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259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639篇
地质学   422篇
海洋学   17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2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51.
广州市零售商业中心的居民消费时空行为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居民消费行为的空间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是地理学的重点关注领域,已有研究对行为中时间选择、时空关系及内在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为揭示居民消费时空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内在相互作用机制,基于2016年广州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调查数据,分析消费者到大型商业中心内消费的时空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消费时空行为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居民在商业中心的消费行为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影响路径方面,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通过影响消费偏好导致消费时空行为的差异,商业空间属性既可以直接影响消费时空行为,也可以通过影响消费偏好而间接对其施加影响,消费偏好既可以直接影响消费时空行为,又是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和商业空间属性影响消费时空行为的中间变量。在显著性因素方面,年龄、家庭结构、在广州居住时间、就业状况、家庭月收入等消费者社会经济属性变量会显著影响消费时空行为,各个商业空间属性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仅有出行交通方式、出行花费时间2个消费偏好变量会显著影响消费者消费时空间行为。本文结论可以加深对商业中心内消费时空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并为商业网点规划调整、商业中心转型升级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2.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刘慧 《地理学报》2017,72(6):1078-1090
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明确农户是否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及政府对其采取措施的影响,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引导农户增强自身响应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以华北平原为例,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导致干旱频发背景下微观农户的响应行为,评估政府预警和政策支持是否影响农户响应行为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其响应行为。结果表明:① 农户响应干旱态度积极,随干旱程度加深,农户选择采取响应措施的可能性增大。② 政府调控影响农户响应行为,但仅部分调控手段效果显著。政府提供预警信息能增加农户采取响应措施的可能性,然而只有当灾前及灾中、灾后同时预警时效果才显著;电视是目前最主要的预警媒介,但其并不显著改变农户响应行为,通过两种及以上形式的媒介传播预警信息效果最显著。此外,政府(尤其是乡镇及村级机构)的政策支持对农户旱灾响应行为有一定影响,但其效果在灾害年不如正常年明显;资金补贴的调控手段能明显促进农户采取响应措施的积极性,但绝大多数农户未获得任何机构支持。政府调控的结构及力度均有待提升及完善。③ 不同特质农户的响应行为不同。灌区内的农户,家庭耕地细碎度越小的农户,家庭农业成员越多的农户,更倾向于采取响应措施。本研究可为干旱化背景下制定相关调控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3.
This study applies an integrated moral obligation model to examine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beliefs in the activation of landowner conservation norms. Data for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self-administered survey of riparian landowners in two Minnesota watersheds: Sand Creek and Vermillion River watersheds. Study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llectivistic and biospheric–altruistic values form the bases for the activation of personal norms. Further, beliefs about local responsibility and ability to act influence personal norms to protect water resources. Findings suggest that landowners’ personal norms of water conservation are more likely to be activated by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that appeal to biospheric–altruistic and collectivistic values, emphasize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water pollution, highlight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as a loc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vide the resources needed to protect water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54.
从回族居民群体特征出发,基于时间地理学的视角理解其时空间行为,提出少数民族行为的行为选择与制约效应框架,并以西宁市回族居民为例,从微观行为视角解读少数民族的城市时空间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1)回族居民受工作活动制约相对较弱,活动时间安排上自主性更强,活动具有丰富性、细碎性的特点;(2)回族居民活动空间范围存在局限性,出行需求相对较低;(3)宗教活动对回族居民时空间行为存在制约。  相似文献   
155.
基于日常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社会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学与城市地理学的经典研究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支撑下,形成了从居住空间出发的经典研究范式。而在人类移动性不断增强、居民活动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研究范式显得静态和片面,难以反映社会空间分异与隔离问题的全貌,因此有必要从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出发探讨社会空间分异问题。国际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该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将已有研究总结为基于活动空间的群体分异与交往、个体活动空间的时空分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态变化三种类型;并以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从基于人的空间研究范式出发,构建“人群—活动空间—社会空间”基于活动空间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框架;尝试推进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范式的多元化,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理解城市空间和城市中的人。  相似文献   
156.
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及重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户行为转变是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量变或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驱动力,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农户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厘清农户行为可为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提供平台。本文在剖析农户行为转变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响应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农户行为转变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响应入手构建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量化模型,并以重庆市江津区恒和村作为实证,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不同农户行为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各异,大体为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户>传统农户;不同农户行为对系统运行响应结果的作用差异明显,生产大户行为主要影响乡村生产空间的利用效率,合作社农户行为对提升生产空间系统经济效益作用明显,传统农户行为对生产空间系统环境改善的贡献作用最小。并从经济、社会、空间重构视角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合理引导农户技术和资本投入等建议,以实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协调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7.
Geospatial data and tools are key in locating lost or missing persons in as short a time as possible.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analyze four years of search and rescue (SAR) mission data from Colorado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use of GIS for volunteer-based SAR organizations with limited resources and GIS expertise. GIS can provide more sophisticated analyses of geospatial data than simple mapping technologies, but ou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complex spatial analysis might not be required on all missions, because the majority of missions were completed within six to ten hours. Instead,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tablets with mapping software and online GIS systems that provide quick and easy access to up-to-date geospatial data such as imagery offer capabilities that could improve mission planning. Here we provide a framework in which SAR missions can apply geospatial technologies to aid with missions, identify critical “hotspots,” and enhance postanalysis and training. The work here is highly applicable for nonprofit SAR groups when deciding on what GIS technologies to consider for their areas.  相似文献   
158.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ources of vegetables consumed by farmers, their perception of pesticide-related food safety risks and the behaviors they engage in to protect themselves, and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social co-governance (shehui gongzhi) of food safety emphasized by China’s recent Food Safety Law. The research site is a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where vegetable growing is the major source of income and livelihood for local farmers. We surveyed 417 farmers and collected 776 vegetable samples from 377 surveyed farmer households and tested them for organophosphate and carbamate pesticide residues using PR-12N Rapid Detection Instrument for Pesticide Resid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armers know about the risks to food safety caused by pesticides used in vegetable growing and they purposely avoid these risks by mainly consuming vegetables planted in home gardens or private plots that use little or no pesticides. Vegetable samples from these private plots had the lowest positive rate of pesticide residues (6.10%), compared with vegetable samples from commercial farmland (13.73%) and markets (12.66%),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X2=9.69,0.005相似文献   
159.
舒华  宋辞  裴韬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5):580-588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时空行为,而获取个体在出行活动中的时空位置数据是研究人类时空行为的前提。受数据获取技术的限制,之前对时空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室外空间。随着室内定位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这类研究由室外空间扩展至室内空间。室内定位技术和方法较多,但从数据的角度来看,根据数据获取中使用定位方法的不同,可将室内定位数据分为几何位置数据、指纹位置数据和符号位置数据3类。目前,基于室内定位数据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即:人在室内的时空分布、人在室内的移动模式、人在室内的行为习惯及属性推断、人与室内环境的交互作用。然而,总体上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和方法体系尚未成熟。本文认为后续的研究中需要关注以下问题:①数据获取方面。相对于蓝牙、射频识别、红外等定位技术,“智能手机+WiFi”模式的定位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成本低廉、无需专门设备支持、易与用户交互等优势,是一种最具应用前景的室内定位技术;②研究内容方面。时空行为特征的研究是基础,个体属性推断及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式和机理研究将是重点,多时空尺度数据融合分析是一种趋势;③科学伦理方面。室内定位涉及微观尺度人类活动的记录,隐私保护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0.
赵靖  刘顺 《高校地质学报》1998,4(2):155-156
酸性和基性麻粒岩的高温度压实验表明,基稳态流动律分别为:ε=20.7exp(-288/RT)·Δσ^3.0和ε=10^6.59exp(-425/RT)·Δσ^3.02,并可与加拿大地盾的麻粒岩流动津相比。在下地壳的温度700℃-1000℃、压力1.0Gpa-1.2GPa和应变率10^-4/s ̄10^-7/s条件下,岩石变形以韧性变形为主,并发育韧性剪切带,其中辉石和斜长石极易发生动态重结晶及定向排成线理,石英则巳静态恢复,此结果与野外观察的吻合。下地壳的宏观流变模型显示,增厚型下地壳存在一厚的低蠕变强度层,减薄型地壳则上地壳也出现低强度层,太陆下地壳这种低蠕变强度层的流变性质有助于岩石圈增厚和减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