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8篇
  免费   725篇
  国内免费   386篇
测绘学   580篇
大气科学   222篇
地球物理   744篇
地质学   1006篇
海洋学   293篇
天文学   830篇
综合类   151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Eclipsing binary systems are significant objects for astrophysics in that direct observations can determine the fundamental parameters of stars. In this study, we precisely determined the fundamental parameters of the binary component stars obtained by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radial velocities and the TESS light curve using the Wilson and Devinney code. Following the analysis, the masses and radii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mponents were determined as M1=1.58±0.01M⊙$$ {M}_1=1.58pm 0.01{M}_{odot } $$, M2=0.48±0.02M⊙$$ {M}_2=0.48pm 0.02{M}_{odot } $$, and R1=1.93±0.01R⊙$$ {R}_1=1.93pm 0.01{R}_{odot } $$, R2=1.14±0.01R⊙$$ {R}_2=1.14pm 0.01{R}_{odot } $$,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distance of IS CMa is calculated as 92.7±6.5$$ 92.7pm 6.5 $$ pc.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mid-eclipse tim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 in the orbital period is represented by an upward parabola. It has an increasing rate of dP/dt$$ dP/ dt $$ = 1.09 ×$$ times $$ 10−7$$ {}^{-7} $$ day year−1$$ {}^{-1} $$. Using PARSEC stellar evolutionary tracks and isochrones with solar metallicity estimated the age of IS CMa as 1.3±0.1$$ 1.3pm 0.1 $$ Gyr. Kinematic and Galactic orbital parameters of IS CM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astrometric and spectroscopic data of the system. The Galactic orbit analysis reveals that IS CMa formed inside the solar circle and it is a member of the young thin-disc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993.
弱透水层释水变形伴随着水力参数(渗透系数K和贮水率Ss)的瞬态变化,传统的\"移动窗口\"式反演方法假定每个反演窗口的初始状态是静态的,这与弱透水层释水变形存在明显滞后效应的实际情况不符.本文提出了在高维参数反演优化情境下,时间域上模型参数的动态变化可与空间域上模型参数的一维非均质性等价,因而可用地质统计反演方法可用于识别弱透水层瞬态K和Ss的新思路,实现了该方法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创新性应用.以上海越流含水层系统为例,运用似线性地质统计反演算法,高精度地拟合了 F16分层标处的长观变形数据,获取了原位透镜体状弱透水层K和Ss的瞬态特征.反演结果显示,观测时段内K的变幅为1.02×10-5~5.89×10-4 m/a,平均值为 1.38×10-4 m/a,Ss的变幅为 4.34× 10-4~6.02×10-3 m-1,平均值为 2.65 × 10-3 m-1.基于反演所得参数瞬态特征,分析原位弱透水层在1994年前后分别以弹性和塑性变形为主,弱透水层K呈现与含水层水位相反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该现象可能与渗流力作用下细粒物质在含水层与弱透水层透镜体交界面附近的对孔隙的阻塞和疏通作用有关.该方法可获取完整观测时段内水文地质参数的动态变化轨迹,在计算评价地表水-地下水交互领域的河床渗透性、原位修复领域的渗透反应墙渗透性等的动态演化特征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可作为构建水文地质领域、岩土工程等领域有关本构模型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94.
粒子冲击辅助破岩技术凭借其快速、高效等优点,对硬质岩体有着较好的破岩效果。通过粒子冲击试验和离散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单、双粒子冲击速度、双粒子间距等因素对高强度花岗岩表面、三维及剖面形貌特征的影响,探寻冲击坑深度、冲击坑体积及冲击坑表面面积随冲击参数的变化规律,统计粒子冲击破岩裂纹的分布规律,并且从能量吸收率的角度评价双粒子迟滞冲击破岩的效能。结果表明:冲击坑深度与冲击速度呈正相关;随着粒子间距的增大,冲击坑由相交逐渐相离,形貌随之变化,冲击坑体积随之减小,而冲击坑表面面积增大;通过模拟发现,裂纹主要分布在斜长石与钾长石的晶界处,以拉伸破坏为主;当选用5 mm直径的钢粒子破碎强度200 MPa左右的极坚硬花岗岩时,双粒子迟滞冲击破岩的能量吸收率曲线随粒子冲击速度增大趋于平缓,在双粒子迟滞冲击破岩的粒子间距为8~10 mm且冲击速度400 m/s左右时能达到最佳的冲击辅助破岩效果。  相似文献   
995.

铍矿石是中国的紧缺金属矿产之一,已在多领域有广泛应用,但其组分复杂,铍含量差别较大,且常与其他金属矿物伴生,给分析测试带来诸多挑战,制约了铍矿产的勘查开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目前用于分析铍矿石仅针对单一类型样品,且存在基体干扰、分解不完全等不足,需建立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铍矿石样品、仪器分析溶液基体干扰小的多元素同时测定方法。本文选用绿柱石、香花石、日光榴石样品,比较了电热板、高压密闭、微波消解、不同种类消解酸和提取酸等8种酸消解条件对铍矿石的分解效果,优化了称样量、加酸量、消解时间和仪器测定参数,建立了ICP-OES测定铍矿石中铝铍钙铁钾钠镁锂锰9种主次量元素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电热板消解的混合酸为硝酸-盐酸-氢氟酸-高氯酸最佳,提取酸为盐酸优于硝酸或王水,高压密闭法不能完全消解绿柱石Al、Ca、Mg元素,微波法对绿柱石Mg元素消解效果较差。通过优化现有方法的混合酸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建立的方法对精矿样品也能准确测定,仪器测定溶液的基体简单。本方法Be元素检出限0.0001%,低于铍矿石边界品位,其他元素检出限均优于现有的标准方法,主量元素精密度(RSD)均<5%,经标准物质验证,准确度满足铍矿石测定需要。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含量铍矿石样品的多元素同时分析。

  相似文献   
996.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compute the total cross section for proton‐proton collisions at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in the context of quantum chromo dynamics (QCD) parton saturation models presenting geometric scaling phenomenon. Moreover, prediction for pion‐proton total cross section is also provided for asymptotic energies. The main theoretical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to the calcul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7.
在假设冰云粒子呈球形以及粒子谱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条件下,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DDA),计算出太赫兹频段(220 GHz)冰云粒子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其与瑞利假设下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比值。忽略衰减和多次散射的影响,根据太赫兹波段冰云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基于最优估计理论反演冰云的微物理参数,并验证该算法的可靠性。反演结果表明,当冰云粒子大小在设定的尺度范围内时,有效粒子半径(re)的反演误差小于4%,粒子谱宽(σ)的误差小于2.5%、粒子数密度(NT)的误差小于1%,冰水含量(IWC)的误差小于5%。还分析了当NTσ为定值时,反演结果随粒子尺寸的变化情况,当冰云粒子尺寸在模拟计算设定的范围内时,re的反演误差小于0.04%,σ的反演误差小于0.02%,NT的反演误差小于0.50%,IWC的反演误差小于0.08%,如果冰云粒子大小超出模拟计算设置的范围,反演误差随着re增加而增大。该结果证明了基于最优估计理论反演得到的冰云微物理参数与模拟设定值有良好的一致性,说明该方法可应用于太赫兹频段云雷达的冰云观测及云微物理参数的反演和研究。  相似文献   
998.
利用255m天津气象塔数据定量评估了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气象参数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设计负荷的影响,建立了一种气温垂直模型,明确了该模型可推算超高层建筑室外气温,基于此推算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室外设计气象参数。结果表明:在5—200m处,供暖设计温度、冬季空调室外设计温度和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均随高度降低,200m与5m高度处相比,分别降低2.0℃、1.4℃和2.8℃,导致供暖和冬季空调设计负荷分别增加5.78%和1.36%,而夏季空调设计负荷减少5.85%。基于气温垂直模型得到的200—500m气温数据计算气象参数,发现从200m到500m,供暖设计温度、冬季空调室外设计温度和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均随高度降低,降幅分别为0.52℃/100m、0.50℃/100m和0.66℃/100m。本研究表明,基于地面2m高观测数据计算的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气象参数无法满足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需求,应充分考虑气象参数的垂直变化,选择合理的气象参数,为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提供基础,以保证室内热舒适环境达标,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9.
天线有限元模型与实际天线往往存在结构参数误差和材料参数误差等,使有限元模型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天线结构在各种载荷下的变形特性.针对亚毫米波天线,提出了亚毫米波天线有限元模型参数修正复合优化方法.该方法包括3步,第1步建立天线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第2步,以第1步中得到的高灵敏度参数为优化变量建立优化函数,以初始模型与假想实际天线变形特性的差值最小为目标进行优化;第3步,基于零阶优化法和一阶优化法对天线有限元模型进行复合优化,使天线有限元模型逐渐逼近实际天线.为验证所提出参数修正优化方法的可行性,针对一台1.2 m亚毫米波天线,将对其进行假想实验获得的变形特性作为优化目标,分别对多个材料参数在不同的载荷工况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天线有限元模型经过参数优化后与假想实际天线一致,证明了所提出的亚毫米波天线有限元模型参数优化修正方法可行,并在重力载荷下对修正优化后的天线模型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这种优化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到大口径亚毫米波天线的有限元模型修正中.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在海口湾北部海域布置波浪观测站,对采集到的实测波浪资料进行统计和波谱分析,研究了琼州海峡波浪季节性变化特征。观测期间最大波高为5.6 m,发生在台风\"莎莉嘉\"经过期间。无台风影响的月份最大波高为3.0 m。年平均十分之一大波波高、年平均有效波高、年平均波高分别为0.5 m、0.4 m、0.3 m,该海域波高总体不大。波周期范围主要在2~7 s区间。研究结果表明:1)观测海区各月基本都受到东北风影响并存在东北向的波浪; 2)发现海区波浪类型主要是风浪为主的混合浪; 3)发现观测海区一直受到南海传入的长周期波影响; 4)海区风向与浪向的一致性在东北季风影响时段明显强于西南季风影响时段,风速与波高的相关性在东北季风影响时段明显强于西南季风影响时段,该现象在台风月份表现得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