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6 毫秒
41.
通过对构造、震源机制解、前震、余震和地震调查记录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地震震源物理过程,认为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是2000年Ms6.5级地震过程的延续,是2000年地震的10km深度余震层北边缘应力集中导致岩石"粉碎性"破裂产生的。根据及时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认为这次地震的震害比2000年Ms6.5级地震的严重,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次地震震源浅且以水平晃动为主,地震灾害主要是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和房屋破坏,这2个方面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房屋破坏还与房屋结构及地基条件密切相关,房屋破坏具有方向性。灾后恢复重建应尽量避免本次地震及余震震中构成的矩形范围,要加强农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地基勘查和地基处理工作,提高建筑质量,加强抗震设防,注意进一步查找和治理建筑区和建筑物内隐藏的灾害。  相似文献   
42.
地质环境信息化中,地质数据采集入库系统需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复用性。设计开发一种由数据字典定制和驱动的地质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数据字典序列化与反序列化,解决系统录入界面的自动生成和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动态实现等关键技术问题,并在汾渭盆地和华北平原等地区的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数据字典驱动的地质数据采集系统开发周期短,易于维护,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43.
Groundwater is as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agent. Moving groundwater may change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ause geological hazards. Theref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geo-environment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hydrogeologists, geotechnical engineers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ists. In general, three main typ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with several special processes for each one. These types include physical interaction, with processes of lubrication, softening or weaken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bound water, chemical interaction with processes of ion exchange, dissolution, hydration, hydrolysis, corrosion and oxidation-reduction, and mechanical interaction with processes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and hydrodynamic pressur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affect the deformability and strength of rock or soil masses. The geological process, engineering activity and heat can change the geo-stress field, recharge, throughflow and discharge conditions of groundwater. The consequenc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groundwater flow and geo-stress change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eanwhile, the interaction processes can induce geological hazards, such as reservoir-induced earthquakes, landslides, flooding of mines, ground engineering hazards, instability of dams, the collapse of cavities in carbonate and evaporate rocks, land subsidence and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44.
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与旱灾——变化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极端恶化的一种表象。通过简要回顾中国的环境地质工作与存在问题,初步架构了山地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功能区划—工程容量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等四阶段递进的研究框架。地质环境质量主要研究地质环境自身的工程属性。功能区划是基于地质环境质量研究提出地质环境的最佳土地开发利用方式或工程类型。针对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特点,容量研究具体给出某一地质环境功能区对工程规模、数量、作用强度与持续时间的响应能力或包容能力。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遭遇地质灾害风险的概率、可接受性和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5.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前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首要课题,也是矿业城市发展的理论依据。论文根据辽宁省主要矿业城市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治理现状,分析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危害,探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出矿业城市地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议。虽然人类对地质环境的改造远远超过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但是地质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地质环境,就是保护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说到底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6.
张丽君 《中国地质》2005,32(3):518-522
青海省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可持续开发战略与规划应建立在对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分析青海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规律,建立了青海省未来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框架。提出了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基本准则和地质评价指标。在荷兰国际地球科学测量与观测学院(ITC)开发的GIS软件——ILWIS环境下,利用其新开发的空间分析功能的SMCE模块,对青海省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具有矿产资源远景开发的地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对未来的矿产资源开发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7.
从实行金属矿床穴山雪地质环境评价出发,对大量地质信息进行转化并归纳出4个地质环境因子,根据不同的资料类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对无空间属性的资料(16个地质环境指标),根据其影响程度采用“五分制”进行评测;对有空间属性的资料,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并采用经验和计算法进行赋权后,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最终获得矿床(山)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48.
大鹏湾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1年,我局在大鹏湾深圳海域开展了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综合调查研究,结合实测的海底地形地貌背景,根据潜在的海底地质灾害因素和海底工程地质条件等资料及水化学有害因子分析,综合研究了大鹏湾海域的海洋地质环境;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大鹏湾的海洋地质环境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的综合评价;为大鹏湾的海洋开发工程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9.
文章在充分调研和综合分析研究金沙江虎跳峡河段岸坡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斜坡变形破坏体的主要类型、规模、数量、空间分布及与基本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果表明区内斜坡变形与破坏主要表现为斜坡变形体、滑坡体和崩塌体三种类型,并以大中型规模最为发育;其发生明显受地层岩性、河谷地貌、斜坡结构类型和地质构造等环境要素的控制,从而在河谷不同区段呈现出分布特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0.
文中分析总结了地图表达形式、价值能力、评价标准、设计者和使用者相互关系以及符号认知规律等的历史演变,提出在当今的全球网络时代,地图学理论工作者和地图系统研发者有责任重新定义地图的范畴并采用可用性作为地图的评价标准。就地图科学的发展趋势而言,作者以为3维仿真虚拟地理环境的普及给地图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而正在兴起的3维非仿真虚拟地理环境将进一步保持和发扬传统地图的科学价值并使可视化技术走向可视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