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5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426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51篇
自然地理   1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41.
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期间在中山站北部普里兹湾中面积约132km2的测区内进行了地磁测量,为日后的南极内陆考察作前期准备。磁测资料表明,这里有一个宽约5-8km、走向NW的磁异常,其幅度达500nT。磁异常可能是由深成岩浆的侵入体或富含磁铁矿的地质体引起的,磁源物体的埋深在海冰面以下0.3-2.0km。考察实践证明:只要经过充分准备,利用普里兹湾冬季冰封的有利条件,开展大范围的海冰面地球物理考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42.
本文对形变测量的分类,作用及据其对我国大陆强震危险背景区的估计结果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对我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897年以来强震活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从中发现了强震活动区随时间由西向东迁移这一有趣的现象和规律,结合大面积面形变测量给出的全国地震危险区分布的结果,将形变资料判断的应加强监测的21个重点监视区减少到8个,这一结果对地震预测研究及综合防震减灾对策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3.
地电阻率变化与孕震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贤  彭远黔 《地震》1996,16(4):396-402
在分析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地电阻率异常量△ρ/ρ0与应变的关系,给出了地电阻率异常量△ρs/ρ0对应变ε的转换关系式;分析和研究地电阻率异常发展,演变特征与地震孕震,发生过程的联系及其前兆异常标志。  相似文献   
944.
945.
用地震电磁波法作临震预报,发现地震的发震时间是有规律性的,仪器到的辽南发生的地方震和有些大地震,就是在预测的“发震时段”里发生的。  相似文献   
946.
黄秀铭 《地震地质》1996,18(4):427-435
地壳运动全变率指标(NDR)系由地表横向变形弯曲度S,垂向切变反差度τ和地壳运动总强度Mt组成,是一组定量表示地震危险性的动态地质标志。对华北地区1966~1996年5次地震(M>6)震前地壳运动进行NDR系计算,发现NDR系异常特征与地震事件间存在密切关系。该法对地震预报、工程地震、评估地壳活动性及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7.
1976年,作者及同事根据地震节线法画出了5个地震危险区,其中Ⅱ区1976年4月发生了林格尔6.3级地震。又结合地应力和地磁资料,预测了7-8月份华北北部可能有效较大地震。此文目的是纪念唐山地震20周年。  相似文献   
948.
叙述了1989年大同一阳高地震地壳形变的主要特征,指出其具广泛性、多样性和阶段性。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后大地形变场的动态和演化,并从不同时空尺度对这次地震后华北地区形变场的新格局和未来地震形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9.
Us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coda scattering from local earthquakes, we have studied the features of time-space variations of the attenuation rate β of coda amplitude and coda Qc-1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the Qina earthquakes (MS5.4 and MS5.1) in Dec. 1992 in West Yunnan Earthquake Prediction Study Area (WYEPSA).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tenuation rate of coda amplitude has remarkable regional inhomogeneity in the near-field (△ <50 km) around the main shock: β = 0.0076 s-1 and Qc-1 = 0.0056 during the main shock while (3 = 0.0209 s-1 and Qc-1 = 0.0153 during the aftershock. The Qc-1 value shows an approximate 3-foid vari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main shock. We have also obtained the regional averages of β = 0.0235 s-1 and Qc-1 = 0.0153, which show that the coda attenuation in surrounding areas (△ > 50 km) far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of the main shock did not change much before and after the main shock. The evolution of Qc-1 values of the main seismic sequence with time has passed throug  相似文献   
950.
In this paper,the process of dynamic variation of the wave velocity ratio that occurred at a single station,such as Lancang,Tengchong,and Eryuan stations,8 years before the Lancang-Gengma earthquakes(Ms=7.6 and 7.2),is studied by applying the synthetic method as a whole.It is found that the moderately strong and strong earthquakes 250 km away that occurred since 1983 may lead to mutation anomalies of the wave velocity ratio in the Lancang region.The mutation amplitude is increased with the approaching time and distance of a large event.The reliability of mutation data for the wave velocity ratio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many ways.The application of mutation of the wave velocity ratio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its physical explan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