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147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480篇
地质学   336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173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成像光谱数据特征选择及小麦品种识别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河北栾城获得的MAIS成像光谱仪数据用于小麦品种识别进行了特征选择和分类研究。利用遗传算法以JM距离为准则并结合实验区小麦的生物物理特性,进行了最佳波段选择;利用Fuzzy—Anmap分类器及选出的最佳波段对成像光谱数据进行了分类,区分出了4种小麦品种,小麦的总体分类精度超过97%。  相似文献   
62.
云南思茅—中甸地震剖面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智  赵兵  张晰  刘财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5):1377-1384
云南思茅—中甸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切割松潘—甘孜、扬子和华南三个构造单元的部分区域. 我们利用初至波和壳内反射波走时层析成像获得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在获得新的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基础上,利用地震散射成像思想和低叠加次数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重建了研究区的地壳、上地幔反射结构. 综合分析研究区地壳P波速度模型和壳内地震反射剖面发现:沿测线从北至南地壳厚度从约50 km减薄至35 km左右,地壳厚度的减薄量主要体现在下地壳,剖面北段下地壳厚度约为30 km,剖面南段下地壳厚度仅为15 km左右;上地幔顶部局部位置P波速度值偏低,一般为76~78 km/s,反映出云南地区是典型的构造活动区的特点.剖面沿线地壳内地震反射发育,其中莫霍强反射出现在景云桥下方;在景云桥弧形断裂带8~10 km深处出现宽约50 km的强反射带.  相似文献   
63.
针对松辽盆地薄砂层油藏的地震勘探问题,提出了一种共检波器接收点(CGP)叠加柱面波偏移成像方法。该方法对小炮点距、小检波器点距、中间放炮观测系统采集地震资料,经CGP道集叠加组合成柱面波剖面;采用下行波射线法向下延拓和上行波波动方程向下延拓的方法,使柱面波剖面偏移成像。通过模型分析和对松辽盆地TK8157测线资料进行处理证明该方法的地震分辨率和保真度较高,在发现小砂体、小断层、地层尖灭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4.
Introduction Jiashi-Artux area in southwest Xinjiang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earthquake provinces at pre-sent in Chinese mainland. In the last century, about 3/4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ese mainland hit this area, and especially from January 21 to April 16 in 1997, 7 earthquakes with the magnituderanging from 6.0 to 6.9 occurred in a very small area of 9 km×18 km near Jiashi (ZHU et al, 1998). It has never taken place before in Chinese mainland that a seri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shoo…  相似文献   
65.
地物光谱特征的研究是遥感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从光谱遥感发展与地质应用的趋势出发。从光谱遥感岩矿识别基础与识别技术方法两方面阐述了光谱遥感的研究进展.在技术方法方面,主要从多光谱与成像光谱以及遥感与航空放射性信息集成3个层次上,分析利用光谱特征进行岩石矿物识别的研究进展及其潜力与可行性,并简单阐述了遥感与航空放射性信息的复合这一遥感岩性信息识别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6.
电磁波CT成像技术是基于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利用各种波源透视探测目的体及地质现象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文章介绍了电磁波CT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某防水工程场地电磁波CT成像勘查实例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7.
南亲江  钦惠平 《探矿工程》2007,34(1):55-56,59
定向扫描成像测井技术,就是按照规定的方向对井壁进行扫描,把井壁展开成一个连续的平面。这种信号不能在磁屏蔽、磁干扰条件下工作,进而不能确定地质信息的方位。然而,当运用陀螺定向技术对人造磁场进行定向,在人造磁场中,转动的线圈感应出来的交变电信号作为图像扫描触发信号,能够测量所形成的超声图像,并快捷、准确地查明井管故障点的位置、损坏的规模大小和方位,从而为维修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8.
利用背景噪声进行地震成像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背景地震噪声提取格林函数,即通过一对台站记录的地震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来近似台站间的格林函数,并进一步通过地震成像获取地下结构的认识,成为最近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叙述了其发展背景及过程,然后分别从四个角度,简要介绍了目前对其物理原理的解释.如果该方法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将不再依赖于天然地震以及人工地震,而仅仅利用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噪声便可获取高分辨率的地下成像.该方法将会大大促进地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9.
目的:总结正常软骨在改良脂肪抑制三维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上的表现,与传统序列对比研究软骨显像的图像质量,探讨经过改良以后的脂肪抑制三维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应用于软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脂肪抑制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三维双回波稳态序列、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密度加权序列,以及经过改良以后的两个脂肪抑制三维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对10名志愿者的膝关节进行扫描.测量各序列软骨及关节滑液的信号强度及背景噪声,计算各种方法所得图像的关节软骨的信噪比、关节软骨与滑液的对比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效率,比较各序列所得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效率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在改良的序列上软骨信号强度介于关节液与邻近骨质之间.6例信号均匀,4例软骨信号可见与脂肪抑制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相似的分层现象,各序列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采集次数为2次的脂肪抑制三维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的对比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效率优于其他序列.结论:经过改良后的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可以在保持关节软骨一定的信噪比的前提下在短时间内获得与关节滑液之间具有良好对比噪声比的图像.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可以用于关节软骨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70.
We carry out a sequence of numerical tests to understand conditions under which rapid changes in crustal thickness can be reliably imaged by teleseismic body waves. Using the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over a 2-D grid, we compute synthetic seismograms resulting from a planar P-wavefield incident below the grid. We then image the Moho using a migration scheme based on the Gaussian beam representation of the wavefield. The use of Gaussian beams for the downward propagation of the wavefield is particularly advantageous in certain geologically critical cases such as overthrusting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resulting in the juxtaposition of high-velocity mantle material over crustal rocks. In contrast to ray-based methods, Gaussian beam migration requires no special treatment to handle such heterogeneiti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ith adequate station spacing and signal-to-noise ratios, offsets of the Moho, on the order of 10 km in height, can be reliably imaged beneath thickened crust at depths of about 50 km. Furthermore, even sharp corners and edges are faithfully imaged when precise values of seismic wave speeds are available. Our tes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flexibility in choi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ismic phases is important, because any single phase has trade-offs in issues such as spatial resolution, array aperture, and amplitude of sign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