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1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503篇
地质学   393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3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41.
Shells of commercially valued bivalves in New Zealand, Crassostrea gigas, Perna canaliculus and Pecten novaezelandiae, are damaged by blister-causing Polydora polychaete species known to be close in morphology to the widely recorded oyster pest Polydora websteri Hartman. Recent New Zealand occurrences are here confirmed to relate to two species, P. websteri, and a second similar species, Polydora haswelli Blake & Kudenov, a new record for New Zealand, previously known only from Australia; the two species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The worms have limited distributions, with P. websteri confirmed only for Pacific oysters (C. gigas) in northern New Zealand, although prior reports indicate it may also occur on scallops and have reached the northern South Island. Polydora haswelli has been found only in northern New Zealand, occurring on subtidal mussels and scallops and native oysters (Perna canaliculus, Pecten novaezelandiae, Ostrea chilensis), as well as co-existing with intertidal P. websteri on Pacific oysters. The worms are not present in Foveaux Strait O. chilensis beds, a major source of past oyster exports to Australia. The history of mud-blister worm outbreaks in Australasia is examined. While trans-Tasman exports of live oysters from New Zealand were commonplace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mud-blister worms were present in New Zealand then. The earliest reports only date from the early 1970s and only from northern New Zealand, whereas a century earlier in the 1870s at least one of these pest worms had become widespread along eastern Australian coasts.  相似文献   
242.
德吉  姚檀栋  姚平  陈昱凝 《冰川冻土》2013,35(6):1382-1390
气候冷暖变化问题是全球科学家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过程尚不十分清楚,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的青藏高原更是如此. 以青藏高原北部的古里雅冰芯、唐古拉冰芯和南部的达索普冰芯、宁金岗桑冰芯δ18O记录作为温度代用指标,同时结合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吉尔吉斯斯坦Naryn站长期气象记录和北半球同时期的气温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了过去100 a来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的温度变化. 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过去100 a来共出现1910年左右、1920年左右、1950年左右、1970年代4个冷期,各冷期之间对应出现4次暖期,并且变冷的程度越来越弱而变暖的程度越来越强. 其次,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冷变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差异很大:从空间尺度上看,青藏高原北部变暖过程比南部更强烈;从时间尺度上看,1910年左右和1920年左右的两次变冷十分明显,但1950年左右和1970年代的两次变冷不明显. 另外,虽然有发生在1990年代早期的短暂降温过程,但与其说是一个冷事件,还不如说是一次变暖过程中的短暂停顿,随后表现为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243.
This study presents a ground-motion selection and scaling methodology that preserves the basic seism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caled records with reduced scatter in the nonlinear structural response. The methodology modifies each strong-motion recording with known fundamental seismological parameters using the estimations of ground-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for a given target hazard level. It provides robust estimations on target building response through scaled ground motions and calculates the dispersion about this target. This alternative procedure is not only useful for record scaling and selection but, upon its further refinement, can also be advantageous for the probabilistic methods that assess the engineering demand parameters for a given target hazard level. Case studies that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procedure with some other record selection and scaling methods suggest its usefulness for build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loss model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44.
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前元元年)"齐楚地震"的基本参数一直有不同认识,属于疑难历史地震。在吸收西汉政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以齐楚边界和国都连线为基点,结合史料给出的有关约束条件,综合确定震中位置的技术方案。同时,依据地震地质调查成果,从发震构造角度论证了震中位置的合理性。1)鉴于西汉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通过追踪西汉初期(尤其是汉文帝前元元年前后)齐、楚政区变化情况,尽力复原当时的行政区划和齐楚两国边界分布。2)认真分析史料记载的"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所指示的地区范围,对比历史上其他震例造成的破坏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破坏程度,为震中位置和震级确定提供重要约束条件。经文献考证认为,这次地震可定为公元前179年6月6日平邑南(35.2°N,117.6°E)7级地震。3)结合卫星影像判读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齐楚地震"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活动断裂发育情况。在排除该地震事件属于郯庐断裂带地震事件后,通过对比分析郯庐断裂带西侧发育的各条NW向断裂的构造地貌以及剖面表现,认为苍尼断裂可能是"齐楚地震"的发震断裂。在震中附近,苍尼断裂控制着白彦断陷盆地的发育,也是断层地貌最为清楚的地方,断错的地层最新,断层运动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245.
探讨了1597年10月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地震的烈度特征,地震伴随的湖震和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类型与规模.结果表明, 1597年10月6日地震为可能发生在ldquo;珲春——汪清深震区rdquo;的一次Mge;8深源地震;地震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了广泛的湖震,其多种形态可与1775年葡萄牙里斯本地震产生的湖震比拟;地震触发了望天鹅火山的一次中小规模爆发式喷发,其地点在中国吉林省长白县境内.   相似文献   
246.
756年张掖-酒泉地震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现有历史地震资料和新补充史料的综合考证,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的公元756年张掖-酒泉地震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震级应由现在的6级修订为7级左右,震中烈度由Ⅶ~Ⅷ度修订为Ⅸ~X度,极震区介于张掖、酒泉之间的高台北罗城一带.  相似文献   
247.
过去150 年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中国历史日记中的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834 年以来的春季物候期变化序列,同时结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序列对温度变化的指示意义。主要结论有:(1) 1834-1893 年,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在波动中逐渐推迟,但19 世纪末起突然出现大幅提前;1900-1990 年以年代际波动为主要特征,1990-2010 年又再次出现大幅提前;1834 年以来,该地区春季物候最迟的年份为1893 年,最早的年份为2007 年,分别较1977-1996 年平均推迟27 天和提早17 天。(2) 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期变化与该地区上年12 月-当年3 月及当年1-3 月气温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超过-0.75、-0.80,可很好地指示该地区的冬季与初春(特别是1-3 月) 气温变化;这为进一步集成多种代用资料重建历史时期的中国温度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248.
“粤东”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地名,然而在古代与当代的地理意义迥然不同。即使在当代“粤东”也有几种解释,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探寻“粤东”较为合理的地理意义很有必要,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文章首先根据历史文献,梳理了古代“粤东”一称地理意义的演变,然后以定量的方法统计当代学术界和媒体界对该词的使用。研究表明:由于古代“粤”的地理意义不断缩小,“粤东”的指代范围随之逐渐变小。当代“粤东”的地理意义至少有4种,以“粤东五市”最为学术界和媒体界认可。结合经济发展和自然地形特征,分析了当代“粤东”几种地理意义的优劣,最后提出“粤东”的统一定义:位于广东东部,包括潮州、汕头、揭阳、汕尾与梅州5市的区域。  相似文献   
249.
王成芳  孙一民 《热带地理》2012,32(2):154-159
基于GIS和空间句法集成的思路,以江门市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为例,结合实地调研从空间实体的“点、线、面”3个层面分别建立建筑、街巷和地块GIS数据库,利用GIS多因子评价对建筑保护价值进行综合评价,运用空间句法定性定量的分析手段剖析历史街区的街巷路网结构及用地布局,尝试探索建立在量化、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的技术方法和流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量算空间句法参数可以直观解析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结构和智能性水平,对研究区的规划定位能提供较好的参考;通过空间句法与GIS集成分析对街巷和用地布局的合理性进  相似文献   
250.
基于文献记录的黑河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霞  张志强 《冰川冻土》2017,39(3):490-497
流域的旱涝灾害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是流域水资源演变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历史文献资料重建了西北内陆河黑河流域公元0-1949年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结合滑动平均、小波变换处理等方法,探讨了流域历史时期旱涝等级的频数特征、旱涝变化的周期特征及其与气候冷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公元1000年以后的旱涝灾害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存在5个旱灾高发阶段(1230-1270年、1430-1530年、1640-1760年、1860-1890年、1900-1940年),3个涝灾高发期(1650-1690年、1730-1790年、1830-1910年),并呈现出旱涝灾害频发的态势;1000-1949年期间,流域旱涝灾害存在4个准周期变化,对比发现这与太阳黑子活动等环境变化周期有紧密的联系;1580年以前,气候冷暖是影响旱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因子,但16世纪以后,旱涝灾害交替频发,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加剧了该现象。所以,定量辨析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灾害的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