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222篇
地球物理   226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286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9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日本海环流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海作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边缘海,是西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得日本海的环流结构呈现独有特征,如日本海内的亚极地锋现象,复杂多变的涡旋,北部形成的深水团等。概述了日本海环流状况,着重介绍了对马海峡、郁陵海盆环流情形和日本海特征水团;总结了目前仍存在的争议问题,如对马暖流源头、对马暖流空间结构等;指出了目前日本海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如对马暖流流量的长期变化及其原因、东韩暖流消失现象及其机制、日本海特征水的传播路径及其影响因素、日本海的某些变化产生原因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响应等。  相似文献   
52.
青藏高原西部阿汝冰芯记录的近100 a气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017年9月钻取自青藏高原西部阿汝冰崩区长度55.29 m的阿汝冰芯为研究对象,通过冰芯δ18O记录与Nye模型重建了冰芯上部17.87 m的时间序列是1917—2016年.结合冰芯邻近的改则、狮泉河气象站1973—2016年夏季平均气温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M-K)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53.
J. I. PARK  V. P. SINGH 《水文研究》1996,10(9):1155-1171
An investigation into rainfall variability in time and space in the Nam River dam basin of Korea is made with the use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Nam River dam basin is a small mountainous watershed where wind direction and orography are the dominant influences on the pattern and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Rainfall distribution was found to vary with elevation, position, wind direction and distance from a reference st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of rain gauge network, hydr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for other applications in the Nam River dam basin.  相似文献   
54.
自2002年9月14日至2004年9月28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中连续观测取样,频率为1次/周。对表层雪样品和粒雪坑样品的pH值和电导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雪的pH值和电导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与本区域的主导山谷风风向NE和ENE密切相关。在春季,由于尘暴发生频率的增加,表层雪的pH值呈现较强碱性,电导率达到最大值;在冬季,由于原生气溶胶向次生气溶胶的转化,pH值呈现较弱碱性,电导率达到最小值。在后沉积过程中(2003年10月4日至2004年9月8日),雪坑中不同时期的pH值和电导率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淋溶过程。电导率的峰值P1进入粒雪冰的时间比与它相对应的大粒径(直径>10 μm)微粒的浓度峰值提前40天左右;在有的雪坑中,pH值和电导率的峰值出现在污化层附近,与污化层的位置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污化层对可溶性离子的淋溶作用可能有一定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Ca2+是影响表层雪中pH值和电导率变化的最主要离子。  相似文献   
55.
为了解象山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文章根据2012—2016年象山县近岸海域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象山近岸海域水质现状及年际变化。应用灰色预测的模型来对象山近岸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主要污染物的预测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象山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用预测结果和实际数值通过残差验证,最后模拟出今后几年的监测值,为象山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6.
渤海的潮波系统及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二维非线性潮波微分方程对渤海M_2、S_2、K_1、O_1四个分潮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四个分潮的潮波图,椭圆长短轴图,同潮流时图以及潮汐、潮流性质图和S_2与M_2、K_1与O_1的迟角差图。依此可以系统地了解渤海潮波系统的分布变化规律。依据30~40年代测得的渤海海图以及假设数十年后渤海的岸形对渤海进行数值模拟,从而了解过去和现在渤海潮波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未来潮波的变化作出判断。计算表明,从30年代到70年代以来,渤海南部的半日分潮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日分潮的潮波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57.
1999年与2006年间夏季长江冲淡水变化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径流量,1999年和2006年夏季的长江分别处于显著洪季和旱季.此期间的月平均风向也有显著区别.根据同期的海洋现场观测:相对1999年8月,2006年同期的长江口以东、以南毗邻水域表层盐度显著较高,而在长江口东北部海域则相对偏低;长江口附近海域的底层盐度有所偏高,但在浙江中南部沿海底层盐度则相对偏低.利用Regional Ocean Modelling Systems数值模式,对1999年和2006年实际的径流量、风场和黑潮及其分支变化等3个因素对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模拟试验和对比.对比试验表明:相对1999年8月,2006年夏季长江流量大幅度减小是长江口毗邻海域表层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风场是导致长江冲淡水相对偏北,并使长江口北部出现表层盐度负异常的主要因素;黑潮及其分支在东海北部入侵相对增强、在东海南部入侵相对减弱,使长江口南部表层盐度正异常海域扩大,并促使长江淡水向江口北部扩散增强、而向东部扩散减弱.长江口毗邻海域环流和水团的变化可能对夏季低氧区位置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8.
邱云  李燕初  李立  许德伟 《台湾海峡》2010,29(4):547-554
利用1951~2003年HadISST资料集的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讨论了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IPWP)海域,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及其周边海域SST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SST的年际变化均与ENSO相关,但印度洋与南海的响应特征与西太平洋的相反且不同步.前者海温变化滞后Nio3指数3~6个月,而热带太平洋西边界和ITF流经海域海温则超前1~3个月.沿ITF及其东印度洋出口,SST的年际变化规律不同于热带印度洋而与太平洋的相似,分析表明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ITF海洋桥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海域SST的波动规律也有明显不同.以巽他岛弧(苏门答腊、爪哇和小巽他群岛)为界,从赤道西太平洋向西沿ITF流径,太平洋一侧SST的季节变化以0.5a周期的波动占主导,印度洋一侧则以1a周期占主导.  相似文献   
59.
渤海盐度年代际变异对环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并利用1950年代~1990年代后共5个年代的渤海盐度统计资料,诊断计算了不同时期的渤海密度流分布及其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夏两季渤海盐度的年代际变异特征及其对环流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自1980年代以来,渤海的盐度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盐度的水平梯度减小,渤海内部盐度由明显低于海峡区向普遍高于海峡区转变。渤海密度流在冬季较弱,对总环流的贡献较小,而在夏季较强,并在总环流中占优。夏季,渤海密度流随盐度变异有所改变,在1990年代后环流系统在海区中部、渤海湾以及莱州湾呈现出局部的差异,原有流动明显减弱。夏季渤海重要断面的密度流流量和盐通量值整体上呈减小趋势,渤海与外海间的平均水及盐交换量由1950年代的7.85×104 m3/s、2.49×106kg/s降至1990年代后的7.09×104 m3/s、2.27×106 kg/s。  相似文献   
60.
We hypothesized that temporal variation in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low complexity habitat in the Pueblo Viejo Lagoon, Mexico, is influenced by diel light/dark cycles and tidal stage, and by seasonal changes in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We collected a total of 17,661 individuals during 2‐h interval sampling over six bi‐monthly 24‐h sampling cycles representing 53 species, of which 11 (~20%) were previously unknown in the system. Diel variation indicated that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s of individuals and species were caught at night, whereas diversity and evenness were higher during the day. Species richnes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July and January, whereas diversity and evenness peaked around May; both were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Diel variation in species composition was influenced primarily by the light/dark cycle. Cluster analyses of each diel cycle separated fish assemblages from midday samples from those of nocturnal samples, separated by an extended wide transition period as fish moved at dawn and during the late afternoon/dusk. Significant shifts (as determined by MANOVA) in assemblage structure occurred between months.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emperature and day/night effect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tructuring the fish community. This constrained ordination also defined species with specific habitat preferences as follows: (i) diurnal, warm temperature species (mainly planktivores) (Brevoortia gunteri, Cetengraulis edentulus, Diapterus auratus, and Membras martinica); (ii) nocturnal, warm temperature species (mainly predators) (Citharichthys spilopterus, Cathorops melanopus, and Bairdiella spp.); and (iii) low temperature, diurnal species (Brevoortia patronus and Mugil curema) or those with twilight and nocturnal distributions (Anchoa mitchilli, the most numerically abundant specie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el and seasonal changes in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mainly related to day/night cycles and temperature reg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