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63篇 |
免费 | 827篇 |
国内免费 | 23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9篇 |
大气科学 | 73篇 |
地球物理 | 436篇 |
地质学 | 5825篇 |
海洋学 | 282篇 |
天文学 | 132篇 |
综合类 | 270篇 |
自然地理 | 2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150篇 |
2022年 | 204篇 |
2021年 | 218篇 |
2020年 | 213篇 |
2019年 | 266篇 |
2018年 | 234篇 |
2017年 | 284篇 |
2016年 | 264篇 |
2015年 | 304篇 |
2014年 | 371篇 |
2013年 | 360篇 |
2012年 | 431篇 |
2011年 | 336篇 |
2010年 | 312篇 |
2009年 | 327篇 |
2008年 | 247篇 |
2007年 | 305篇 |
2006年 | 296篇 |
2005年 | 230篇 |
2004年 | 243篇 |
2003年 | 193篇 |
2002年 | 159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146篇 |
1999年 | 156篇 |
1998年 | 113篇 |
1997年 | 131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107篇 |
1994年 | 93篇 |
1993年 | 69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58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8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西藏知不拉和浪母家果矽卡岩铜矿地质特征及驱龙-知不拉-浪母家果成矿系统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驱龙巨型斑岩铜钼矿床周围产出有知不拉与浪母家果矽卡岩铜矿。通过揭示知不拉和浪母家果的地质特征、成矿侵入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硫同位素特征,结合前人的年代学资料,确立两者与驱龙斑岩铜矿共同构成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结果显示知不拉与浪母家果矽卡岩矿床中的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与驱龙矿区的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属于准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表现为强烈的LREE和HREE的分异,除知不拉的细晶岩有很强的Eu负异常,其他具有很弱的Eu负异常;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高场强元素(HFSE),K、Pb的正异常,Ta、Nb、Ti的负异常。知不拉硫化物硫同位素与驱龙斑岩铜钼矿的硫同位素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成矿热液氧逸度的变化和晚期高δ34S值的天水加入造成的。研究确立驱龙-知不拉-浪母家果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主要基于:时代相近,空间毗邻;驱龙斑岩铜矿花岗闪长岩接触带发育有明显矽卡岩矿化;与矿化有关的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性;成矿物质演化趋势相似;矽卡岩连续演化的物理化学条件。而钙质围岩、多期次侵位且侵位较浅的岩浆与区域内构造活动及矿区内断裂、裂隙发育,共同决定了斑岩-矽卡岩系统的产出。 相似文献
152.
晨明岩体位于小兴安岭东南段,其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所测定样品中的锆石均具有振荡生长环带,结合Th /U 比值,表明这些锆石为岩浆成因,LA--ICP MS U--Pb 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分别为432. 8 ± 1. 2 Ma 和431. 9 ± 1. 7 Ma,即早志留世。晨明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 值为1. 16 ~ 1. 40,属于过铝质花岗岩; 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Rb、Ba、U 和Th) 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 Nb、Ta、Ti) 和P、Sr 以及重稀土元素。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其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样品的过铝质特征暗示其形成于陆壳加厚环境。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晨明岩体形成于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的碰撞拼合环境,即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可能在早志留世碰撞拼合。 相似文献
153.
西藏多龙矿集区发育世界典型的斑岩铜矿系统,文章选取区内多个代表性矿床开展硫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前人数据,为探讨该成矿系统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证据.研究表明,波龙、拿若、拿厅、拿顿和铁格隆南矿床δ34S平均值相似(接近于0),指示含矿岩浆提供了各矿床所需的硫元素.此外,区内典型矿床流体演化过程可分为2类:①流体演化主要受控于温度变化,表现为δ34S随温度降低而降低(如拿顿矿床);②流体演化受温度和氧化还原状态共同影响,表现为δ34S随温度降低而升高(如:波龙和拿若矿床),或是随温度降低,δ34S波动变化范围较大(如拿厅和铁格隆南矿床).结合岩相学证据,文章推测热液体系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是由水岩反应所导致,最后,文章提出多龙矿集区内矿化阶段硫化物通常具有较低的δ34S,指示成矿流体为高氧化性流体,并且该特征在类似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中也可发挥积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4.
克停哈尔铜锌矿床是近年来在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新发现的一处矿床,并且在隐爆角砾岩中发现了锌矿体,为查明隐爆角砾岩成因及与成矿的关系,对隐爆角砾岩进行了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w(SiO_2)为64.13%~66.54%,w(Al_2O_3)为14.55%~15.59%,w(Na_2O+K_2O)为6.29%~7.24%,K_2O/Na_2O比值为0.87~1.17,A/CNK比值为0.971~1.121,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稀土元素总量中等,轻稀土元素富集,中等负铕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活泼不相容元素(Th)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Ti、P、HREE),总体反映具壳源为主的花岗岩特征,形成于碰撞造山晚期并开始向陆内造山伸展环境转变,至少存在2期爆破3期成矿,第二期爆破是铅锌矿的主要成矿期。 相似文献
155.
156.
以2014–2015年海洋调查数据为基础,Arc GIS软件为平台,通过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相关影响因子,基于灾害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辽东湾近岸海域油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将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和承灾体脆弱性等级进行叠加,从而实现对研究海域油污染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该海域溢油风险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诊断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东湾近岸海域风险处于较高风险,应加强对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并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本文同时为重要湿地生态敏感区合理配置溢油应急资源和实施风险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目前事故后的危机管理到预防性风险管理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7.
158.
本文以桂东大瑶山金矿集区最新勘探发现的广西昭平湾岛金矿为例,对其开展控矿条件调查研究,发现该矿床的金矿体有两种类型,分别受到花岗斑岩体、构造破碎带控制,斑岩体锆石u-Th-Pb年龄(465Ma)与构造破碎带控制的含金石英脉Ar-Ar年龄(187.87~244.88Ma)的明显差异也说明多种矿化类型的存在.弄清以上两个控... 相似文献
159.
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化学分析,研究了张广才岭南段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的形成年代,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环境。上营北岩体为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帽儿山岩体为中细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上营北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78.9±2.7 Ma,帽儿山岩体为183.7±2.4 Ma,均为早侏罗世侵入岩。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主量元素都具有Si O_2和K_2O含量较高,Ti O_2、Mg O、Ca O含量较低,TFe O/Mg O值较高的特点;上营北岩体A/CNK=0.98~1.08,里特曼指数σ=1.51~2.66;帽儿山岩体含铝指数A/CNK=1.00~1.01,里特曼指数σ=2.12~2.36。上营北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海鸥型,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帽儿山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两个岩体均富集Rb、K,Ba、Nb、Ta、Sr、Ti、P、Ho、Er、U、Eu等元素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均为A_2型花岗岩,为后造山型花岗岩,形成于兴蒙造山带后造山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60.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5):1835-1864
The Yinshan deposit is a large epithermal-porphyry polymetallic deposit, and the timing and petrogenesis of ore-hosting porphyries have been hotly debated. We present new results from geochemical, whole-rock Sr–Nd and zircon U–Pb–Hf–O isotopic investigations. Zircon U–Pb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quartz porphyry, dacitic porphyry, and quartz dioritic porphyry formed at ?172.2 ± 0.4 Ma, ?171.7 ± 0.5 Ma, and ?170.9 ± 0.3 Ma, respectively. Inherited zircon cores show significant age spreads from ?730 to ?1390 Ma. Geochemically, they are high-K calc-alkaline or shoshonitic rocks with arc-like trace element patterns. They have similar whole-rock Nd and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yet an increasing trend in ?Nd(t) and ?Hf(t) values typifies the suite. Older (inherited) zircons of the three porphyries display Hf compositions comparable to those of the Jiangnan Orogen basement rocks. In situ zircon oxygen isotopic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y have similar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which are close to those of mantle zircons. Moreover, a decreasing trend of δ18O values is present. We propose that the ore-related porphyries of the Yinshan deposit were emplaced contemporaneously and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Neoproterozoic arc-derived mafic (or ultra-mafic) rocks. Modelling suggests that the quartz porphyries, dacitic porphyries, and quartz dioritic porphyries experienced ?25%, ?10%, and ?10% crustal contaminations by Shuangqiaoshan rocks. Our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constraints on mantle–crust interaction in the genesis of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Mesozoic magmatism in south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