是影响不同播期品种灌浆速度的共有关键因子。通径分析表明,最高气温对灌浆速度的作用由自身的直接效应决定,而日照时数与最低气温对灌浆速度的作用与间接效应一致;最高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的影响最重要,日照时数和最低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的影响较弱;最高和最低气温平均值、日照时数均为灌浆速度的限制因子,其中最高气温平均值对灌浆速度变化的决策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497.
侯灵  姚展予 《大气科学》2012,36(4):686-696
部分气象要素在某些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周循环特征,其位相和尺度因时因地而异.利用1980~2009年环北京地区地面常规观测气象要素资料、空气污染指数资料(简称API)及NCEP/DOE再分析资料,本文分析了环北京地区API、降水及多种气象要素的周变化特征,并对气溶胶影响降水的可能机制做了初步证明.分析表明:API表现出明显...  相似文献   
498.
余蓉  张小玲  李国平  高倩 《气象》2012,38(10):1207-1216
提要:应用1971—2000年华北、华中、华东各省1084个站的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南(31°N以南)、江淮和黄淮(31°~37°N)及黄河以北(37°N以北)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其中江南地区雷暴年代际递减更明显,黄河以北地区冰雹年代际递减最明显,而雷暴大风在三个区域的年代际递减均明显。雷暴大风常与冰雹伴随发生,高原和山地多于平原,高值区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对流性天气的减少与水汽和动力条件的减弱有关系。包含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的综合指数SWEAT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30年的演变趋势上,均与对流性天气的分布和演变趋势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499.
根据河南省棉花播种面积权重,选出安阳、新乡、商丘、周口和南阳5个代表站,利用棉花产量与棉花生育期间5个代表站旬平均光照、温度、降水的相关系数,确定7个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其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提出了考虑7个关键气象因子综合影响的棉花单产丰歉评估指标。应用该评估指标对1980~2004年棉花单产的丰歉进行检验,与实况一致的达84%,产量与评估指标相关系数达0.71以上,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500.
应用几何光学中的射线理论,直观地讨论了准定常波在时间平均基流中的传播,解释了定常 传播的纬向非均匀性。结果表明:折射指数平方可表示为基流绝对对基流流函数的微商,定常波的传播路径与折射指数平方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