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39篇 |
免费 | 583篇 |
国内免费 | 11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篇 |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852篇 |
地质学 | 2761篇 |
海洋学 | 376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71篇 |
自然地理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129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161篇 |
2015年 | 169篇 |
2014年 | 206篇 |
2013年 | 176篇 |
2012年 | 193篇 |
2011年 | 225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256篇 |
2008年 | 206篇 |
2007年 | 211篇 |
2006年 | 250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97篇 |
2003年 | 151篇 |
2002年 | 129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127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Izuru Takewaki 《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2004,33(5):575-590
A new complex modal analysis‐based method is developed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for 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the earthquake input energy to a highly damped linear elastic passive control structure. The input energy to the structure during an earthquak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seismic demand. Because of generality and applicability to non‐linear structures, the earthquake input energy has usually been computed in the time domain. It is shown here that the formulation of the earthquake input energy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is essential for deriving a bound on the earthquake input energy for a class of ground motions and for understanding the robustness of passively controlled structures to disturbances with various frequency contents.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 modal analysis‐based method is developed. The importance of overdamped modes in the energy computation of specific non‐proportionally damped models is demonstrated by comparing the energy transfer functions and the displacement transfer functions. Through numerical examinations for four recorded ground motions, it is shown that the modal analysis‐based method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is very efficient in the computation of the earthquake input energy.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4.
目前计算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临界填筑高度的方法并不完善,没有考虑软基经碎石桩处理后复合地基强度的增加和地基排水固结能力的提高,基于此,依据固结理论,引入碎石桩复合地基固结计算的简化方法,修正按变形控制的临界填筑高度计算公式;并结合四川省遂-资高速公路软基变形监测数据,得出软基厚度在6.5~11.0 m范围内,观测所得的临界填筑高度为4.5~6.5 m,该观测值与修正公式计算值差异性不显著,证实所推导的解析式是切实可行的;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影响路堤临界填筑高度变化的因素,得出软基厚度、桩间距对其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5.
46.
47.
软土地基深开挖对场地设计地震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根据南京河西地区所处的地震地质环境、地震活动环境及基岩地震动衰减规律,在场址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基础上确定该地区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并选取河西地区某个典型工程场地,根据场地上的静、动力性能参数的测试结果,进行场地上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软土地基条件下地基深开挖场地的地震动效应及其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文中给出了设计基准期为50年及100年时对应不同抗震设防水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该结果对河西地区其它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8.
本文通过具体工程实践,对在松散地基上兴建特大型公路桥梁的工程勘察要求、勘探工作布置、墩台基础持力层的选择及对地基评价作了分析、论述,可供同行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9.
50.
基于动三轴试验和SEM细观结构测试试验,结合图像分析处理软件,对强震荷载前后宝兰客运专线沿线典型震陷性黄土及其经物理、化学和复合改良方法处理后的试样进行微观尺度的结构变形演化规律研究,探讨不同改良方法对土体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与震陷系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物理改良方法对于消除大孔隙和架空孔隙结构的效果最为明显,同时对颗粒级配和结构也有调整;(2)化学改性方法则从颗粒接触方式、粒间胶结程度等方面影响土体强度,且不同化学反应的参与可生成独特的玻璃微珠或絮凝状细结构,从而大大提升土体某项参数指标,进而在强震中分别起到填充、胶结或缓冲作用;(3)强震作用前后不同改良方法对各微观要素的改变与相应的残余应变现象吻合较好,说明微结构能有效反映改良黄土残余变形的强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