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36篇 |
免费 | 628篇 |
国内免费 | 6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8篇 |
大气科学 | 893篇 |
地球物理 | 932篇 |
地质学 | 1477篇 |
海洋学 | 297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138篇 |
自然地理 | 4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79篇 |
2021年 | 148篇 |
2020年 | 161篇 |
2019年 | 161篇 |
2018年 | 108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55篇 |
2015年 | 149篇 |
2014年 | 175篇 |
2013年 | 293篇 |
2012年 | 172篇 |
2011年 | 163篇 |
2010年 | 143篇 |
2009年 | 163篇 |
2008年 | 156篇 |
2007年 | 210篇 |
2006年 | 210篇 |
2005年 | 185篇 |
2004年 | 183篇 |
2003年 | 176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129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93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83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小河流大多位于资料短缺的山丘区,洪水具有突发性强、汇流时间快、预见期短以及分布广的特点。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首要目的和任务是预警预报,预报方式应以自动预报为主,以实现及时预警,最大程度地避免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本文分析了中小河流洪水预报的特点与难点,提出了中小河流洪水预报的思路及实用预报模型与方法,开展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技术在新安江上游屯溪流域预警预报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当前所开展的全国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分布式水文模型是资料短缺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预报的有效方法,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洪水预报技术能够满足中小河流洪水自动预警预报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42.
玄武岩浆起源和演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基性火山岩成因的新思路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以全球大地构造为背景讨论了玄武岩浆起源和演化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合理解释各种环境中火成岩的形成机制,也有助于依据野外岩石组合来判别古构造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和观察,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及中-新生代基性火山岩成因提出了一些新解释.这些解释与地质观察相吻合,且符合基本的物理学原理.虽然中国东部基性火山活动可称为"板内"火山活动,但它实际上是板块构造的特殊产物.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是其下部被改造为软流层的缘故.这种改造是加水"软化"所致.水则源于中国东部地幔过渡带(410~660
km)内古太平洋(或其前身)俯冲板块脱水作用.其将岩石圈底部改造为软流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岩石圈减薄的过程.因为软流层是地幔对流的重要部分,而大陆岩石圈则不直接参与地幔对流.中生代玄武岩具有εNd<0的特征,说明其源于新近改造而成的软流层,亦即原古老岩石圈之底部.中国大陆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海拔梯度突变界线与东-西部重力异常,陆壳厚度变化,以及地幔地震波速变化梯度吻合.因此可将北北东-南南西向梯度线称为"东-西梯度界".该界东-西海拔高差(西部高原与东部丘陵平原),陆壳厚度差异(西部厚而东部薄)和100~150
km的深度范围地幔地震波速差异(西部快而东部慢),均受控于上地幔重力均衡原理.这表明西部高原岩石圈厚度>150~200
km,而东部丘陵平原岩石圈厚度<80km."遥远"的西太平洋俯冲带具有自然的地幔楔吸引作用.此吸引作用可引起中国东部"新生"软流层东流.软流层东流必将引起西部高原底部软流层的东向补给(流动).这一过程必然导致东移软流层的减压,即从西部的深源(岩石圈深度>150~200
km处)到东部的浅源(岩石圈深度~80km处).东移软流层的减压分熔可合理解释具有软流圈地球化学特征(εNd>0)的新生代中国东部基性火山活动及玄武岩的成因.这些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地质过程的解释,将为更加细致的,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为主的讨论所验证. 相似文献
43.
In this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annual rainstorm changes in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Basin and the Nenjiang River basin and their causes were compa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untain effect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drawn: (1) Altitude effect is the primary factor leading to increased rainstorms in the southern source; (2) Slope effect primarily leads to differences of the weather systems in the two sources, and thus cause the difference of the rainstorms; (3) Slope effec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greater fluctuation in the observed floods in the southern source. These landform differences eventually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s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ources. Commensurability method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period of rainstorms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our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rainstorms do not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two sources they are characteristic of a 10 years’ period in both areas. These results can serve as hydrological references for flood control and long-term flood disaster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44.
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黄河下游华北沉降盆地的基底构造,河沙淤积、地貌形态特征诸方面论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改道的必然性,指出黄河下游决堤改道的危险河段在河南、重点花园口至高村河道段。为了防止黄河河道失控,避免决堤改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提出了黄河下游局部改道(花园口一张庄闸人工造黄河河道)的设想,对黄河下游防洪治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5.
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开发利用(献县)科研基地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平原沧县台拱带之献县断凸,利用其地下蓟县系岩溶裂隙热储层热水开展中低温地热发电与综合梯级利用研究。地热发电装机容量280 kW,采用ORC向心透平膨胀技术,系统工质为R245fa。分别于2018年2月4—6日(冬季)、2018年3月6—16日(春季)进行两次试运行,累计发电时长274h,累计发电量36956kWh,平均发电效率9.1%,最高10.4%。发电效率高于我国已有中低温地热发电项目,在目前国际中低温ORC地热发电项目中处于较高水平。试运行期间发电机组整体运行效果较好且运行稳定,冬季地热发电机组运行效果好于春季。科研基地建设完成后,将进行发电、供暖、地热生态园三级利用,按照90~95/25℃的地热水热能潜力,综合发电供暖两级利用计算能源综合利用率将达70%~76%。 相似文献
46.
广州空气污染指数特征及其与地面气压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根据1950~2000年50多年的降水资料,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划分标准,把雨涝情况划分成4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雨涝发生的范围。通过研究雨涝范围覆盖率变化趋势和特征,诊断我国华南雨涝发生发展趋势和变化程度。研究发现我国华南地区近50年来雨涝覆盖范围有轻微的下降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冬半年雨涝覆盖范围有较大的增长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更强烈;夏半年雨涝范围趋于减少,呈下降态势,但夏季的雨涝范围在扩大,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夏季雨涝范围扩大的趋势较为明显;前汛期雨涝范围有减少的趋势,而后汛期雨涝范围有明显的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47.
Z. W. Kundzewicz V. Krysanova R. Dankers Y. Hirabayashi S. Kanae F. F. Hattermann 《水文科学杂志》2017,62(1):1-14
This paper interprets differences in flood hazard projections over Europe and identifies likely sources of discrepancy. Further, it discusses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differences for flood risk reduction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The discrepancy in flood hazard projections raises caution, especially among decision makers in charge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flood risk reduc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t regional to local scales. Because it is naïve to expect availability of trustworthy quantitative projections of future flood hazard, in order to reduce flood risk one should focus attention on mapping of current and future risks and vulnerability hotspots and improve the situation there. Although an intercomparison of flood hazard projections is done in this paper and differences are identified and interpreted, it does not seems possible to recommend which large-scale studies may be considered most credible in particular areas of Europe.
EDITOR D. KoutsoyiannisASSOCIATE EDITOR not assigned 相似文献
48.
49.
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季节循环进程及其在区域持续性降水异常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32年(1968~1999年)月平均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的季节循环进程, 并以1991/1994年为例,探讨了东亚地区夏季7~8月对流层上层环流的季节循环提前和延迟与气候平均的季节循环的差异,以及在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异常过程中的作用,证实东亚地区季节循环的变异对形成我国东部地区持续性降水异常,特别是7月旱涝起着重要作用,江淮流域旱涝一般是和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季节循环的提早或推迟一个月左右相对应.通过波作用量的动力学诊断分析,研究了欧亚大陆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的异常准静止波的传播特征,并从以副热带西风急流为波导的准静止波(或者遥相关)角度对东亚地区夏季7~8月环流季节循环进程提前和延迟的可能机制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0.
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东部25°N以北28个站1880-1999年夏季季降水序列,用旋转复经验正交函数(RCEOF)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百年干湿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夏季降水空间变率大值区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江南、华北、西南及东北。除西南外的5个关键区大体上反映了从6月到8月夏季雨带自南向北椎进所滞留的地区。旋转空间位相分布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东北的旱涝异常主要表现为驻波振动特征;而淮河流域、华北、西南地区显示出降水异常信号具有部分的行波特征。尤其第4空间模显示出旱涝异常信号从东北南部可沿着黄淮下游传到长江下游地区。对于近百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于湿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华北及东北四个地区都存在20-25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地区都存在准60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东北地区主要表现出36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淮河流域存在明显的70-80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华北地区存在的11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恰好与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相一致。在年代际时间尺度(包括次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及华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