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239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毛曦  高松凡 《地理研究》2012,31(11):2115-2121
从中国大陆出版的教材及通论性着作的内容来看,我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主要以中国历史地理为研究对象,对国外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及学术进展的了解乃至研究较为薄弱。我国台湾省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大陆有所差异,陈芳惠所着《历史地理学》主要从一般原理意义上整合世界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进行内容编撰,姜道章所着《历史地理学》重点论述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情况。启示如下:建设中国的历史地理学,除了需要继续推进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外,更应系统开展世界历史地理研究和进一步加强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等学科问题研究,进而在整体推进我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期待有通论性的“历史地理学”教材及着作的早日问世。  相似文献   
92.
The dry-wet variability in western China and its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during the last 4-5 centuries was examined using 24 climate proxies from sediments, ice cores,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ree rings.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evolutions of dryness and wetness were not only extracted from the proxy data using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REOF) analysis for the last 4 centuries, but also for instrumental data in the last 40 years. The leading five REOF modes indicate that 5 dry-...  相似文献   
93.
The dimension-reduced projection 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DRP-4DVar) approach utilizes the ensemble of historical forecasts to estimate the background error covariance (BEC) and directly obtains the analysis in the ensemble space.As a result,the quality of ensemble members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DRP-4DVar performance.The historical-forecast-based initial perturbation samples are flow-dependent and can describe the error-growth pattern of the atmospheric model and the balanced relat...  相似文献   
94.
基于多指标综合指数的灾害性天气过程预评估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月华  郭广芬 《气象》2010,36(9):87-93
通过分析给出了一种基于多指标综合指数的灾害性天气过程预评估方案,提出预估应包含对灾害性天气过程本身程度预估和灾害影响预估两个部分。通过建立综合指数来描述灾害性天气过程本身的程度,利用历史和实时气象资料对综合指数进行计算,分别对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历史分析和实时监测;通过列表法,对收集的历史和实时灾害影响资料进行解析,综合指数中组合要素的差异,可用于分析灾害的不同特征;最后利用历史统计情景、相似指数年份类比和中短期预报等三种方案,对灾害性天气进程和影响发展程度进行预估。并以湖北省2008年初持续低温雨雪冰冻过程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此次过程综合指数值位居历史第二位,约70年一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10亿元,是1951年以来冬季损失最大的一次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95.
96.
对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帝纪和天文志中的全部天象记录进行了整理和计算验证,发现其中历日朔闰与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不合27例。汇集这样的例证,对于恢复中国古代完整的实行历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7.
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从甲骨文、二十五史、十三经、古医书、笔记和杂录、地方志、类书中,获取了中国历史大疫385条(公元前13世纪至1911年)。进而,对385奈疫情的烈度进行定量分级,分析中国历史大疫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并提出了一些规律性见解:在历史上中国是大疫频繁发生的国家;3000多年大疫史上有两个活跃期(公元2~3世纪、16~19世纪),且有愈后愈多之势,从百年一遇,到数十年一遇、数年一遇;东部多,西部少,以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最甚;存在着灾害链,有旱—疫、涝—疫、饥—疫等10多种灾害链。  相似文献   
98.
历史名人的行为轨迹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历史名人行为轨迹的空间化和可视化,可以对历史社会状态进行探索和分析。对历史名人的社交关系网络进行可视化研究,有利于剖析当时的政治背景与人物关系。目前,基于GIS的空间人文社会科学深层次分析方法和工具还很少,根据地理位置对历史人物的社交网络进行分时段的研究也很少。本文以玄奘和欧阳修为例,探索了基于WebGIS的历史人物轨迹空间可视化分析方法,基于核密度估计与标准差椭圆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历史名人轨迹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迁徙指数、首都距、家乡距、成长地距以分析基于距离的轨迹点移动特点;分时段构建了历史名人的空间社交网络,并结合历史背景、名人事迹、名人作品和空间化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① 历史名人的迁移轨迹与当时的历史人口迁移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受社会变动影响较大;② 历史名人在事业上升期有更大的社交网络圈,而在人生没落阶段社交网络圈减小。本文对历史名人轨迹的空间可视化与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可以为空间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The ris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echnologies has been producing powerful tools for spatial data processing, management, analysis, modeling, and visualization. While supporting many tasks, GIS technologies have evoked new thinking and advanced intellectual inquiries in geograph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other fields often stimulate new research questions and lead to revolutionary discoveries. The Hubble telescope revolutioniz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and 3D digital microscopes transform our knowledge of the coordination among biological, neur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systems in living organisms. Can GIS claim similar revolutionary effects on geography? The answer is much up for debate. With GIS technologies, geographic studies can explore a broader extent across multiple scales in space and time and tackle problems through increasingly complex spatial statistics, visual analytics, computation, simulation, machine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oth the Hubble telescope and 3D digital microscope were built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that subserves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for inquiries into space and life systems. Likewise, GIScience research innovates GIS methods that enable novel geographic investigations and therefore contribute to geographic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 the sake of simplicity, the term GIS used here represents both GIScience and GIS technologies. This essay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of GIS to geography on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1) What novel geographic thinking is driven by GIS? (2) How may GIS provoke new geographic inquiries and knowledge? Building on Nystuen's notion of four tensions that trigger geographic questions, the essay discusses how GIS innovations mediate historical tension, space‐time tension, dimensional tension and scale tensions.  相似文献   
100.
疫灾是人类灾害链网中的顶级灾害。利用历史疫灾史料,建立疫灾时间序列,使用历史断面分析、因子相关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过去2720年疫灾流行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疫灾流行的频度和强度有长期上升趋势,温暖期形成疫灾低谷,寒冷期形成疫灾高峰。② 中国疫灾流行总体以夏、秋季为主,但有阶段性差异,15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疫病种类增多,疫灾频度提高,疫灾的季节性差异逐渐不显著。③ 中国疫灾波动周期主要有620~610 a、320~310 a、230~220 a、170 a、90 a等,它们大都是12 a或11.2 a的倍数,反映了“十二地支”周期的存在和太阳黑子活动对疫灾周期的重大影响。④ 过去近3000年里,中国累积的疫灾广泛度为93.51%,疫灾厚度达16.86层,东南半壁的疫灾比西北半壁的频繁得多、严重得多。⑤ 中国疫灾区域拓展与土地开发同步,疫灾重心变迁受经济重心的牵引,南宋以前由北向南迁移,南宋以后由东向西迁移;外来疫病输入对疫灾分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⑥ 疫灾流行既是自然生态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疫灾时空分布变迁反映人地关系变迁,人口稠密区、交通沿线区、都城周边区、自然疫源区、灾害频发区都是疫灾多发区。⑦ 地理环境分异奠定疫灾空间分异,高温、高湿、低海拔地区疫灾易于流行;自然灾害对疫灾具有诱发作用,灾害频繁区也是疫灾频发区,灾害频繁期也是疫灾频繁期;气候变迁影响疫灾波动,寒冷期疫灾多发,温暖期疫灾少发;人口增加带来的土地开发和人地关系紧张,加剧疫灾的流行;疫灾与战争如影随形,战乱频繁期也是疫灾频繁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