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61篇
  免费   2463篇
  国内免费   3647篇
测绘学   3430篇
大气科学   2708篇
地球物理   3336篇
地质学   7701篇
海洋学   2312篇
天文学   481篇
综合类   1406篇
自然地理   2597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40篇
  2022年   476篇
  2021年   588篇
  2020年   638篇
  2019年   732篇
  2018年   535篇
  2017年   714篇
  2016年   699篇
  2015年   805篇
  2014年   962篇
  2013年   971篇
  2012年   1068篇
  2011年   1163篇
  2010年   979篇
  2009年   1061篇
  2008年   1109篇
  2007年   1254篇
  2006年   1206篇
  2005年   1126篇
  2004年   1032篇
  2003年   887篇
  2002年   864篇
  2001年   700篇
  2000年   665篇
  1999年   552篇
  1998年   559篇
  1997年   449篇
  1996年   400篇
  1995年   329篇
  1994年   298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带"人字"支撑的新型复合结构体系动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一种新型复合结构——带“人字”支撑的梁柱体系的动力特征问题。在满足静力荷载作用下承载力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动力学原理,推导了该结构体系的动力特征方程,分析了复合结构体系的支撑截面和型式的变化对动力特征的影响,计算显示,增加支撑对提高结构的频率即抗侧刚度有明显作用,且随支撑截面尺寸增大,固有频率单调增加。支撑倾角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对频率影响较大,而超过该范围时,其影响明显减小,由此说明“人字”支撑为较合理的支撑型式。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具有“人字”支撑的复合结构体系具有较高的抗侧能力。  相似文献   
102.
基于系统耦和振动微分方程,分析了结构内摩擦摆隔震设备的响应规律和隔震效果。计算结果表明,经过合理设计的摩擦摆系统能够显著控制设备的地震绝对加速度响应从而有效提高设备的抗震可靠度。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基于Biot动力固结方程,在BDWF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等价线性迭代不断修正土体模量以逼近土体的非线性动态响应,对建筑筒桩基础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动力分析。为了分析筒桩基础的地震反应,考虑桩-土-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将桩-土-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空间体系简化为二维问题计算。结果表明,筒桩基础桩基相对桩基于桩基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筒桩基础的柔性改善了结构的基本周期。  相似文献   
104.
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是“数字福建”的一个组成内容。该文结合福建省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与防震减灾数值模型的集成方法 ,论述了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结构、内容、功能和组织方式 ,分析了地震风险评估、建筑物易损性评价、生命与财产损失估算、救援与救灾管理调度等模型的集成方法 ,设计了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05.
第二松花江干流区地下水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第二松花江干流区地下水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环境及总体设计。在分析与地下水有关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地下水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将该系统按其功能分为5个子系统基础子系统、数据信息管理子系统、区域信息管理子系统、动态绘图子系统、水资源评价子系统,并对5个子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06.
生物制氢:Ⅰ.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生物制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论性的回顾。讨论了光合成生物制氢系统、光分解生物制氢系统、水气交换反应生物制氢系统、光合—发酵杂交生物制氢系统和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系统、离体氢酶生物制氢系统等6个生物制氢系统。乙醇型发酵生物制氢理论(双碳发酵产氢学说或理论)是生物制氢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7.
运用改进系统建模法对南海气象数据的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建模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动态数据建模方法,对南海气象数据中的温度进行建模并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根据模型推导出格林函数、逆函数和自协方差函数等,并讨论了南海气象数据中温度模型的稳定性、可逆性和合理性.对系统的频率特性和谱函数进行分析讨论,并给出建模过程中的一些图像.根据模型的适用性检验发现,对所研究的气象数据而言,ARMA(4, 3)模型是最合适的,具有平稳可逆性.所有的建模和分析过程在MATLAB上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建模方案简便易行,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系统的合理模型.  相似文献   
108.
基于GIS的孔隙水文地质层三维空间离散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自然界中孔隙水文地质层空间分布的不连续性与厚度分布的不均匀性,研究基于GIS的孔隙水文地质层三维空间离散实现的技术路线,提出基于GIS的孔隙水文地质层不规则六面体元的三维空间离散方法.该法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不规则六面体元中水文地质层类型的一元性,而且可充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与数据的自动提取功能,快速提取各个计算结点上空间位置坐标与各类计算参数,大大缩短水文地质模型空间离散与相关数据文件组织所需的时间,提高地下水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时效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Sanyal  Joy  Lu  X. X. 《Natural Hazards》2004,33(2):283-301
The conventional means to record hydrological parameters of aflood often fail to record an extreme event. Remote sensingtechnology along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has become the key tool for flood monitoring in recent years.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has evolved from optical to radarremote sensing, which has provided all weather capabilitycompared to the optical sensors for the purpose of flood mapping.The central focus in this field revolves around delineation of floodzones and preparation of flood hazard maps for the vulnerable areas.In this exercise flood depth is considered crucial for flood hazardmapping and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is considered to be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to estimate flood depth from remotelysensed or hydrological data. In a flat terrain accuracy of floodestimation depends primarily on the resolution of the DEM. Riverflooding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monsoon Asia is very acutebecause of their heavy dependence on agriculture but any floodestimation or hazard mapping attempt in this region is handicappedby poor availability of high resolution DEMs. This paper presents areview of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n flood management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Asia.  相似文献   
110.
Andrei I. Kozhurin   《Tectonophysics》2004,380(3-4):273-285
The active faults known and inferred in the area where the major Pacific, North American and Eurasian plates come together group into two belts. One of them comprises the faults striking roughly parallel to the Pacific ocean margin. The extreme members of the belt are the longitudinal faults of islands arcs, in its oceanic flank, and the faults alo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of marginal seas, in its continental flank. The available data show that all these faults move with some strike-slip component, which is always right-lateral. We suggest that characteristic right-lateral, either partially or dominantly, kinematics of the fault movements has its source in oblique convergence of the Pacific plate with continental Eur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plates. The second belt of active faults transverses the extreme northeast Asia as a continental extension of the active mid-Arctic spreading ridge. The two active fault belts do not cross but come close to each other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ea of Okhotsk marking thus the point where the Pacific, North American and Eurasian plates me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